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路径研究—以 A 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2 11:09: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针对A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方式,以期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以形象化教学手段为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使其能对自身所学内容具备直观理解;将启发式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使学生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以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生物情境中,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更是在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具有深远价值;最后以情感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生物学习态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策略与方法

  生物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成为广大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实践情况来看,因生物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程度的现实困境,同时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理念陈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生物是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组成,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研究,在建立自身生物知识体系的同时,最终学以致用,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形成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路径研究—以 A 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调查—以A初中为例

  (一)调查目的

  学习兴趣是支撑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程教学及提高生物学习能力的有力保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能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基础。

  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A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A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研究,可找出现阶段A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取出我国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不高及积极性低下的主要因素。

  (二)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对A初中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1份。

  (三)调查内容

  此次研究通过调查初中生对生物教学的学习兴趣,从生物教学的积极性、对生物教学的兴趣这两方面进行讨论,试图还原以初中生为视角的A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通过收回、整理、统计及归纳问卷,得出以下数据。

  1.初中生物学习兴趣

  调查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的兴趣可知,有效问卷中约35.40%的学生很感兴趣,28.52%的学生比较感兴趣,而23.37%的学生则对学习生物持一般态度,12.17%的学生不感兴趣。具体如表1所示。
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路径研究—以 A 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

  2.初中生物自主学习

  在调查学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否自主学习时,63.93%的学生表示会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主,19.24%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自主学习,12.37%的学生表示不会自主学习,唯有4.46%的学生表示经常自主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路径研究—以 A 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

  调查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关注“你”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时,43.30%学生表示基本不关注,29.90%学生表示很少关注,只有21.30%学生表示经常关注,非常关注只占5.50%,具体如表3所示。
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路径研究—以 A 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论文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A初中生物教学课程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笔者还进行了多项数据调查内容以及学生对生物课堂形式等方面的调查,但其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意义,因此不对其进行表述。

  二、造成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A初中生物课程开展情况仍存在严重的“表面化”现象。生物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生物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上述数据表明了生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且从表3数据可以得出,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形式,没有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及其责任,无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此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阶段学生生物学习积极性不足,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如下。

  (一)教学方法单一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教学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在此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主要采取主题教学、示范教学、任务教学三种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无法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程进度,这是现阶段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过分追求问题的标准回答,使学生的思维被限制。这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生物信息的感知能力,而且会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导致生物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教学方式亟待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

  是生物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的综合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应围绕学生主体进行,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才能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然而,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中,学生感觉“基本不关注”占比为43.3%,而“很少关注”占比为29.9%,两者之和已经超出了有效调查学生数量的70%。在缺乏对学生持续关注的教学状态下,很难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和创新尝试,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非但如此,这种消极的学习情绪还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蔓延给他人,进而造成整体学习氛围不佳,这不仅会削弱学生内在的学习情绪,还会使教学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需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方式,改善教学现状。

  三、初中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一)形象化教学

  从生物学科教学角度来看,初中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及多样性,虽然初中生思维活跃,同时对未知知识有着高度的探索兴趣及欲望,但因其内容的抽象,不可避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瓶颈,这也是导致学生失去生物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教师应将生物学科中的抽象知识内容形象化,通过分类、整合等方式将具体教学内容重组,通过直观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生物认知。如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生命体复杂的结构机理及生理过程,不仅可以实现淋漓尽致地展示微观和细节,更是对学生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及降低记忆难度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结合信息技术直观化、形象化技术产生的音频影像,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生物教学的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更为直观、立体、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结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以“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学生观看过程中适当引导,如可提问:“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园,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分享一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建立起学习兴趣,继而通过积极回答,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提问如:“地球的美在于生物的多姿多彩,那同学们知道自然界生机勃勃的原因吗?”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自然过渡新课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直观播放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地想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神奇及生物的种类,继而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内容。通过上述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形象化教学方法可以看出,直观、立体及形象的视频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在问题启发下,学生能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更具兴趣,这不仅让学生深切感知大自然生物的神奇之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欲望,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通过将具体教学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内容呈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具体体现为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应当兼顾教学任务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途径相对广泛,可从直观启发、问题启发、情境启发等不同角度入手,在此类启发方式下,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继而联想、思考后激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知识探索及发现的喜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以旧知识为基点不断摸索新知识,通过厘清前后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确保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具有高度兴趣。

  以“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为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常见的树木种植季节及时间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如春天土壤中的种子如何发芽长成树苗?种子内部结构及其结构对种子萌发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通过视频或微课等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示,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种子结构及生物世界的奇妙。

  (三)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积极研究及广泛应用的一种代入式教学方法。其具体表现在教师需要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内容入手,再以此引入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相关知识,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及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深远价值。同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注重生活与知识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生物知识应用能力及理解生物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此可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注重学用结合。据此,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生物课堂不仅满足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活与知识结合的要求,同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加强学生生物知识应用能力上具有现实意义。以“蒸腾作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验。如:“同学们知道吗,玉米在生长旺盛时需要吸收几千克水,它们比你一天喝的水还要多,同时比玉米吸收水分多的植物还存在很多,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植物要吸收这么多水分吗?植物吸收的水分又到了哪里?”通过问题的引导,初中生迫切地想了解生物的生存机制和深层原因,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发现日常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生物应用能力。

  (四)情感化教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情感化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因素,它不仅仅体现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知识学习,更意味着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在加深所学内容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习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将其转化,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生物知识的熏陶,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以“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在光合作用原理及相关概念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情感教育进行总结,如在科学家通过二百多年的不断努力之后,人们才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了明晰界定。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现实难题,但在面对难题时科学家不畏艰难,这种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通过传递科学家不懈的研究精神,引导学生感知科学家们在研究中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及科学家精神具有实践意义。

  又如在研究绿色生态工程的内容中,教师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总结,引导学生将保护环境的责任传递给身边人,让环保成为一种自觉,同时通过相关责任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的责任及义务。通过情感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培养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大学科观念上具有深远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加强对学生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改善自身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措施,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加强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为学生生物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懋.基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物理教师,2021,42(9):56-58.

  [2]罗莹,谢晓雨,韩思思,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新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6):103-109.

  [3]李宝银.初中物理中“思想方法”的教学[J].物理教师,2020,41(4):4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3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