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在教学中 , 教师应当 以阅读文本为载体 , 通过文本细读 、 问题引导 、创意想象等 方法 ,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 ,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学 习 兴趣 , 其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思维是人类具有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 主要包 括批判性思维 、概括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等多种思 维形式 。 目前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 培养和锻 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 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 任务 。
一 、细读文本内容 , 培养概括性思维
概括性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 对具 有 共 性 特 征 的 规 律 予 以 归 纳 、 总 结 和 概 括 , 进而用最为 精 练 的 语 言 将 概 括 的 内 容 表 述 出 来 。在阅读不同类型的课文时 , 具有概括性思维的 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寓意及抒发的情感 , 将产生更 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 其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也将 变得更加轻松 。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 , 在阅读教学 中 , 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细读本节课所学的课文 内容 , 然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利用简 短而精练的文字概括和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 为 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与课 堂气氛 ,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阅读的方法 , 使每 一名学生的个人潜质得到充分的展现 , 这对培养学 生的概括性思维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
以《火烧云》这篇课文为例 。这是由女作家萧红 创作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 ,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 习和理解 ,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特点 , 使学生更加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在阅读课文之前 , 教师将学生划分为 4~6个合作学 习小组 。 当小组成员确定以后 , 在组长的组织与带 领下 , 小组成员逐字逐句地细读每一个段落的具体 内容 , 并在细读过程中 , 提炼出各个段落的中心思 想 。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深度剖析 , 将全文的核心 思想概括和提取出来 。如第一小组为了加快阅读课 文的速度 , 组长 事 先 明 确 了 每 一 个 组 员的 具 体 分 工 , 有的学生负责细读 , 有的学生负责记录 , 有的 学生负责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 当结束整篇 课文的阅读任务后 , 每一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 和想法分享出来 , 在组长的组织下 , 大家对这些观 点进行重组或者删减 , 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课 文的核心思想 。 该 小 组 成 员 通 过 对 课 文 内 容 的 细 读 、分析与讨论 , 概括出以下结论 : 这篇课文主要 描写的是夕阳 西 下 , 火 烧 云 颜 色 与 形 状 的 千 变 万 化 ,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 一 简 短的文字概 括 既 涵 盖 了 课 文 内 容 所 表 达 的 真 情 实 感 , 也给学生的 阅 读 和 学 习 过 程 提 供 了 必 要 的 参 考 , 这对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将大有帮助 。
因此 , 课文细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作者创 作思路及真情实感的 探 究 过 程 , 这 种 方 法 与“咬 文 嚼字”的阅读方法的 明 显 区 别 是 : 课 文 细 读 是 对 大 脑思维的开发和锻炼 , 学生在细读每 一 段文 字 时 , 大脑思维始终 处 于 活 跃 状 态 , 学 生 会 针 对 每 一 个字 、每一个词 、每一句话所代表的含意或者传递出来的某一种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 当脑海中明确了 这些关键信息之后 , 整篇课文的行文脉络以及作者 要表达的情感基调也能够清晰地浮出水面 。这 时 , 学生也将从课文中收获更多的新知识 。 而“咬文嚼 字”的阅读方法仅仅是对某一个文字 、某一个词语 、 某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表面含义进行理解 , 忽略了 课文关键信息更深一层的内涵 , 久而久之 , 便成为 一种机械式的阅读模式 , 这种模式与大脑思维的开 发及锻炼毫无关系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 , 教师应当 充分发挥文本细读的优势 , 活跃每一名学生的大脑 思维 , 使学生的 概 括 思 维 能 力 跨 越 到 一 个 全 新 的 高度 。
二 、擅于提出质疑 , 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对已经形成的事实进行客观 理解与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 建立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 , 还进一 步增强学生的思 考意识 ,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 逐步养成自我 监督 、 自我纠 正 、 自 我 指 导 的 学 习习 惯 。 基 于 这 一思想 ,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 一旦遇到模棱 两可的问题 , 应当及时提出 自 己的质疑 , 通过教师 的耐心指导以及其他同学的帮助 , 来消除内心的疑 惑 。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产生以 下积极影响 : 第一 , 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文字的引申 含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 , 多出 自名人名 家之手 , 并且有的课文堪称经典之作 。 因此 , 课文 中常常出现一些带有引申含义的文字 , 学生在对这 些文字进行阅读和理解时 , 很容易陷入阅读瓶 颈 , 进而产生歧义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学生能够将这 一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或者同学 , 那么萦绕在学生 内心深处的疑惑与不解也将快速消除 。在接下来的 阅读进程中 , 如果再遇到同样的问题 , 学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判 断 与 辨 别 快 速 理 解 这 些 文 字 的 引 申 含 义 。第二 ,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小学生正 处于思维活跃期 , 这一 时期 , 也是其批判性思维养 成的黄金时期 。学生的脑海当中积累的问题越 多 ,学生的大脑思维活动将越加频繁 。 当每一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 , 学生在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课 文 时 ,才能够产生更多独到的见解 。
