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背景下轮岗教师到流入校面临的 多重困境及解决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9 14:22: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师轮岗制度,是支撑教育“双减”政策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助力教育实现提质增效,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工 具。轮岗教师是教师轮岗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其到流入校后面临的文化冲突、认知偏差、激励不足、发展难期等困境, 影响着轮岗工作的效果,应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轮岗教师面临困境主要源于教师轮岗的流动性与教师专业发 展的稳定性的内在矛盾,教师轮岗的准强制性与教师人本管理理念的内在矛盾,轮岗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的内在矛盾,轮 岗教师身份认同与身份模糊的内在矛盾。为此,应建立身份定岗机制、多重激励机制、影子帮扶机制、培训赋能机制等,解决轮 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和“难言之隐”,助力教师轮岗制度行稳、向好、致远。

  自国家“双减”政策发布以来, 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出台相应 的教育举措,以全力因应“双减”政 策带来的情势变化。在此背景下,作 为支撑国家教育“双减”的重要举措 之一,教师轮岗制度应运而生。然而, 作为教师轮岗制度的重要主体—轮 岗教师,到流入校面临多重困境,应 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为之制定相 应的制度保障,出台相应的措施,以 解决轮岗教师的“难言之隐”和“后 顾之忧”,进一步调动和发挥轮岗教师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 现教师轮岗制度的应有价值。
\

  一、轮岗教师到流入校面临的若 干困境

  通过对 23 位一线轮岗教师(其 中,13 位来自北京核心城区,10 位来 自京内远郊区县;14 位女性,9 位男 性;11 位小学教师,12 位中学教师; 岗位覆盖中高考所有学科)开展的一 系列深度访谈发现,作为轮岗制度的 主体—轮岗教师在轮岗工作中面临着文化冲突、认知偏差、激励不足、 发展难期等若干困境,理应引起政策 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并从体制机制上 给予一定的政策制度保障,真正解决 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和“难言 之隐”。

  (一)文化冲突之身份模糊困境

  文化冲突困境是指轮岗教师经历 了不同学校教学环境的转变,在适应 新工作环境过程中遭遇的课堂教学、 教研制度、评价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等 方面的不适应和冲突。在笔者对轮岗 教师代表进行深度访谈过程中,大部 分轮岗教师群体明确表示,到流入校 后其面临的第一重困境便是文化冲突 困境。由于轮岗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 活经验中,自身的生活行为、个人风 格、认知维度、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路径依赖”,与流入校的校情、教情 和学情等有较大差异,而面对此种差 异,轮岗教师未能及时进行全方位的 调适,致使影响了轮岗教师的心态情 绪,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焦虑, 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化冲突困境。主要表现为:身份模糊带来的挑战,让轮 岗教师无所适从,压力增大。在新环 境中,轮岗教师遭遇“我是谁,我来 自哪里,我要去哪里”三大问题的困 扰。“旅居者”“边缘人”“新来者”, 作为流入校的“陌生人”,轮岗教师在 思考自己参与流动的意义、新环境中 的社会关系与专业行为过程中进行着 身份建构。面对新身份,处在新位置, 要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都给轮岗 教师带来巨大压力,不敢也不愿意面 对新同事和新学生,造成情绪低落, 心情紧张,神情焦虑。

  (二)认知偏差之意义消解困境

  认知偏差困境是指轮岗教师对于 轮岗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出现 失真和谬误的现象。在笔者开展的系 列访谈中,少部分轮岗教师对于轮岗 工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知偏差困 境,表现出了较强烈的负面认知。一 方面,是对轮岗工作的认知偏差。在 访谈中,部分轮岗教师依然认为轮岗 是教育“形式主义”和“政绩主义” 的结果,对于轮岗工作的价值、意义,站位不高,认知没有升维,将自身认 知囚禁于固有认知模式之中;另一方 面,轮岗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偏差 和自我价值的自我否定,使其认为在 轮岗工作中自己可有可无,多一个教 师少一个教师无所谓,对于轮岗工作, 未能产生强烈的价值感和被需求感, 进而否定自身的价值,产生心理无力 感和职业迷茫。

