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逼真的生活体验,不但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便于学生在充分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的生命体验。可以采用实践性活动、对话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方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关键词:品德课;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办法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令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便于学生在充分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的生命体验。
一、通过实践性活动创设有效情境
(一)循序设计,切合实际
教材中已经提供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教师首先要把书面的材料变为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案。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活动要求做部分调整、变动。
(二)精心安排,抓好落实
活动前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上网浏览、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活动中需要的一些必备知识,对活动有初步认识,从而在活动中有的放矢,把握重点。向学生说明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并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乐于参与。活动前还要确定开展形式,是以小组进行,还是按班级进行;是教师指定小组成员还是学生自由组合,等等。做好小组的分工,选好负责人。事先分工明确了,活动时才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都出力,个个有体验。活动过程中需要恰当的管理指导,包括活动纪律与活动氛围的维持、活动方法的指导、活动中学生困惑的解答、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保证活动能顺利、有序地展开。活动后及时对开展情况和取得效果进行总结,一是明确指出此次活动学生获取到的知识和体验,纠正部分学生的偏差;二是教师能反思操作此次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积累经验教训,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实践经验。
(三)引导体验,目的性强
有意体验与无意体验的效果是不同的,而且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程度、角度不同,所以教师在开展体验活动前要先提示学生,让他们明白活动的目的、体验的重点,学生在活动时就会得到更多正确的、有效的体验,避免出现偏差。体验活动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目的,实现共享。
(四)延伸体验,巩固经验
活动体验要长期反复进行,活动的延伸需要落实。教师紧接着课内的活动在课后进行拓展或加深,也可把教材中出现过一次的活动在课后多次反复进行,还可以与学校常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把课内的有关活动延伸到课后,作为经常性的活动持续开展等。经过各种手段的反复体验,达到学生内化、巩固经验的目的。
二、通过对话教学创设有效情境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带入情境、渗透主题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尊重、爱护、信任每一个学生,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创设条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创设良好的好对话情境。
(二)文本解读,指导对话
对于教材文本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某种意义说,教材的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充分建构。因此,学生与教材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获取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诚面对,相互渗透。
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有效情境
“人的品德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抓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把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放到某一个环境中,以培养你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习惯。”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恰好可以解决品德与生活(社会)部分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难题。
(一)合理使用,增强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引起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极大优势。许多信息技术资源具有直观性、可视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二)应用课件,直观展示
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制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直觉感官认识,为学生创设了强烈可感的教学情境,更利于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以及思想感悟。
(三)自主运用,自我体验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学生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学过程的信息量,在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体会,使思想与情感教育在自我理解中进一步内化。另外,信息技术多渠道的传输方式可以更方便地使信息接受者多感官协同活动,更好地将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2]吕霞飞.小学品德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