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框架建构和培育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21 11:55: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硕士的特点,然后论述了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框架建构,最后提出了教育硕 士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包括知识学习层面:勤于动脑,善于学习;学术发展层面:长于探究,精于学术; 实际应用层面:勇于实践,敢于反思;等等。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 2014 年 起便逐步深入中学生的培育过程, 并伴随着课标的 强调愈发得到重视 。如今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 培育已有一定规模,基本形成了集“内涵 、方法 、策 略、路径”等内容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 得了一定成效 。参考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育的 现状可以发现,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产生的作用 不容忽视, 它强调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 养,是推动学生进步与成长的动力与关键所在,而这 正是教育硕士需要的 。早在前些年对研究生素养的 大量研究中, 便有学者针对研究生核心素养提出了 要求,但实际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使 得这种笼统说法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这就需要相关 教育者“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像义务教 育阶段核心素养需要分科目提出一样, 硕士阶段同 样需要将其细化为不同类别,并进行分别研究。教育 硕士作为不同学科之间跨领域的产物, 肩负着为国 家育人的重担, 是硕士研究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 体,因此教育硕士的培养问题也较为特殊,亟须得到 重视,以便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与其他硕士相比,教育硕士具有独特性,这是建 构教育硕士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只有明晰教育硕士 的特点, 才能确定核心素养框架建构该从何处入手, 实际培养该从何处入手[1] 。将教育硕士的内涵进行拆 解,可以发现三个核心名词:跨学科硕士、专业型硕 士、教育类硕士,这三个属性交叉在一起便形成了教 育硕士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教育硕士难以培 养的根源所在。

  (一)跨学科性

  从教育硕士横跨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讲,其最显著 的特点便是学科交叉性 。不论是哪个专业的教育硕 士,都是多个学科融合的产物 。以学科教学(语文) 专 业来说, 此类教育硕士是教育学院和文学院结合的 产物,既包含了文学属性,又强调了教育属性 。这便 给教育硕士的培养提出了难题, 学生需要同时吸收 两个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既要学习文学知识,也 要掌握教育知识,且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其进 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与相融,形成知识体系,这便是教 育硕士培养的难度所在 。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 来越高,即偏重于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某一单一专业 的人才, 而教育硕士的这种跨学科性刚好迎合了发 展趋势 。换言之, 促进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相互碰 撞,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硕 士的优势和显著特点。

  (二)实践性

  从教育硕士的基础属性—专业型硕士的角度 来看,其与学术型硕士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术型硕士 偏重学术性,而教育硕士则偏重专业性 。虽然随着时 代的变化与发展,越来越强调两者并重,在学术型硕 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中, 学术性和专业性都不能 偏废其一,但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点依然非常突出, 且是一大特色 。在掌握大量文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的 基础上,针对教育硕士,应着重培养将理论应用于实 践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非常强调实际 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实际 作用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否则只能培 养出“纸上谈兵”的教师 。概言之,注重实践性是教育硕士的要点。

  (三)道德性

  道德性是针对教育硕士的教育类属性而提出的, 即教育硕士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教师具备一种特 殊性,那就是教师在需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有职业道德、礼仪修养、专业态度等道德素质。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教师的道德性十分突出,我们 常常强调的“为人师表”“良心活儿”“同理心”等都是 道德性的表现。教师不仅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还需要 遵守道德的高要求,做到既富有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熟 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又保持良好的素质修养 。而这 种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培养到位的,因此有部分研 究生学院开设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修养”之 类的课程,其目的就是尽早开始培养教育人才的道德 素质,为其将来进入教育行业做好准备,从而打造出 高素质高道德标准的预备教师团队 。因此,道德性便 成为教育硕士的又一大特点,也是最特殊的一点。

  二、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框架建构

  从教育硕士的三大特点可以看出,教育硕士区别 于其他硕士,其核心素养也必定会有所不同,故需要 重新建构独属于教育硕士的核心素养基本框架。2017 年颁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 养方案(修订)》(以下简称《培养方案》) 明确指出,重 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出高素质的基础教育人 员[2] 。通过 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和 2022 年印发的《新时代基础 教育强师计划》可以发现,目前相关文件不仅对教师 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重视教师的 素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等 。从这些相关文件的要求 中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向和必备品格基本上 围绕着理论与实践两大维度展开 。 以《中国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普适 性要求为基础,从核心素养三大方面出发,参考六大 素养的分类办法[3],再结合前文总结出的教育硕士与 众不同的特点,可以将理论层面细化为理论知识的学 习和探究两方面,将实践层面细化为教学技能的应用 和思想意识的建设,最终从知识、学术、实践、素养这 四个层面建构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一)知识层面: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整合

