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0:28: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不可或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色彩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训练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多彩的世界。因此,教师要重视色彩教学。本文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注意联想生活场景,体会色彩的实际运用”“亲身实践运用色彩,绘画训练中熟悉色彩”“课堂游戏参与教学,色彩知识趣味巧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色彩,提升美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审美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处于敏感阶段。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根据学情和教情,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色彩、感受色彩的特性,了解不同色彩蕴含的表现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

  一、小学美术中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色彩认知

  美术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色彩,任何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对色彩的运用。学生在生活中发掘美术元素,也离不开对色彩的把控。从小学时期开始进行色彩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度,而且色彩教学本身就是美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也有很多基础知识,如认识三原色和一些基本的颜色,这都是在学生学习美术的初级阶段就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大量的案例,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认识色彩,欣赏五彩斑斓中展现的艺术之美,分析和分辨不同色彩的特性和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认识色彩的同时学习色彩知识,将理论知识与体验相结合,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训练学生色彩感知能力

  美术离不开色彩,学生只有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色彩感觉,才能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色彩本身具有特殊作用,在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唤起联想、引发通感、触发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善于应用不同色彩发挥的不同作用为我们服务,比如,将醒目的黄色作为安全帽、安全服的颜色,这就体现了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学习色彩的特殊功能,总结色彩运用的各种规律,从而在增加理论知识储备和案例积累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三)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色彩不只是美术学科中的要素,也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万物皆着有色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而学习这些色彩的有关知识,理解这些色彩蕴藏的奥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感知身边的世界。尤其是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本身对各种丰富的色彩就充满着兴趣,教师完全可以顺应学生的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色彩的学习去进一步关心他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学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风景。而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既能增强认知,又能培养观察和总结的能力,还能养成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二、小学美术中的色彩教学策略

  (一)注意联想生活场景,体会色彩的实际运用

  生活是个大课堂,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色彩教学中的色彩就来自生活,如在学习什么是红色、什么是绿色之前,学生就已经见过花红,见过柳绿,看到过日出时的红霞,也知道蓝天白云是什么模样,甚至学生在感受这些生活中的色彩时,往往还伴随着其他感官的认知。比如,花红还伴随着花香,学生看见蓝天时,也许还能听见远处的飞鸟鸣叫,这些相伴而来的感知能够丰富学生对这些色彩的理解,而且很多艺术家在运用色彩时,也往往遵照这些自然规律,希望在作品中表现这些色彩与自然的联结。因此,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甚至主动刺激、唤醒学生在生活中关于色彩的丰富记忆,让学生充分感受色彩的无限表现力。

  在色彩教学中突出生活与色彩的密切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色彩中的情感特性和表现效果,让学生养成热爱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身边美丽特别的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进一步理解色彩在生活中一些延伸性的运用方法。比如,用绿色来表达与环保和安全相关的含义,蓝色被赋予忧郁的情绪,黄色用在安全帽上,而红色经常带有警示、危险的含义。这些色彩由于自身的情感效应和其他特性,在生活中得到了不同的运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应用场合,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妙用,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打开思路。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梦”时,教师在课件中展示若干与梦境有关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图片中的场景是梦境中还是现实的?”学生齐声回答:“是梦境中的场景。”教师继续反问:“大家为什么能一眼看出来这是梦境中的场景呢?梦境中的场景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结合思考自行组织语言回答:“梦境中的场景更具有梦幻感,很多物品的形态和现实中的形态不一样,而且梦境中可以做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情。”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分别使用了哪些颜色?大家从这些颜色中能够获得什么感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些颜色。”学生可以根据作品内容获得不同的答案,比如,有些颜色是符合现实中物品的颜色的,如白色的兔子、粉色的花朵……但有些颜色则充满了作者自身的想象力,如五颜六色的天空,充满了梦幻感和神秘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如果由自己来作画,会使用哪些颜色、为什么这样选择。通过思考和对比感受颜色本身的表现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梦到过哪些场景,出现过哪些色彩,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能够营造梦幻神秘氛围的色彩。

  (二)亲身实践运用色彩,绘画训练中熟悉色彩

  色彩教学涵盖的理论知识虽然十分广阔,但教师可以充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不同的色彩如何搭配;应当如何分配不同色彩之间的使用比重;在不同的美术作品中,应当如何选择主要的使用色彩。这些问题虽然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讲述笼统的艺术理论,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也很难理解。此时适当使用案例辅助讲解,虽然能够降低理解的困难度,但学生的参与感仍然不强,难以产生更深的理解。最好的做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尝试多种主题和风格的绘画训练。对小学生而言,自由绘画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绘画更像是一种游戏,而非学习任务,因此可以削弱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绘画需要由学生亲自动手,先思考、构思,再着手勾勒框架、完成创作,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力,可谓一举三得。在绘画训练中,学生往往能够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锻炼与提升。

