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然后从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方式创新五个方面论述了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的创新路径,最后对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虚拟仿真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谈判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对于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革新,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且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信技术使“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的数字化趋势愈加明显,从而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应“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要求“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1],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育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建设。由此,高校教学正由知识传递型教学范式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范式转变[2],并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促进了教学资源形态的革新、教学形态的革新[4]。而对于商务谈判课程而言,就应该在教学中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下面,本文拟通过分析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对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加以探讨。
一、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缺失
商务谈判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谈判技巧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获取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随着贸易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商务谈判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谈判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具备商务谈判技能的人才需求也更加迫切。但是目前的一些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仍然偏重于理论,即对于谈判理论、谈判过程、谈判策略等理论讲解较多,且多以静态的理论分析商务谈判案例,缺少谈判活动,加之实践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尚有差距。
(二)课堂形式以单向传授为主
目前,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惯性思维,导致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仍占较大比例。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很难真正体会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导致实践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这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实践运用能力[6]。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时难以做到较全面的覆盖,即便与学生互动,也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缺少趣味性和创新性,这样一来,就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较为固定,缺乏客观性
商务谈判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就平时成绩而言,由于课程授课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且评价难以实现较好的区分度;期末成绩方面则往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偏重于对学生谈判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真实的商务谈判能力的考核还相对欠缺。这一方面是受既往课程书面考试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如果采取实践考核的方式会相对复杂,教师较难做到客观有效评估。
据上所述,传统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体系与商务谈判的实践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而数字化对于教学体系的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商务谈判课程的创新。
二、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的创新路径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以推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形成了具有适应性、开放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7]。数字化为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了课程形态与教学形式的变革。
(一)教学目标创新
商务谈判课程以实践性为核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获取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以便使其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谈判力。数字化应用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创新。一方面,数字化构建了教学的新维度,虚拟与现实融合得更加紧密,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低成本、效率高等优势,教学倾向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形成了多维度学习途径,充分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形式构建贴近现实的多元化学习情境,更加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和有效性[8]。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数字化背景下的商务谈判课程内容更加动态、开放,与各种形式媒体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教学资源也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实践,由过去传统单向理论讲授内容为主转变为理论和实践演练并重,将谈判的原理、思维等理论性内容融入谈判的过程和技巧,同时可以融入更多形式、更多类别的数字化实践案例,能够形成从谈判准备、信息收集、谈判技巧、社交礼仪到合同签订的商务谈判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融入了在线教学、虚拟仿真、视频交互、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实现谈判的沉浸式学习,由单一课堂讲授转变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双重教学维度,或者通过网络辅助构建模拟谈判情境,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过程,都可促使学生进行更加灵活的学习。
(三)教学模式创新
商务谈判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具有的资源丰富、交互便利、时效性强等优势,改变过去的单一讲授“灌输”模式,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获取能力,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9]。一是形成了多维度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改变了在特定教室传授的模式,充分结合虚拟网络、电子设备等虚拟空间,运用多样的数字技术工具,如利用学习通、微助教、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学习渠道。二是重塑了教学关系。数字化教学可将课程内容场景化,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现实教学体验,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控制的作用,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趋向于扁平化。例如,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模拟谈判系统进入三维虚拟场景,身临其境地参与谈判的各环节,由此可提高谈判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将更加突显。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通过提供高仿真、可视化的教学内容,创设了具有临场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实训教学情境[10],为学生学习谈判技巧创造了条件。三是延伸了教学空间。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用数字化具有的时效性强与空间拓展便利等优点,通过仿真实训系统,将教学实验室与校外合作单位相对接,将企业实时情景融入课堂,可呈现真实的谈判情景。
(四)教学资源创新
对于商务谈判课程来说,数字化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教学资源,既包括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工具,也包括数字化教材、案例资源库、视频案例、教学视频等,形成了系统性的资源库。一是充分利用立体教学资源,如利用视频案例资源分析影视剧中涉及的商务谈判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商务谈判中人物的语气、神态、节奏等,充分把握商务谈判的细节。二是充分利用教学支持资源,即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微课视频、习题库、谈判案例库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覆盖的梯度资源。此外,教学资源中的师资资源也由教师个体转变为教师团队协作,形成“校内+校外”的教学团队,授课方式也转变成实体课堂与网上课堂相结合,实现了教学中的多向互动。