  这是从教育硕士的特点—跨学科性进行分析, 并结合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得出的。《培养方案》明 确指出,教育硕士需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便要求教育硕士在 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学习两个学科的知识,这是非 常庞大且复杂的学习工作,需要在学透的同时对两个 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不是简单地接受学习,而是兼 容并包、创造性继承,搭建知识间的支架结构,尝试打 破学科壁垒,将其巧妙融于一身,产生“化学反应”,从 而丰富必备的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 。 以学科教学 (语文) 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教育硕士需要学习文学知 识和教育理论,且不是生硬地将教育和文学叠加在一 起,而是要思考如何去教文学,如何用文学去教。值得 强调的是,二者需要“齐头并进”,做到不偏不倚。只学 好文学,却不会教学;只学会教育,却空有其表,这两 种无论哪种都不能成功走上教育道路 。因此,学科知 识的学习与融合是需要教育硕士着重强调和研究的 内容,也是教育硕士首先要达到的要求,并以此为努 力方向不断精进。

  (二)学术层面:学术研究的探索与创新

  这一点同样也是从理论维度出发的,但理论研究 的状态不同,除了上述谈到的学习理论,教育硕士还 需要不断地探究理论, 这是硕士研究生的分内之事。 在教育硕士的特点二中提到,教育硕士同样也要注重 学术性,因为学术是实践的前提,只有对理论研究进 行探索和创新, 实践才能有迹可循, 不断向前发展。 《培养方案》提到,教育硕士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还需 要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论文基本要求》强调,教育硕士需要关注教育领域的 重要问题,能够对专门理论和学术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4]。这些都要求教育硕士 要紧跟学术研究的步伐,及时学习、及时探索,致力于 学术研究与发展 。以学科教学(语文) 专业为例,教育 硕士需要在日常的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关注语文教 育的前沿问题,探究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探索语文教 学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善于创新 的学术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从而不断为语文教育提供新鲜血液,贡献 新生力量 。这些是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 是教育硕士所需的关键素养,只有打好了理论研究的 基础,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实践操作。

  (三)实践层面: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这是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 索的实践部分 。首先便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谈如何去 应用的问题。这也是教育硕士的特点二—实践性使然, 教育硕士最大的使命便是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 者,应掌握实际教学的技能、教学实施的策略、班级管 理与教育活动的措施、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等并加以 实践 。其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理论的问题并改 进,从而促进理论的发展,提升理论的可操作性。《全 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提 出,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过程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实际、 教育改革的深入了解,促使其在实践中向优秀的一线 教师学习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专业素质[5]。因此教育 硕士不能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要熟练掌握方法 技能,学会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教学模式、实现教 学设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其 要做到在实践中应用自如、信手拈来,在教学中坦然 从容、巧妙处理 。实践能力是教育硕士最突出的素养 能力,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向,是需要格外重视 和发展的部分。

  (四)素养层面:教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这契合了教育硕士的特点三—道德性,是教师 职业的特殊要求 。即主要针对教师本就有执着的教育 情怀、扎实强硬的专业素养、娴熟的教育艺术、与时俱 进的创新素养四大素养的要求 。 同时,教育部在制定 实施的“卓师计划”和“强师计划”中也反复提到,要培 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 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 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6-7] 。其中,还专门强调以 师德为先, 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由此可看出,除了上述所 说的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教育行业还非常看重教师 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便指出了教育硕士的另一个努力 方向—素质的提升。教育硕士需要培养良好的意识 与态度,其中包括教育情怀、职业理想、专业态度、心 理素质、道德规范等内容,这是从伦理角度提出的更 高要求,同时也与其他要求互为表里、密不可分,是不 可忽视的内容。

  三、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基于教育硕士与其他硕士不同的特点,教育硕士 需要发展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硕士的基本 要求和追求目标。为此,教育者要从教育硕士出发,分 析学生需要如何去做,以及如何做才能做到更好 。基 于此,笔者从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展开,以教育硕士 为切入视角,探讨了不同层面的培育路径。

  (一)知识学习层面:勤于动脑,善于学习

  教育硕士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其要具备学习素养。 具体来说,在整合学科知识时,教育硕士必须阅读大 量的相关领域的图书,并认真研读教材、课程内容,同 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多探索不同知识之 间的联系,在其中搭建知识支架,在学习时,将其有机 结合,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打好知识基础。教育硕士 需要学会学习,即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如此才能 灵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而不混乱 。另外,教育硕士 可以利用双导师制,积极向导师请教,汲取不同导师 的思想与知识,学习其经验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 习、同学讨论、班级辩论等方式检测自己的学习程度, 并用案例、讲演来丰富学习的形式,在互动式的学习 中发现漏洞,进而夯实知识基础。

