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1 13:55: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海南省S 市为例,首先阐述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的现状,然后论述了中小学劳动教育 实验区建设的创新路径,包括因地制宜,建设劳动教育基地;设计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跨界融合劳动 教育实践;等等。

  自 1949年以来,在我国教育方针中,劳动教育一 直被不断提及。劳动教育的政策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不 断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其分为萌芽起步期、探索期、 稳步发展期、创新发展期,但当前劳动教育落实的效 果并不明显。那么,应如何让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创新、 长效地运行下去?建设劳动教育实验区是一个重要渠 道。因为建设劳动教育实验区,能够以点带线、以线带 面地辐射劳动教育改革,实现“五育并举”。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我国推行了劳动教 育实验区项目,并于 2021 年 5 月 20 日认定了全国 96 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海南省 S 市是其中之一。这 些实验区具有较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 的传统艺术和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可开发的劳动教 育基地,具有一定的劳动教育开发潜能,有利于探索全 面加强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新 方法,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改革实验任务,整体提高中小 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基于此,本文拟以海南省 S 市为例,对中小学劳动教育 实验区建设加以探究。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海南省 S 市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的 实际情况,教学团队特抽调了海南省 S 市的 25所中 小学进行劳动教育实验区调查。此次调研的依据是劳 动教育实验区的评价指标,即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 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五大 一级指标,并将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成 4~5个二级指 标,如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分为基地要素、基地设 施、基地可以提供的资源、基地的利用效率和基地教 学条件等。通过详细的二级指标,教学团队认真调研 了每所学校和每个基地的劳动教育实际情况。

\

  本次调研以实地走访为主,访谈对象为学校校长、 教务主任、德育主任等学校管理人员;调研对象分为 学校和校外基地两大类。为了使调查范围更加广泛、 调查结果更加客观,教学团队充分考虑到区域、类型 差异等因素,调查对象选取范围覆盖 S 市 44 个行政 区和 1 个生态示范区,其中按学校性质抽取市直属学 校 5所、A 区学校 4所、B 区学校 4所、C 区学校 5所、D 区学校 4所、E 区学校 3所,同时在每个区选择 1~2个 已经开始运行的劳动教育基地。每个区域的学校选择 尽可能兼顾小学与中学学段、公立与民办、城市与农村 等不同类型。与此同时,此次调研专门实地走访了 A 区、B 区、C 的 6个潜在劳动教育基地,涵盖了农业类、 非遗传承类、美丽乡村类等不同类别。概言之,教学团 队按照劳动教育实验区的评价指标,抽调了 25 所中 小学进行劳动教育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已经大力开展 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积极利用学校及周边环境资 源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如香蕉园、葫芦园、蔬菜基地 等,或者根据校本课程开发了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 黎锦、苗绣、椰雕等,但在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中还存 在以下问题。

  (一)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在调查的 25 所学校中,发现有 80%的学校领导 及教师对劳动教育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其片面地认 为打扫校园、种些花花草草就是开展劳动教育。部分 学校领导人没有认真研读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忽略了 对劳动教育文件的解读和学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归纳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劳 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人的唯一方法”[1] 。陶行知提出,“教育以生活为中 心”[2]。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型的劳动者,即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因此,学校要把生活 和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在生活 中获得知识,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换言之, 劳动教育必须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形成跨 学科教育共同体,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

  (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自 2022年新课标颁布以来,劳动教育作为一门 独立学科正式从综合实践课中独立出来。对于一门新 的学科来说,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是一个重要的问 题。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主科教育占据了学 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劳动教育无法实施。就目 前调研情况来看,在师资数量上,调研的几所学校中, 除 A 小学组建了由 20 余人构成的劳动教育团队以 外,其他学校多则两三名劳动教育教师,少则无劳动 教育师资。具体而言,中小学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 师,即使上劳动课,也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负责,如 此既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劳动教育指导,也额外增加 了学科教师的负担。而专业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将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难以开展。此外,劳动教 育教师没有得到专业的、系统的劳动教育培训,致使 其专业发展道路受阻。

  (三)劳动教育基地欠缺

  劳动教育基地不仅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场所,打破 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 大多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其内心对于学习的那团火。 自从我国公布了 96 个劳动教育实验区,海南省 S 市部分学校陆陆续续建 起劳动基地,如花园、菜园、香蕉园、椰子园、葫芦园 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种花、种菜、浇水、施肥、采摘 果实等感受劳动的乐趣和意义,但由于经费不足和学 校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校没有劳动教育基地。根据 海南省 S 市各校填报的劳动教育基地信息表来看,目 前校内已有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有 28所,占全市学校 总数的 17.6%,其中 A 区有 10所,占比 35.7%;B 区有 12所,占比 42.9%,C 区有 6所,占比 21.4%。校内劳动 教育基地平均面积为 307.15 m2.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B 中学(1 800 m2),最小的是 C 小学(40 m2) 。校外已有 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有 5 所,仅占全市学校总数的 3.1%,其中 A 区有 2 所,占比 40.0%;B 区有 3 所,占 比 60.0%。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平均面积为 696 m2.其 中面积最大的是 D 小学(2 000 m2),最小的是 F 小学 (60 m2) 。

