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推行高中课标,突出自主学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7 09:04:19 文章来源: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深入解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导性思想,针对中学语文课堂积习难改的课堂教学思维定式,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追寻概念,思索具体实施的短板,探究新课标改革的策略:落实课堂学习任务的真设计、推崇任务设计的情境性,落实学生的真鉴赏。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真设计,情境性,真鉴赏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基础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极大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形成。但迄今为止,自主学习表面上口号喊得响,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却远未落实到位。

推行高中课标,突出自主学习论文

  一、自主学习的渊源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在此基础上,罗杰斯基于教师主导课堂现状在教育思想领域提出“自由学习”的概念,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这一理论提倡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在我国传统教育层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主张: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不想弄明白、没有表达的欲望,那么教师就没有教导的必要性,简言之,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愤”“悱”的主体都指向了学习者,学生疑问是课堂的起源,而解决学生问题应是课堂的目的和中心。可见,“自主学习”尽管概念新,但我们的教育实践探索早已有之。

推行高中课标,突出自主学习论文

  今天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我们教育界的学习弊端—被动性学习、填鸭式学习、功利性学习而言,它要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等问题有自觉的反馈和思维意识,是高中新课标的倡导方向。

  二、自主学习的现状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一线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现状依然模糊。我聆听过一位教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公开课。作为单篇课文教学第一课,公开课上教师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人物鉴赏,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初识林冲—根据《水浒传》相关章节,概括林冲的职务、绰号、兵器、生活状况。

  任务二:再识林冲—精读文本,说一说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梳理林冲的形象特点和典型事迹。

  任务三:阅读与表达—《水浒传》中“林冲休妻”那一段,众多点评家不约而同地保持了缄默,他们为什么不予置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聆听,我发现一线教师的公开课真实体现了我们当下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推进困境,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轻视自主学习的主体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具体年龄段、个体水平不一、面对经典小说没有深入阅读习惯的学习者。

  1.轻视学生作为读者的特殊性

  上面案例中的学习任务设置看似把握了学情,达到落实课前预习任务的目的,但教师心中只把教学任务—“完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放在心中,遵循专业研究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再认知—深化认知”逻辑步骤,设置套路化程式的分析人物形象的任务。而高中学生年少,好奇心强。他们关心活生生的人物林冲,关注林冲的命运转折点—怎样从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走向杀人纵火的“贼寇”?高中生作为读者纠结于林冲在听闻陆虞候追杀后,要不要寻找以及能不能找到仇家,学生担心林冲该不该接受工作调动去接管大军草场……遗憾的是,这些关注点在课堂中均没有呈现。学生失去了阅读者应有的积极性和期待心理,一切都成了程式化。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套路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现在小说单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直奔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程序化,打压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

  2.轻视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上的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小组内部仅仅是个别同学在讨论交流。在“表达展示”环节,回答问题的仅仅是一部分积极踊跃的同学。部分学生几乎代替全班学生成了“学习主体”。这也是许多教师的课堂学习主体错误认知:面向班级中积极主动的学生群体、适应班级优秀学生的学习水平。这导致活动、任务的设置不完全贴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主体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和兴趣弱化,课堂上就出现了“不问不答”“应付发言”“好学生回答”的被动学习场景。

  3.轻视掌握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水平及个体特点

  学生对教材不同单元主题、学习目标的掌握能力也不是同等水平。另外,文科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发达,而理科学生多擅长逻辑思维。这些都是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时应该考虑的学情。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对待,而当下教师普遍关注不足,研究不透。

  (二)误解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

  自主学习不是堆砌学习任务。上面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整体上任务设置碎片化。教师随意“充实”课堂学习任务。任务多、重、繁,给学生的感觉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完成一项项作业,真正的感知体验质疑讨论活动完全没有展开。学生课堂表现为思维不活跃,任务耗时长。这使得课堂整体呈现为“拖着走”的被动课堂。

  1.自主学习不是考试题型解答课

  “梳理林冲的形象特点和典型事迹”的提问似曾相识。仔细思之,则是套用考试题型的模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教师课堂阅读任务的设置,考试化、套路化程度大于体验鉴赏。学生很难脱离考试的压迫感,难以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背离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目标。教师难以根除多年来形成的以考代学的惯性思维,最终造成课堂上学生普遍“不积极”的普遍现象。

  2.自主学习不是教师的活动课

  许多课堂名为“设计”,实际上依然步步引导,频频换人,只为了得出教师自己想要的课堂答案。学生成了皮影戏的“提线木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3.自主学习不是“聊天”课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教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盲目讨论,美其名曰“活动”,实际上成了不学习的“聊天拉杂”课堂。

  总之,自主学习不是推卸教师责任的借口。相反,教师在其中要起重大的引导作用:要使得课堂真正生成问题、深入探究分析问题乃至于高效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有所收获,养成语文核心素养。

  三、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

  推行新课标的实践中,这些现象引发了我们的反思,促使我们重新理解课堂学习中的学生主体性。“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占用大量时间,或者是热闹的学生活动。我们对形式上的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更应该让位于对其本质含义的探究:主体性意味着学生内在动机被发掘后真正地解决问题、形成个人素养的过程。

  因此,在不断摸索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落实自主学习。

  (一)落实课堂学习任务的真设计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小说三要素作为标杆,以人物鉴赏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并不是“万金油”。现代主义小说以建立“人”在对自我及世界“绝望”的基础上的技巧多变的特征为主,现实主义小说则是以“人”批判世界反思自我为特征。中国经典小说的类型化与现代作家作品的个性化特征也有大不同。