  在美术课堂中,自由的绘画训练正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实践活动。在独立构思和完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时,学生需要自己完成色彩的选择和搭配,衡量运用不同色彩时可能造成的表现效果,这些思考的过程将启发学生对色彩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学生通过对比绘画中获得的成果和原本内心的构想,也能对色彩相关的知识产生有效联想,理解色彩理论的内涵和实际意义。而且,在亲手绘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构思作品,思考不同色彩的表现效果,亲眼感受色彩在纸张上呈现的效果,这也有助于学生同色彩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体会色彩,感受色彩,加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甚至可以说,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这些五彩斑斓的色彩,在绘画中运用这些色彩为笔下万物着色,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田野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先展示一些关于田野的自然风光照片,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田野风光的同时,回忆自己见过的田野景色。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刚刚的图片中,同学们看到田野中有哪些景物呀?”学生自由回答“蓝天和白云”“小麦”“水稻”“小鸟”“稻草人”等答案,教师又问:“这些景物是什么颜色的,同学们知道吗?”学生继续回答:“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小麦是金黄色的……”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亲自感受过田野的美丽风光?或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过田野上的风景,大家还见过哪些美丽的田野风景呢?大家一起自由讨论五分钟,向邻座的同学们描述自己见过的田野吧。”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根纵横交错的线条,图案呈现井格状,将黑板划出几块大致相等的区域。教师示意学生结束讨论,将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来,并说道:“同学们,假如这是田埂,那么田埂上首先应该有什么呢?”学生回答“小路”,教师肯定道:“没错,田埂上应该有小路,人们才能行走。那么哪位同学能够帮老师再添几笔,在田埂上画出小路来呀?”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在田埂上画出小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选用对应颜色的粉笔。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田埂上的不同区域可能有哪些景物,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景物应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不断补充作画。经过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绘画纸和油画棒,让学生尝试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田野风景,注意选用恰当的颜色。

小学美术课程中色彩教学的策略探究论文

  (三)课堂游戏参与教学,色彩知识趣味巧学习

  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要具有开创精神,积极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设计。在传统的美术课堂里,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美术理论和美术技巧的阐述上,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是否真正有所感悟,能否跟随教学进度进行有效思考。在现代教育理念里,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参与色彩教学时缺乏体验感,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色彩相关知识的求知欲,体会不到探索的愉悦感,那么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有所收获。纯粹的理论知识的阐释有时过于艰涩、深奥,尤其是在初学时,很容易引起学生对美术这一科目的厌倦,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兴趣养成。课堂游戏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课堂从单纯的理论阐释中摆脱出来,将理论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游戏吸引,参与到游戏中来,对教学活动展现出高度的配合意愿。这时,教师如果在游戏中渗透色彩知识,学生就能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比较有限,技巧和能力上都稍显稚嫩,因此教师更要注意技巧,课堂小游戏是很好的媒介,教师要循循善诱,在游戏中设计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将色彩知识同课堂游戏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思考与色彩相关的问题,熟悉色彩的各种特性,强化认知和感知,情不自禁地增进对色彩教学的接受度,使学习更加深入。

  例如,在学习“色彩的对比”时,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展示《尼克尔斯峡谷》,让学生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人以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入补色的概念,向学生介绍补色之间的强烈对比,让学生理解色彩间的互相衬托作用,认识到补色在绘画中的表现效果。然后教师切换课件,展示互补色色环图,向学生介绍一些补色组合,如红色和绿色、橙色和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教师可以通过连连看的小游戏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如在课件中展示被打乱的不同色卡,让学生将对应的互补色连接起来。接着,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和明度,介绍同类色对比和邻近色对比等原理。理论学习过后,教师再用填色小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践能力,教师分发黑白图稿《挂虎》,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对比色进行对称填色,通过涂色的过程掌握对比色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并发挥色彩教学的作用,积极挖掘、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与认识,注意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游戏和影像资料参与教学,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色彩元素,增强学生的色彩素养和艺术修养,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汪璇.浅析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2(2):83-84.

  [2]赵颖.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与运用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0):110-111.

  [3]王晓.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6):122-123.

  [4]顾瑶.注重色彩教学,打造小学美术缤纷课堂[J].内蒙古教育,2020(15):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6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