  (三)激励不足之动力缺失困境

  激励不足困境是指轮岗教师到流 入校后由于缺少明确的内外部激励而 面临的工作动机不明确、工作动力缺 少、工作热情逐渐消退的现象。轮岗 教师群体是轮岗制度体系下的利益相 关者之一,因此存在着利益的博弈。 在笔者开展的访谈中,大部分轮岗教 师表示,在正常情况下,轮岗教师必 然要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教育 轮岗制度由于教育的先天公益性特征, 没有也不可能给予轮岗教师利益最大 化的可能性和空间,如此一来,轮岗 教师在轮岗制度下的“自我利益”被 遮蔽,致使产生“我为何而来,我为 什么要干,我为谁干”的灵魂拷问。 再加上对轮岗教师自身而言,轮岗是 “被动”轮岗,自身利益并没有轮岗被 放大。本次轮岗结束,下次轮岗很快 就会接踵而至,加之,“无固定状态” 的漂泊工作状态,使其到了流入校后, 一种强烈的无意义感和无效能感便迸 发出来。

  (四)职业发展难期之专业成长困境

  发展难期困境是指轮岗教师到流 入校后面临的学科教学方式需要调整, 自我专业发展与成长方向难以预期等 现象。在访谈中,85% 的轮岗教师表 示,的确存在发展难以预期等职业方 向上的困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 方面是学科专业教学技能的方式不能 预期。轮岗教师到流入校后面临的学 生、教育理念、教育评价、课堂教学 模式等不同,因此需要不断地调适并 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以适应并 满足流入校的教学需求,站稳站好讲 台,但至于到底采用哪一种专业教学方式,则难以预期。另一方面,是自 我职业发展的方向难以预期。轮岗教 师此前在原学校的教学岗位较为固定, 而到流入校后,教学岗位有可能随时 发生变化,那么,其教学质量如何保 证,职称评定又如何实现突破,专业 发展道路该如何升级等问题,就成为 摆在轮岗教师面前极为现实而又紧迫 的现实问题。

  综上,轮岗教师面临的多重困境, 既是轮岗制度体系设计存在不足的表 现,也是教育公益性先天特征的演绎 与表达。既有社会等外部环境改变导 致的困境,也有轮岗教师内部动机改 变导致的困境;但无论何种困境,都 应予以正视,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 关注,进而优化轮岗制度,以期进 一步助力教师轮岗制度行稳、向好、 致远。

  二、轮岗教师多重困境的解决 策略

  针对轮岗教师面临的上述困境, 以笔者看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 校和轮岗教师等主体,应遵循“共商 共建”原则,建立身份定岗机制、多 重激励机制、影子帮扶机制、培训赋 能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轮岗制度。

  (一) 建立身份定岗机制,解决身 份模糊和认知偏差困境

  在笔者开展的深度访谈中,多位 轮岗教师明确表示不清楚轮岗的真正 意图和目的,致使在轮岗安排过程中 较为盲目和被动。即便是到了流入校, 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干, 处于一种盲目的“被安排”之中,轮 岗效果大打折扣。为此,一方面,应 尽快健全轮岗教师身份定岗制度,明 确轮岗教师身份及到流入校后的工作 岗位和职责。一旦身份和岗位被明确, 轮岗教师的职责随即明确,从而解决 因文化冲突而引起的身份模糊困境, 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教育 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利用教师会议、 宣传栏、工作手册、微信公众号等方 式,定期向轮岗教师阐明轮岗目的和意义,澄清对轮岗工作的固有错误认 识,增强轮岗工作的荣誉感和热情, 提升对轮岗工作的思想认识,进一步 提升轮岗教师的工作站位和意愿,变 “要我去”为“我要去”,变“要我干” 为“我要干”。如此一来,实现轮岗教 师由“置身事外”到“置身事内”的 转变,由“局外人”到“局内人”的 转变,由“相关人员”到“当事人” 的转变,解决认知偏差的困境。