  (二)学术发展层面:长于探究,精于学术

  教育硕士的学术性同样重要,对此,可以从阅读 和写作两方面入手对教育硕士进行培养 。首先是阅 读,在研究生学习中,读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为 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前人研究,发现 可研究之处 。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硕士需要带着探究 的目光,带着问题去读,不断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自 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总结 前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吸收他人的优点为己所用。 其次是写作,教育硕士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便是 学位论文的写作 。2019 年颁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论文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教育硕士需要在基础理论、 专业知识等基础上撰写相应的学位论文,提高教育硕 士规范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的能力,从而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以 最终的学位论文写作为大目标,教育硕士在日常的学 习中,也需要通过不断写作来打基础、练能力。教育硕 士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自然会受到启发和思考,而 通过写作记录想法、理清思路、整理知识结构,可在不 断整理中实现创新和发展, 精进教学理论的学习,深 化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和认识,精益求精 。在这样的写 作训练下,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定会得到 提升,进而达到一个学术的新高度,最终更加有益于 学位论文的写作。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日常的努力积淀也格外重要[8]。

  (三)实际应用层面:勇于实践,敢于反思

  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格外重要,在实际学习时,其 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实践教学可采 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企业实习、微格教 学、教育调查、行业企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 管理实务等多种形式 。为了满足实践方面的要求,教 育硕士需具备勇敢的精神,不怕失败,及时抓住实践 的机会,训练教学技能,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不断反复 打磨,以便提升实际教学水平。具体而言,一是根据实 际需要,教育硕士要积极参加校际的同课异构,或者 专业内的同课异构,并采用经验交流、观摩研讨、小组 讨论等方法在同课不同教中寻找差距, 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二是教育硕士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开 展的各类研习、见习、实习活动,且确保现场观摩本学 科课程不少于 10 学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完成其他 工作。另外,教育硕士还要学会反思,具有谦虚自省的 态度。在实际操作之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况, 才能有进步的空间,切 不可自以为是、自恃聪明,而要保持谦虚谨慎,时刻反 省自己,多听取他人意见,正确认识自己。如教育硕士 可采用定期写教学反思、拍教学视频的方式,对参加 过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细节,查漏补缺,同 时还可以记录疑问之处,然后寻求导师及其他同伴的 帮助,并通过与学生谈话或课堂记录,关注学生课堂 反馈,整理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9-10]。

  (四)专业素养层面:严于律己,乐于追求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道德方面的要求,从自身角度 出发,教育硕士要想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首先,教育硕士要做到思想态度端正,从根 源上找到意识层面的正确方向 。对此,教育硕士要加 强专业认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对教师行业的热爱之 情,涵养教育情怀,将思想教育常态化,争做“四有”好 老师 。具体而言,其要积极观看并学习具有正确价值 导向的优秀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宗教观[11],并多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自我反省。其次, 教育硕士要树立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有自己的人生 追求 。教育硕士要有自我成长的意识和动力,追求专 业发展和进步,塑造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此,高校可以 树立行业榜样,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以激发 教育硕士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 。通过榜样人物的示 范,可引导教育硕士规范言行,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自觉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教育硕士还可以采取日记记录、寻访身边人、匿名评价 等方式判断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达到规范自己言行 的目的。最后,教育硕士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 为教师行业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 、性格各异的学 生,以及较大的工作强度、突发的教学事故等,其中的 难度可想而知 。教育硕士需要提前准备,在研究生期 间便开始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例如, 可以基于大量的教学案例,代入情境,模拟现实情况, 以此锻炼自己处理紧急教学事件的能力、心理承受能 力、心理抗压能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以便在面对 不同性格的学生、高强度的工作、紧急的教学事故时 能够保持心态,沉着冷静地进行处理。

\

  四、结语

  由于教育硕士有着与其他专业硕士不同的特性, 其核心素养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基于知识 学习、理论探究、实践操作、职业素养四个层面建构了 教育硕士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并从教育硕士的视角 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培育路径,但要想让核 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还需要更深入全面地探索,如 学校、导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和努力,共同完成教育硕 士培育工作,培养出更优质的教育硕士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倪煜豪.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17.
  [2]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EB/OL]. (2017-03-06)[2022-06-09].https://yz.chsi.com.cn/kyzx/zyss/200905/ 20090520/94572569-1.html.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1.
  [4]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EB/OL].(2019-05-22)[2022- 06-09].http://edm.eduwest.com/viewnews.jsp?id=1291.
  [5]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EB/OL]. (2017-06-20)[2022-06-09].https://www.docin.com/p-2561444904.html. [6]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EB/OL].(2018- 09-17)[2022-06-09].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0/content_ 5329343.htm.
  [7]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EB/OL].(2022-04-02)[2022-06-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tml. [8] 祝爱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J].现 代教育管理,2019(1):103-107.
  [9] 胡晓珊.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审思及重构[J].高教探索, 2020(6):81-85.
  [10] 蔡基刚.期刊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学术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7):40-45.
  [11] 田贤鹏,李翠翠,袁晶.从学科立场到问题导向:跨学科研究生培 养的机制变革[J].高教探索,2021(3):52-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8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