(五)考核方式创新
传统的商务谈判课程考核倾向于通过“平时+期末”的方式来评价,但在平时考核中,由于课堂人数较多,通常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考核往往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在数字化课堂环境下,师生互动更加频繁,课堂互动时间比例可以达到20%~40%,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相较于普通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时间,占比有了大幅提升[11],因此也能够形成以数字化、综合化、时效化特点为主的动态化、多元化评价。例如,利用移动终端的微课堂、学习通等,除了可实现常态化的课堂签到、问答、讨论、作业、实验、测试等教学应用,还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对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虚拟仿真的谈判模拟,对学生长时间、全过程学习数据的画像分析,能够形成系统有效的综合认识能力评估,构建更加客观、系统、科学、个性化的评价及反馈模式,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对于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采取层次分析法(AHP)的模型结构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依据因素关联和隶属关系建立层次模型,在各层次上对因素进行比较,确定相对重要性,并判断一致性,适用于进行系统性指标的评价。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商务谈判课程的数字化改革创新实际情况,结合文献及课程特点,基于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按照相关因素的属性设置了三个评价指标层次,建立了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如图1所示。确定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总目标A层),根据目标体系划分准则层(B层)和指标层(C层)。准则层根据数字化对于商务谈判教学创新改革的影响维度,设置了教学内容(B1)、教学模式(B2)、教学资源(B3)、考核方式(B4)4项。指标层方面,对教学内容从多维度考量其适用性与质量,设置了科学性(C1)、系统性(C2)、专业性(C3)、丰富性(C4)、实践性(C5)指标;教学模式基于数字化教学特点,设置了教学方法(C6)、教学参与(C7)、教学场景(C8)、教学反馈(C9)指标;教学资源设置了资源数量(C10)、资源时效性(C11)、资源共享性(C12)指标;考核方式设置了学习意愿(C13)、学习能力(C14)、学生满意度(C15)指标。
(二)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商务谈判课程数字化教学实际,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式,形成了A={B1,B2,B3,B4};B1{C1,C2,C3,C4,C5};B2{C6,C7,C8,C9};B3{C10,C11,C12};B4{C13,C14,C15}五个矩阵,如表1所示。为了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采用德尔菲法邀请9位商务谈判领域的专家及教师进行多轮问卷调查,并采用1~9标度法形成两两相对的数值判断矩阵,意见趋于一致后得到集体判断结果,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判数值。
(三)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对4个一级指标(B)构成的判断矩阵A={B1,B2,B3,B4}进行AHP层次分析。利用MATLAB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4.159 6,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一次性指标:
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RI=1.12,随机一致性比率:
计算CR=0.059 8<0.1,一致性检验通过。
同理,对于准则层的指标进行矩阵构建,利用MATLAB程序对B1、B2、B3、B44个判断矩阵进行权重求解和一致性检验。根据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出指标层各个指标的总权重,以及相应的一致性检验指标,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4个二级指标对应的CR值分别为0.097 0、0.076 1、0.012 2、0.046 2,CR值均小于0.1,表明各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故B层次各模型指标权重合理,可以作为指标体系。
(四)评价结果分析
从表2的指标评价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一级指标中,权重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B1>B2>B3>B4,教学内容B1所占权重最大,达到了0.534 9,这反映了在数字化改革创新背景下,教学内容依然是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结合适当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资源B3的权重值达到了0.125 7,即数字化背景下更有利于形成对教学有强支撑力的教学资源。
在二级指标层中,教学内容涉及的专业性C3占据了0.199 5的权重,实践性C5达到了0.189 7的权重,这反映了在数字化创新改革中,仍需要以专业性为核心,同时应突出实践性,利用数字化强化课程“专业+实践”的核心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C4权重值也达到了0.068 3,体现了数字化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也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模式上,教学方法C6达到了0.180 5的综合权重,表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成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参与C7达到了0.059 6的权重,大于教学场景C8及教学反馈C9,反映出数字化赋予了教学参与更大的可能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也有着较强的意义。
在教学资源方面,资源数量C10权重值为0.074 4,表明数字化为课程建设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其次是资源共享性C12达到了0.041 9,这体现了数字资源的共享性是教学资源形成的关键因素。相对来说,资源时效性C11权重占比较小,说明教学资源的数量及共享性能够对资源的时效形成一定的弥补。
在考核方式上,学习能力C14的权重值达到了0.031 5,说明在数字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升处于核心的位置。其次学习意愿C13的权重值达到了0.019 7,说明数字化有助于形成多元的教学场景,能够促进学生的教学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及满意度。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开创了新维度,数字化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融合应用将更加深入而广泛。故而未来可以进一步强化商务谈判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创新。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拓展,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开发与应用更具有互动性、操作性、可视化的教学交互软件,促使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二是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应探索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策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构建并形成具有多媒体、虚拟仿真软件、网络教育、信息交互平台等数量更加丰富,实践性和专业性更强的教学资源。这样,推动数字化与现实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更好地创新教学维度,形成虚拟与现实教学优势的叠加效应,可以持续提升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2-08-08].http:/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2]钟启泉.从认知科学视角看两种教学范式的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7(2):13-19.
[3]郭荣,贾永堂.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学范式再造的依据、方向与进路: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72-86.[4]邹红军,麦克莱伦.数字化时代与教育变革:研究背景、进展与局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7-12.
[5]廉国恩,罗智霞,赵娜.基于能力提升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21(1):67-68.
[6]关琴.多元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运用与效果分析[J].高教学刊,2020(4):92-94.
[7]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
[8]史秋衡,张纯坤.数智时代大学教学范式的革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22(5):24-31.
[9]唐华芳,曹蕾,王梦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评价机制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4):88-92.
[10]郁晓华,黄沁.学习分析视角下的数字化课堂互动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12-20.
[11]张恺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12):240-2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