  (二) 建立多重激励机制,解决激 励不足和发展难期困境

  针对轮岗教师的激励机制,教育 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明确的、具有专 门性的内外多重激励机制。一方面, 在精神层面,予以轮岗教师更多激励, 如在荣誉体系和职称评定方面,建立 专门针对轮岗教师的荣誉体系和职称 评定细则,让轮岗教师群体感到被重 视和被尊重,让专业发展有方向;另 一方面,在物质层面,针对轮岗教师 工作压力大、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 设立专项经费,如发放交通等补贴, 激励轮岗教师提高工作热情和质量。

  (三) 建立影子帮扶机制,解决文 化冲突和环境适应困境

  在对多名轮岗教师的问卷调查中 发现,轮岗教师离开原单位到新学校, 大多会产生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和落 差问题,尤其是刚到流入校的前三个 月最为严重,精神上倍感孤独和压力。 由于刚到流入校时间不长,社会交往 面未能打开,不认识新单位的同事, 无人可以交流,同时,心中的郁闷情 绪也不情愿再找原单位同事倾诉。为 此,一方面,各学校应建立“影子” 帮扶机制,针对新调入的轮岗教师, 应指定一名本校“影子”教师予以结 对,帮助其适应新学校的文化、生活 等,以便助力其更快地适应更好地融 入;另一方面,原学校应建立定期探 望制度,在轮岗教师到流入校后,对 其开展定期探望,慰问轮岗教师工作、 生活等情况,发挥“娘家人”的心理 安抚作用,稳定其情绪和心态,解决 其文化冲突和环境适应困境。

  (四) 建立培训赋能机制,解决职 业发展之专业成长困境

  由于轮岗工作的流动性等特点, 轮岗教师需具备更专业的教育教学知 识,以应对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教育教 学环境。为此,一方面,教育行政管 理部门和学校应建立轮岗教师专项培 训计划。在轮岗过程中,轮岗学校应 定期组织开展对轮岗教师的心理咨询 和辅导,建立轮岗教师心理档案,开 展各种融入活动,特别是尽早建立包 括心理、情绪、专业知识、职业发展 等在内的全方位常态培训赋能机制。 帮助轮岗教师尽快走出职业困境;另 一方面,邀请原轮岗教师优秀代表开 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如教师文化适 应培训,因应不同学情的教学策略、 不同校情的职业发展策略等专题性培 训,帮助轮岗教师理顺在新环境下开 展教育教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引 导轮岗教师既要站位高远,转换立场 和视角,把轮岗作为职业发展进程中 的一次重大事件,把握机会,迎接挑 战,主动作为,积极作为,重新认知 并深掘自身的潜能和价值,把遭遇的挑战作为成长的机会,全力迎来专业 发展的新篇章,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 传奇,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轮岗对 于实现国家教育公平,建立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满足学校、 家庭和学生渴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极端 重要性。
\

  三、结语

  由上,从制度的深层次结构上看, 轮岗教师面临的多重困境,亦是教师 轮岗制度内在矛盾的具体表现:如教 师轮岗的流动性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稳 定性的内在矛盾,教师轮岗的准强制 性与教师人本管理理念的内在矛盾, 轮岗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的内 在矛盾,轮岗教师身份认同与身份模 糊的内在矛盾。本质而观,上述矛盾 和困境,亦是教师轮岗制度在不同维 度的不同表达。因此,围绕教师轮岗 制度的设计、执行、优化和完善,教 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轮岗教师等 相关主体,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和主人 翁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跳出自身视角局限,避免自身视角遮蔽,站位高远,科学设计,加大协同, 加强协作,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 强制度执行和监督,以期更好地发挥 教师轮岗制度在弥合教育差距、促进 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助 力教师轮岗制度行稳、向好、致远, 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梁爽 . 转校教师的组织文化冲 突 [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4.
  [2] 王夫艳,叶菊艳等 . 学校里的 “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 类型学分析 [J]. 教育学报,2017:(5) 86-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3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