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为了更好地将“双减”落地、落实、落细,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多学科融 合大单元整合的教学提质路径,聚焦课堂教学、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三大方面,强化五项管理,坚持五育并举,有效落实减负提 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实践证明:“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教学提质新路径探索一方面切实做到了减负提质,全学科育 人;另一方面使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人人都是课程资源开发者”的理念,提升了课题研究意识,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文化,创建 了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 双减,融合教育,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
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对我国的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 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真正办 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教师积 极探索,将“双减”落地、落实、落细,努力创建良好的 教育生态,探索出了教学提质的新路径。
一、明晰“双减”政策,规划落地愿景
“双减”是指全面压减作业的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 重的作业负担。随着“双减”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家、校、 社的协同育人进入了全新的生态模式。通过认真研读文件 可知减负的目的是提质,这和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2017 年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主题教育理念不谋而 合。融合教育旨在建构学科内、学科间的高级知识网,减 少不必要的机械性学习,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融合主题教育一方面是基于 大概念的单元整合设计,即通过对教材单元的统整与重组, 实现学科内单元间的整合与融合,更好地发挥学科本身独 有的育人功能,探索核心素养在学科内提升的融合策略。 一方面是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即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驱动, 以实践体验和团队合作为途径,实现知识联通、综合运用 创新和全学科、全方位育人。
为了将“双减”落地、落实、落细,北京市海淀区枫 丹实验小学聚焦课堂教学、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三大方面, 强化五项管理,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旨在提高学生 五性两能—思维的科学性、逻辑性、抽象性、创新性、外延性,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 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效落实减负提质,在变与不 变中创建良好的教育新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二、扎根课堂研究,创设提升空间
(一)打造教研共同体,提升专业素养
成立不同年级的同学科组 + 同年级的不同学科组的教 研团队,在深入研究本学科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学校大 单元整合、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注重教学 研究实效,夯实教研活动,重视理论学习,以研促教,借 助共同体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各教研组活动做到有 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 量地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 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各教研组达成理念共识,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 管理和丰富课后服务实效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形成了因 需教研、随时研讨的教研文化,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 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加强大单元设计,提升课堂实效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教学是关键。学校以“省 时、启智、轻负、高效”为追求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从大单元视角备 课入手,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注重模式创新,在课堂组 织、教学步骤、情境选择、问题设计、启发引导、讨论探 究上下功夫,积极倡导“自主—探究—交流—反思”的课 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积极、主动、民 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学校还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建小课题 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学段的进阶目标进行自主选题、合作 研究,全学科教师辅导。课题团队的建立成为课堂延伸的 一大特色。尤其是线上学习,让孩子们多了一种同龄人沟 通的途径,也是教师们进行私人定制式辅导的窗口之一。
(三)加强作业研究,提升问题解决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禁止重复作业和无效的 “题海战”,我们把作业研究与设计纳入教研组活动之中, 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 能,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共同研究作业内容、作业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作业内容上以基础作业、 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等进行分层布置。对于每个单元的 作业设计,我们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出发,确定必做和 选做作业。通过教研团队的作业设计研究,有效提高了教 师的命题能力。通过分层作业设计达到因人而做、因需而 练。作业和练习遵循阶梯式设计原则,分别适用于学困生、 中等生和优等生。我们还设计了评价细则,确保对每一个 孩子的全面、科学的关注。用数据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为今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蓄力。
(四)加强学科实践,提升学科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化素养导向,明确提出让学生在实际 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联系、 积累经验、提升学科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而开展 学科实践活动是减负提质、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各学科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的内容,以团队为单位精心 设计,丰富实践形式,创新实践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驱力和自信心。注重设计探究性、实践性,探索跨学科、 综合性的学科实践活动,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效学 习自主学习。如结合五年级美术“垃圾桶的设计”与数学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相融合,形成“生活中的数学— 长方体与垃圾桶的设计”的融合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实践 活动,让学生在融合中跳出单一的学科知识,大胆想象、 创新,集全队智慧创作出不同形态的垃圾桶。作品完成之 后,利用课上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制作垃圾桶的历程,形 成小课题报告。数学与美术的融合,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 和可操作性。学科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以 致用的重要性。