以课文《西门豹》为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 、水利家西门豹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 , 能够让学生知道西门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 、为民办实事 、办好事的地方官 。 在阅读这 篇 课 文 之 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简单地介绍有关西门豹的生平信息 , 在这一环节 , 学生便可以提出 自 己的质疑 。如有的学生提出 : “西门豹在魏文侯时期 只 是邺城的一个县令 , 为什么官职低微的他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称颂?”当这一质疑提出后 , 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 10分钟 , 让学生通过默读 的 方 式 , 在 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发现 , 西门豹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 其中 , 被百 姓 广 为 传 颂 的 事 迹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两 件 :一是西门豹趁着河伯娶妻的机会 , 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 , 颁布律令 , 禁止巫风邪气 , 教育了当地的百姓 , 使出走的百姓重归故里 , 安居乐业 。二是西门豹亲自率人勘测水源 , 发动当地百姓在漳河开凿了12条水渠 , 使 大 片 田 地 成 为 旱 涝 保 收 的 良 田 。 仅仅这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事迹 , 便大获民心 , 西门豹在百姓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
可见 , 一旦在阅读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 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也能够升华阅读感受 , 对阅读产生更加浓厚 的 兴 趣 。 另 外 ,学生提出的问题 , 往往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 , 这就说明学生已经 对 课 文 内 容 进 行 了 深 入 、全 面 的 了解 , 这其中包括一些生僻字 、生僻词或者带有引申含义的文字及 语 句 。 当 这 些 问 题 得 到 有 效 解 决 之后 , 学生的阅读思路将变得更加清晰 , 批判性思维意识也将逐步形成 。为此 , 出于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虑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 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 、 自主阅读 、 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如果把握住这些机会 , 一方面 , 可以及时查找出课文当 中 出 现 的 一 些 关 键 信 息 , 如 行 文 主线 、情感表述 、创作初衷等 , 使阅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 并且也能收获最佳的阅读体验 ; 另 一 方 面 , 可以激活大脑思维 , 凝聚注意力 , 在深度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 , 能够对课文所表达的更深一层的含 义进行挖掘与解读 。久而久之 , 学生的批判思维能 力必将大幅度提升 。
三 、打造创意空间 , 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思维方式 , 发散 性思维是测定和评价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标 志 。 因此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 教师应当紧紧围绕 课文内容 ,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让学生在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 能够利用全新思维模 式去想象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 , 以此锻 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般情况下 , 小学语 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 , 多数节选自名人名家的文学 作品 , 这就给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 更加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主人 公 、 故事情节 、故事发展脉络等要素 , 在不违背课文主 题思想的情况下 , 想象出更加精彩的故事画面与场 景 , 然后通过语言表述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这种方 法既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一条有效路径 , 也是 加快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形成速度的一种高效的方法 和手段 。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 由于这篇故事节选自英 国童话作家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故事《 自私的巨人》, 所以故事缺乏完整性 , 这就给学生创造了无限的想 象空间 。在阅读《巨人的花园》时 , 学生可以根据自 己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的理解 , 延续故事内 容 。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竞 赛的方式开展故事续写大赛 。最后 , 针对每一个小 组想象出来的故事场景与情节进行评价 , 并根据评 价结果评选出最佳小组 。 比如第一小组延续的故事 内容是 : “有 一 天 , 巨人突然生病了 , 孩 子 们 心 急 如焚 。 因为凭借 他 们 瘦 小 的 身 躯 根 本 无 法 移 动 巨 人 , 不能带巨 人 去 医 院 。 就 在 这 紧 要 关 头 , 其 中 一个孩子拨通了急救电话 , 医院马上为巨人提供了上门诊 治 服 务 。 经 过 医 治 , 巨人的病情得到了缓解 。恢复健康的巨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 还把每 一个 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 。”通过对这一场景的评价和分 析发现 , 第一小组以巨人和孩子们和好之后所发生 的事作为创作 思 路 , 通 过 一 件 精 心 呵 护 巨 人 的 事 例 , 使巨人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得到快速升华 , 并 构建出一 幅其乐融融的和谐场景 。
由此可以看 出 , 这 种延续课文故事情节的方法 , 为学生想象 力 与 创 造 力 的 发 挥 提 供 了 一 条 便 捷 、高效的路径 。首先 , 学生在发挥想象力与创造 力之前 , 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 , 尤为关注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角色 、故事情节等关键信息 , 当 这些信 息 在 学 生 的 脑 海 中 积 累 到 一 定 程 度 之 后 , 一 幅全新的画面将浮现出来 。其次 , 学生在想象某 一个故事场景时 , 大脑思维意识始终处于不停歇的 持续运转状态 , 一旦这种思维意识成熟之后 , 学生 的创作灵感也将源源不断的迸发出来 , 这对提高学 生的写作水平将起到助推的作用 。最后 , 课文的阅 读过程原本枯燥而乏味 , 如果运用这种延续故事情 节的方法 ,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度将不断攀升 。 当接 触的课文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 , 学生的发散思维 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 久而久之 , 学生在语文阅 读课堂上也将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乐学”状态 。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大 脑思维 , 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对 教 师 来 说 , 除了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之外 , 还需要结合学生的 求知需求 , 为学生量身订制一套可行性高 、针对性 强的教学方案 。对学生来说 , 应当在阅读过程中不 断积累实战经验 , 并努力寻求新方法 、新思路与新 创意 , 以促进概括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发散性思 维等思维意识的快速形成 。
参考文献
[1] 王国红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21) : 43-45.
[2] 李波 . 小学语文教学 要 培 养 五 种“力”[J] . 现 代 中 小 学教育 , 2019. 35(7) : 46-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