  怎么阅读文本?我们的学习主体必须跟小说文本进行“对话”。比如《水浒传》,这是一部毋庸置疑的中国传统经典小说。一百零八条好汉,各个人物形象鲜明出彩。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一般把人物形象鉴赏作为第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是,小说的阅读者是一上来就愿意分析林冲的形象,还是围绕故事悬疑—林冲被杀还是反杀的悬疑来阅读小说?答案肯定是后者。而情节打头、情节为设计中心才是最合适的。一般的任务分析法违背了作为读者的正常的阅读顺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摆脱已有的条框观念,在特殊读者—学生、文本结合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目标。

  《水浒传》在第二课时则设置人物形象鉴赏的学习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中心任务—分析判断林冲是否有罪及推断杀人根源。这一问题设计是其他零碎问题的中心,遵循着让学生抓课堂重点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究。遵循着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的设计原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学生循着林冲面对接连发生的事件的逻辑顺序,探究在具体场景中林冲的连续性表现和多重性格特点,特别能理解偷听三人密谋这一极端事件中林冲被逼杀人的行为。学生进而顺利推断“怒杀三人”属于英勇抗争行为,英勇抗争是林冲的形象的最闪光的品质。

  (二)推崇任务设计的情境性

  情境是学生展开阅读思考的有效具体策略。情境也是学生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展示平台。我们对于不同阅读课堂的情境把握应该做到具体化、有延续性、实践性。

  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的小说以散文化见长,《边城(节选)》让我们发现美,体会爱,感受并培养善的品德。在情境设置上我们则应该舍弃情节模拟,而抓住美的瞬间。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1933年,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溪水边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渐渐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女孩子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的一些风俗,想到湘西凤凰古城小溪渡口人家吊脚楼的格局,想到了自己深爱的张兆和这样美的女子,以及自己作为湘西人特有的勇气、奋斗的经历……他写了这篇小说《边城》。你读完了小说后,感受到了哪些心灵震撼的瞬间?你觉得小说这样写好不好?恰逢学校文学社正在进行‘与文学巨匠对话’征文活动,要求与文学大师分享独特的阅读名著的体验和感受。请你就《边城》写一篇征文,进行投稿。”许多学生都是学校文学社团的成员,这样的设置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真感受和实践能力,很受欢迎。

  而必修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古典传统小说《水浒传》的经典片段,它以快意恩仇的“动作片”见长,因此我们不能舍弃让学生有画面感、兴趣点的“杀人”热点话题而死板教学。我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情节目标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情境:侦探探案—在沧州草料场附近的山神庙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死者三人分别为东京来的陆安、陆虞候和沧州大军的差拨。草料场看守林冲失踪,被列为犯罪嫌疑人。学生需要完成三项调查任务。令学生感兴趣的“悬疑探案”的场景设计,满足了学生完成任务侦破案件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表现也达到活跃高效的效果。

  (三)落实学生的真鉴赏

  品味鉴赏是读者、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场景,是阅读的乐趣、成就感的源泉。温儒敏提倡学生“裸读”,“他们有兴趣的主要是什么?这倒是我们教学应当关注的”。鉴赏始于学生阅读兴趣点,落实于体验、感受、鉴别的过程,最终成就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鉴赏能力重在文本细读。学生的兴趣源于小说文本,体验感受源于小说文本。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分析人物形象,难点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如何关注林冲遭遇的事件和他的具体态度及表现。我设计的阅读鉴赏任务如下:阅读与分析—山神庙案件嫌疑人专项调查。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发配沧州,他安心服役,只等将来回家与妻子团圆,却频频遭遇意外最终杀人。林冲杀人否有罪?请你分析林冲的沧州遭遇,进而推断嫌疑人林冲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根据列表样式填写表格。要求:小组内部讨论补充。

  要回答林冲是否有罪的问题,学生必须依据文本的描写片段。这样的文本片段需要他们去“捕捉”,去推敲。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看上去不那么热闹,却是鉴赏能力的根本。这样的课堂鉴赏突破了教师灌输,突破了把情节当作工具进行验证式分析的做题习惯,而重视文本的妙处和趣味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为学生关注小说,体验情节一波三折的曲折、推敲人物的一颦一笑的魅力。

  鉴赏能力重在参与广泛。学生能力层次不同,设置问题须有难有易,适应面要广。“林冲专项调查表”的设计包含了较为好找的遭遇、反应,如“得知遭到追杀”“大惊”;也包含了较难推断的人物心理性格,如他单纯耿直的性格。林冲的遭遇和反应中既包含了较为明显的性格,如得知追杀大怒,也包括较为隐蔽的性格,如“打酒经过古庙”时林冲“顶礼”,念叨“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彰显了林冲苟且偷安的性格。让大多数学生都有点可找、有话可议。

  课堂设计注重品味鉴赏的过程和感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细读和小组间补充后,在班级大屏上分别展示补充,最终汇总成一份鉴赏成果。学生针对任务细读文本,积极探讨林冲遭遇,仔细推敲林冲丰富的情感,尝试了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最终同学们都能体会林冲的多重性格,进一步认识到林冲主要性格的特点,展示了自己品味阅读的收获,真正完成了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

  四、总结

  当下的课堂效果有被动与主动、表达活跃与沉闷、学习目标未落实与完成之别。让课堂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玩花样的细枝末节上,我们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学生之所读,解决学生真问题,才能贯彻新课标、展现自主学习的活力,最终让师生都获得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曹恒.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当代思考—评《自由学习》[J].科技管理研究,2021(18):240.

  [3]刘兆伟译著.《中国教育名著丛书·〈论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温儒敏.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15篇经典课文为例[J].语文学习,2021(6):4-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8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