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个具体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6 09:3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内容分布、德育资源挖掘、德育价值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深入解读部编版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围绕挖掘教材内容价值、多媒体辅助启发式教学、打造群文阅读教学情境、实施多元教学评价策略四个层面,探索语文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致力于将德育真正渗透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群文阅读;多元评价

  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教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以学科渗透德育是当前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现阶段仍存在德育内容分布不均衡、德育资源存量有限、德育价值开发利用不足等实际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现有部编版教材涉及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与其他五个层面,在社会层面主要涉及立志、敬业、团结互助等维度,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从微观角度来看,教材中各单元涉及的德育主题层次不够鲜明,有些单元没有明确德育内容,如四年级上册“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一单元就没有明确指出本单元蕴含的德育主题,教学中德育指向比较模糊。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学科德育工作需要加强的部分。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路径,对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意义。本文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构建和实施学科德育的路径与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价值,根植德育意识

  (一)直接挖掘法

  部编版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但在德育内容分布上还不够系统和连贯,在三至六年级教材内容安排上连续性不足,对此需明确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以下方法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德育资源。

  其一是运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以《小英雄雨来》一课为例,教师可安排学生挖掘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将德育内容挖掘点定位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语句上,该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既有助于增强文章节奏上回环往复的韵律感,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载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二是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对教材中部分未以文字形式直接揭示或表达的德育内容,需由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中心思想,有效利用隐性德育资源。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为例,以文中第九自然段为阅读切入点,提炼出该语段通过描述人民大会堂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建成,侧面歌颂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以及投入新中国建设的高度积极性,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队伍中,贡献个体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二)关联挖掘法

  部编版教材中部分德育内容以插图、导语、练习等隐性资源形式存在,教师要联系学情与自身教学经验,采取关联挖掘法提炼出教材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

  其一是挖掘知识关联,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挖掘教材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以《我选我》一课为例,由教师参考课文中刻画的选举活动内容,在班级内部开展模拟班干部竞选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思考其中蕴含的权利与义务等概念,联系文本意识到“我”成功当选的原因除“我选我”的自我推荐票之外,还包含“我”在班级内部协助师长完成工作、同学间团结友爱所争取到的信任,由此在活动中深化与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关联性。

  其二是建立背景关联,对部分教材中隐含的德育资源,教师可通过联系文章创作背景与时代环境建立内容关联性。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教师可联系“4·22地球日”召开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入《2022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调研报告等资源数据,以直观图表形式动态反映近年来我国自然环境变化情况,配合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渗透生态环保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低碳出行等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个具体方法论文

  二、多媒体辅助启发式教学,开发德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插图、拓展资料、语文园地、课后思考题等多个板块穿插德育资源,在合理运用方法挖掘德育素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采取科学手段实现对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文本描写情境中,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价值。以《山居秋暝》一课为例,教师可遵循以下步骤推进课堂教学实施。

  其一,朗读导入,领会意境。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诗歌,跟随学生朗读节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分别展示“空山新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浣女图”和“莲下渔舟图”五幅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思维,引出每一句诗对应的场景与画面,并提示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绝句内容,尝试分析律诗与绝句的区别,顺利导入课堂。

  其二,定位关键字,走入文本。当学生跟随幻灯片中演示的“空山新雨图”,以诗人王维的视角共同走入山雨初霁、万物更新的初秋山景中,利用一个“空”字直观概括出诗人的第一感受,但学生普遍难以直观描述出“空”字表达的含义,对此教师可根据教材中所画插图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鹿柴》一诗,引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将两首诗描述的“空山”做比较,并提出问题:“既然两首诗中的‘空’都用来描写群山的辽远空旷场景,那么想象一下:当你走入本诗中刻画的雨后山景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将产生怎样的感受?”伴随启发式问题的引出,在背景音乐中使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想象山中景象,利用视觉还原雨后翠绿的竹林、林鸟和野兔等山中动物,利用听觉还原山中河流“哗啦哗啦”流淌的声响,利用嗅觉还原雨后泥土、竹叶的芳香,利用触觉还原秋雨后山中微冷的感官体验等。借助教材插图与多媒体音频资源将学生带入诗中,领会诗句中“空”所刻画的寂静清新意境,在教师启发引导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也为颔联、颈联诗句的赏析提供指导思路。