  (四)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单一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为打扫教 室、宿舍、校园和洗衣服、洗碗筷等生活劳动;部分学 校让学生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浇水施肥;部分学校把 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做手工、雕刻 或是画画;还有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 合,如让学生制作黎锦、苗绣等。此外,调研的学校中, 有 22 所学校已经拥有或即将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基 地, 目前已经建好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主要以班级、 社团为单位组织学生体验农业生产劳动。根据各校填 写的劳动教育基地信息表可知,在已有校内劳动教育 基地的学校中,类型为田园耕作式的有 24所学校,占 总数的 85.7%,类型为创意生产式、文化传承式的有 1 所学校,占总数的 3.6%,类型为家政烹饪式的有 1 所 学校,占总数的 3.6%,类型为园艺手工式的有 2 所学 校,占总数的 7.1%。总体来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还是比较单一。

  (五)劳动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劳动不能只被简单划分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其是身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全面参与、高 度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劳动。劳动教育课程兼具理论 性、实践性与生产性,因此监督和评价系统不像学科类 教育一样有直观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也不能用分数来 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在调查中发现,有 2所学校通过档 案袋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情况,即每个学生都有 一个记录表,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浇水、施肥等情况, 教师则对学生的记录进行过程性评价。还有 1 所学校 通过学生种植蔬菜卖出去的数量和收益评价学生的劳 动教育学习情况。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一个全面、系 统、规范化的劳动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不仅无法客 观、正确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也激不起学生劳动 的兴趣,最终达不到劳动教育的意义。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的创新路径

  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备受关注,但在建设中依 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要采用有效的教 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 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 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 劳动,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因地制宜,建设劳动教育基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建立物质基础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学问题,因为有了物质基础才能保证早期吸引 儿童参加劳动,保证劳动活动的多样性及其与工农业 生产的联系。”[3]485 所以要挖潜拓域,采取“整体+边角” 的形式,打造立体校园,丰富劳动实践场所。

  首先,利用学校原有的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整的劳动教 育教学体系,组织丰富的劳动活动,提供具有启发性、 知识性、趣味性的体验与互动项目,供学生参与。例 如,可以把学校的花坛变成花园教育基地,让学生进 行浇水、施肥;把学校的树木建成园林教育基地,把树 木分配给学生照顾,如此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树木的成 长、收获果实等感受劳动教育的意义。

  其次,结合校外资源进行校外劳动基地的开发。学 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如海南的黎锦工作坊、 苗绣工作室,农槟榔园、椰子林等,为劳动教育基地提 供必要保障。同时,各方力量要协助学生参与劳动教 育,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有利资源,如社会要为学生 提供知识科普、自然观赏、体验考察、励志拓展、革命教 育、文化传承、应急安全等主题特色劳动活动,以此强 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其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 二)设计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是一个内涵丰富、语境多元的概念,有不同 学科的研究视野和使用语境,唯有认识和理解劳动 概念、劳动性质,厘清纷繁复杂的劳动现象蕴含的基 本逻辑,才有利于后续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的 设计[4]。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 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妙招、自选劳动等,故 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就地取材,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 和艺术形成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首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要遵循教 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实践,以 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标 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和校 本课程统筹共占 9 522 总课时的 14%~18%,也就意味 着一周至少有一节劳动课。学校可以进行整体设计、 系统规划,明确劳动教育目标、课时、实践活动等。具 体而言,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设置让 1~9年级学生每天在家里或社区进行劳动的实 践活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环保宣传、交通执勤、 各种志愿活动等。

  其次,开展研学活动专题。学校要及时制定学年或 学期的劳动教育方案和研学方案,也可在寒暑假统一 组织集体劳动或研学。同时,学校应该设立劳动周,鼓励全员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并且及时展示 劳动教育成果,奖励做得好的学生。概言之,劳动教育 应实现阶段化并适应学生年龄特点。

  最后,劳动教育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各学科要 集体研讨,计划详细到每周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活动, 进行项目式、单元化教学,把教学设计细化到展示效 果。罗伯特·帕特南曾对学生开展追踪调查发现,坚持 参加实践活动课程的孩子比偶尔参加课外活动的孩 子就读大学的可能性高 70%,比从未参加课外活动的 孩子高 400%[5]。因此,各学科在集体备课时要把劳动 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融合“五育”。