(五)加强学科融合,提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减负提质,我校以“音乐侗族大歌、戏剧 英语、学生科技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展了多学科深度融合 实践,打造学校特色课程。
首先,继续深化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私人定制 式无形校本课程”。从一年级起,每个学生都会依据兴趣 组建研究团队,随着年级的升高要经历基于兴趣自由选题 (抓基础点) —基于常态自主设计(抓攀登点) —基于能力、自主创新(抓提升点) 三个阶段的螺旋式研究,进而 深化无形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同时学校还将学生科技小 课题分论坛与科技扶贫等系列研究与科学课进行有机融合, 加强整合。教师注重固化成果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将 融合及整合的课程,体现在备课教案中,形成具有学校个 性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其次,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课堂教学的探究。以实际 问题和生活场景为载体,探索构建跨单元、跨学科的“五 育并举”融合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知识间有效的衔接,建 立学科知识体系,使其融会贯通,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立 体的大环境中学习、发展。围绕我校科技办学特色,以学 生研究的科技小课题为核心,设计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引 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如六 年级语文课《草原》一课,通过美术与舞蹈课程的融入, 将课程可视化。孩子们发挥想象,用国画的方式渲染草原, 用儿童画的形式剪贴人们欢歌畅舞的快乐,觥筹交错的幸 福场景。气氛渲染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舞蹈老师带领学生 跳蒙古舞,带学生沉浸式体验课文中的场景,情感得到升 华,达到与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感共情。最终,学生以合作 的方式完成《草原》场景的长卷作品,在讲解与评价环节 中展现了跨学科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
三、丰富课后服务,落实五育并举
为打造优质的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一校一策”指 引下,学校推动校内活动项目化、特色活动研修制、多元 选择菜单式,让学生乐享课后时光。例如,AI 双师素质课 程、大运河文化线上研学思政课程、特色心理护航课程, 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用丰富多元的课 程开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
(一)教师全员参与,落实减负增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倡导高效课堂, 强调“不把作业带回家”,各年级从作业形式、作业数量和 作业时长上严把第一关。再通过全员参与和 330 个性化辅 导严把提质第二关。语数英教师充分利用课后一小时开展 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需求辅导,尤其是对基础薄弱的 孩子加强鼓励引导、夯实基础,提高兴趣和自信。其他学 科教师也会依据学生在兴趣发展方面的需求进行专业辅导。
(二)搭设多元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发挥教师优势。教师全员报课,积极投入课后服务工作,课程多元、合理搭配,涵盖体育类、艺术类、 科技类、劳动类等。大家积极根据自身的特长,申报了多 彩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孩子们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最丰富的 资源。其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我校成立了由专家指导 的书法、美术、跆拳道、古筝、机器人、版画、VR 小记 者、舞蹈、管乐、合唱、足球、编程社团与校内专业教师 开设校内活动课相结合等共 77 个特色社团和校内活动课,育人课程形式多样,并采用汇报演出的形式对社团活动进行 验收,真正做到了有活动就有收获。每个学生都享有自愿选 择的权利,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活动中来,在学习中 增长知识与技能,提高集体意识,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多 元成长,在培养自信少年的同时,也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 发展带来了活力。
(三)特色课程资源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学校拓宽了课后 服务路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特色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学校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信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通过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通过学科实践和特色课 后服务活动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为孩子搭设更加多元 的选择和发展。学校的大单元实践使课程资源、课程要素 和课程环境产生聚焦效应,促进了教、评方式的根本变革, 让学生积累了“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历”,从活 动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形成解决问题的 技能和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 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迁移、 拓展和加深。(见表 1)。
实践证明:“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教学提质新 路径探索实现了师生的共成长。一方面切实提高了学生思 维的科学性、逻辑性、抽象性、创新性、外延性,学生自 主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 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减负提质,全学科 育人。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人人都是课程资源 开发者”的理念,教师们基本形成了自觉进行课题开发和 课题研究意识,各教研团队形成了浓厚的同行教研文化、 问题式教研文化、交互型教研文化,不仅成就了不同发展 期的教师,也成就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未来海淀区枫 丹实验小学将继续在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研究之路 上,继续丰富课内、课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坚持立德树 人、五育并举,严格落实“双减”,促进学生多方位全方面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植伟荣 . “双减”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C]//. 广东教育学会 2022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一) .,2022:266-271. DOI:10.26914/c.cnkihy.2022.054647.
[4] 陈蕾 , 严芳 . 擦亮“智行先锋”党建品牌,办人民 满意的教育——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党建引领学 校发展纪实 [J]. 华夏教师 ,2022(30):10-12.DOI:10.16704/ j.cnki.hxjs.2022.30.025.
[5] 谭琳 , 姜丽莉 , 高磊 , 刘天华 . “双减”背景下 区域推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基于 B 市 M 区 101 所学校的调研分析 [J]. 教育科学论 坛 ,2022(34):44-48.
[6] 史燕群 .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 径分析 [J]. 四川教育 ,2022(22):10-11.
[7] 李爱仙 . “双减”背景下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22):3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