  其三,开发典故,关联传统文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熟练掌握教材中提供的所有学习资源,通过解读注释可知“王孙”一词指代作者王维,根据尾联含意引出“假如是你来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你是否想在这里驻足享受田园生活呢”这一开放式问题,在聆听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出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王维在诗歌创作期间已迁于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由此在换位思考中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性与率性自然的人生智慧,进而引出诗句中隐含的《招隐士》典故,启迪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不应局限于学习内容本身,还应基于“知人论世”观点探究诗歌、文章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历史知识等信息,从多维度领会诗歌中传递的主旨思想,使学生在更深层次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实现文本中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三、打造群文阅读教学情境,凝练德育主题

  (一)开展主题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重点加强对古诗词的选编设计,利用古诗文学习指导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识性内容的认知。以古诗文中典型的爱国主题为例,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中收录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教师可提炼出其中的爱国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建立阅读与朗读、写作等教学活动间的关联性,深化学生对单元主题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己亥杂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截取鸦片战争纪录片部分内容在课上播放,带领学生回顾己亥年清帝国趋向没落、清政府腐朽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名句中领会龚自珍揭露社会矛盾、批判黑暗现实以及呼唤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的真实愿景;在《示儿》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领会诗意,感受诗人缠绵病榻仍旧对祖国收复失地的惦念,及其无法亲眼见证祖国统一的无奈与愤慨,与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共鸣;在《题临安邸》教学中融合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借鉴“山外青山楼外楼”等诗句中蕴含的“借乐景抒哀情”的表现手法,尝试在写作中融入自身感受及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将爱国情感融入情感表达中,切实发挥德育实效性。

  (二)实施比较阅读

  在挖掘教材中不同文本建立关联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重视课外德育资源的开发,在此环节关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与阅读感知能力,运用背景阐释、故事介绍、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外素材开展比较阅读,增进学生对作家作品风格、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文学知识的认知。

  以《桂花雨》一文为例,教师可联系作者琦君的生平经历,选取琦君由大陆迁居至台湾这一重要人生变故,引出《<烟愁>后记》中的“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此生永不再写”以及《写作回顾》中的“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等语段,将上述语段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中“故乡的金桂最香”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将琦君在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体会琦君在年逾六旬时遥望海峡对岸的故乡,因不得归期只能将乡愁寄寓在桂花雨中的情感,启迪学生学会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论了解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之情,借此在比较阅读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实现语文课堂的德育价值,达到高效课堂的建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个具体方法论文

  四、实施多元教学评价策略,深化德育体验

  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仍需注意落实教学评价环节的德育渗透策略,改变以往局限于考试成绩或定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模式判断德育渗透效果,实现对德育价值的真实反馈。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教学评价模式。

  其一是将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总结自身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练习及实践活动中的参与表现,逐渐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自律意识,在总结与反思中实现学习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完善与提升。同时,借助他人评价将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模式融入课堂,纠正因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思维视角有限产生的评价结果偏差,与自主评价实现互为补充,生成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准确评价。

  其二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教师在班级内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阶段性自评,评价内容与“明礼感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责任感”“理想和目标”等德育主题相呼应,借此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效果的直观反馈。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各阶段评价结果汇总形成终期评估结果,实现对德育渗透效果的系统性评估与反思,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策略调整与教学方法改进提供明确指导方向。

  其三是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显性评价多体现在对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范围、影响深度、学生行为表现等内容的评价方面,生成量化评价结果;隐性评价则由教师初步概括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基本情况,从中提炼出德育不同要素及其内在关联性,经分类、整合后寻找到德育各要素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生成更高层次的评价结果,最终明确德育对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有效凝练统一德育主题、开发利用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德育意识、深化德育价值体验,使语文课堂真正发挥德育功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还需合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拓宽德育资源挖掘渠道,灵活运用家校合作机制,合理使用线上教育平台,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同类课堂教学积累经验、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严菁.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德育的落实途径[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9):36-37.

  [2]金苗.让“立德树人”在语文课堂发生——部编教材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上旬,2021(7):90.

  [3]曹金花.“润德”无声——探寻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契合点[J].新课程导学,2020(30):23-24.

  [4]萧新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基于榜样人物的小学语文高年级德育策略[J].教育界,2021(44):9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5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