  (三)开展跨界融合劳动教育实践

  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推动劳动教育功 能的实现[6]。为避免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单一,教师 可以通过团结协作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劳 动教育教学形式,让不同学科进行碰撞、交融和借鉴, 打破相关学科之间封闭与孤立的现状,避免学生片面 发展。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共同体建设可以从以下 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劳动课要与其他学科建立跨学科教学共同 体。 不同学科教师可在固定时间进行教学研讨,坚持 跨学科听课、评课等,以激发科研活力,进行资源共 享。唯有具备一专多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教师才能 更全面地培育学生。例如,数学与劳动相结合可以让 学生学习测量和统计;劳动和语文相结合可以让学生 感受田园风光,进而更好地进行写作;劳动与英语相 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习蔬菜和水果的英语单词等。劳动 教育和各文化课结合,可实现跨学科共同体的构建。

  其次,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信息相互包 含、相互融通。新的时代,劳动教育亟须重构课程行动 体系,学校要对劳动教育的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统筹 规划,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进而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例 如,为了使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学校可以聘请文 化传承人到校教授学生苗绣和黎锦技法,或者建设苗 绣工作室、葫芦园、植物园、椰林园、黎锦展览室等。通 过劳动实践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进而 使其传承海南传统的民族文化。

  (四)强化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 机制,劳动教育需要有师资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 和安全保障,才能有效实施。

  首先,保障师资力量。劳动教育必须有专业的劳动教师来开展,同时进行联动协同,让其他学科教师 动起来,形成“专职+兼职”联合教育。 对此,一是发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聘请高校教师、职校教师、本地 劳模、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和非遗传人等担任兼 职教师,解决劳动教育专业师资不够的问题。陶行知 在晓庄师范时就注重组织学生与优秀劳动者会见和 交谈,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向往和热爱。一个孤立 的教育措施很难激励学生长期接受劳动教育和保持 饱满的劳动动力,唯有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和 受到优秀的劳动榜样的鼓励,其劳动热情才会被激 发。 二是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 评价标准。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劳动教育课 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 方式强化师资培养工作。 学校通过招才、引才、育才, 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落实经费和制度保障。政府要完善劳动教育 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实施的工作 体系,着力打造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 体系。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 好氛围。另外,经费投入要充足。充足的经费投入有利 于学校软件、硬件的建设。学校也可以通过吸引社会力 量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一些企事业单位、工农 业可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最后,加强安全保障。“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学校一定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 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 机制,尤其是要注意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时,对锋利的劳动工具,如锄头、镰刀、剪刀等,一定要 引导其慎重使用。

  (五)完善劳动教育监督和评价机制

  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提高劳动教育地位 的有效举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 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在平 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中均要对劳动教育予以 重视和体现,同时要求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 教育质量监测[8]。学生是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最直接 受益者, 也是劳动教育监督和评价最关键的层面,所 以劳动教育在学生监督和评价机制上要下足功夫,主 要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同时,还要注重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 地让学生在学校打扫教室、宿舍、保洁区,在家帮父母 扫地、拖地、洗衣、做饭等,劳动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 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热爱劳 动,热爱生活,相信劳动是最光荣的。对此,学校要建 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具体可从区域、学校、家 庭、学生四个层面进行。

\

  此外,要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 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要建立全面的劳动教育 实践评价指标,克服仅从物质奖励或激励的视角来考 虑劳动教育价值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劳动品质、劳动 人性和劳动精神的引领[9] 。也就是要从劳动教育内涵 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质量 保障和特色建设进行评价,同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评 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三、结语

  我国一直以劳为荣、以劳为美、以劳为乐,因此开 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而劳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为实 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苏霍姆林斯基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 是要使学生在少年或是青少年时期就找到最充分、最 鲜明展示自己天赋的劳动,并从中得到精神创造的幸 福。 ”[3]481 因此,学校需要从全面育人高度定位学校劳 动教育,使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 是树德、增智、健体、润美,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必要手段。教育部门也要完善监督机制,提供物质和 精神保障,促进劳动教育实验区快速建设。在落实“双 减”政策时落实好劳动教育,就是为中小学学生成长 赋能,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赋能[10]。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36. [2]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6.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481.485.
  [4] 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 教育,2019(10):11-17.
  [5] 帕特南.我们的孩子[M].田雷,宋听,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17:198.
  [6]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 (1):21-26.
  [7]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 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8]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 OL].(2020-07-07)[2022-06-01].http:/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9] 刘茂祥.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教育科学 研究,2020(2):18-23.
  [10] 章振乐.以劳动教育为“双减”赋能[N].中国教育报,2021-11-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9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