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古诗文教学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2 10:49: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思政元素融入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新课标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古 诗文教学的策略,最后从字斟句酌法、形象感染法、情境创设法、专题阅读法四个方面对古诗文中提炼 思政元素的方法进行了举隅。

  关键词:思政元素,古诗文教学,新课标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中国就 是热爱诗文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绚烂夺 目的珍宝,其间蕴藏着的大量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 道理,充满文学光芒与育人魅力 。古诗文中深刻隽永 的思想感情与薪火相传的精神品质影响着无数中华 儿女,凝聚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因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 都应积极探寻新的古诗文教育教学方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当代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道 德品质与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政元素融入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提出的明确指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古诗文课程要在准确理解 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的基 础上, 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 融入课程教学,增加课程的思政元素,增强其思想性, 从而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因此,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对 古诗文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策略进行探索势在必 行 。学生通过古诗文课程习得思政元素,可增强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树立坚定信心,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 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 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1]。

\
 

  (二)新版教材提出新要求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已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 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 化教育 。新版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 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同时,新版教材高度重 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 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2],这有助于学生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 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具体来说,小学古诗词篇目增加了 87%;初中古 诗词篇目增加了51%;高考古诗文必背篇目已达 70篇。 这不仅突显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更对以立德树人 为本质要求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 时,以中考和高考为首的各类考试加强了对学生古诗 文与思政素养的考查,分值提升、题目难度加大,对学 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 挑战,这倒逼教师严格把控教学环节,在教育教学中 贯彻思政元素的融入,以期回应各方的教育期待。

  (三)新形势下思政工作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 夫, 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踏踏实实修好品德, 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3]。 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培育具有高尚 品德修养的新一代青年;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 活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地培育

  自身品德素养,努力成为心中有人间大爱、牢牢秉持 高尚品德和伟大情怀的人 。当前,立德树人被提至前 所未有的高度,在古诗文教学层面上落实思政元素的 融入只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 心间,培育时代需要的人才 。只有在思想上做到根正 苗红,才能将其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彰显一个人的精 神纯度,才能展现新的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语 文古诗文教学中贯彻落实思政元素工作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古诗文教学的 策略

  思政元素在古诗文课程中的融入,不应依赖中小 学语文教师的偶然教学行为,而应从教育的长远角度 出发将其巧妙融入古诗文教学环节,成为固定、长久 的课程要素之一 。因此,在背景介绍、诵读吟咏、升华 情感主旨时,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古诗文课堂教学 与学生语文思维的关键点,切实完成古诗文教学中的 思政元素融入工作。

  (一)在背景介绍中融入思政元素

  “诗言志”“诗言情”历来是我国古诗文创作的出 发点、落脚点,时代背景下诗人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 理想志向与宏伟蓝图,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怀与抱负愿 景。鉴于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从“知人论世,背 景介绍”的维度切入,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即将 要学习的古诗文,感知思政元素的内在滋养。

  例如,在执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之前, 教师可从作者辛弃疾的写作背景与人生经历入手,进 行思政元素融入。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满腔爱国热情 熊熊燃烧,奔走呼号主张收复中原,却遭遇排斥打击。 这首词作于他任江苏镇江知府时, 某日他登临北固亭 触景生情,感慨眼前的镇江不再是昔日建功立业之地, 如今已成与金人对垒的防线 。诗文流露出辛弃疾渴盼 金戈铁马 、收复山河的宏图大志与壮志难酬的愤懑 情绪[4]。教师可以借此增强学生对作者强烈爱国情怀的 深切体会,进而完成思政元素融入的任务。又如,在引 导学生感知诗圣杜甫的爱国诗作《春望》时,教师可在 导入环节对诗人杜甫进行“知人论世”,使学生深刻理 解《春望》为作者于风雨飘摇、家国动荡之际含泪写下 的,其间充斥着深刻而强烈的家国之思、离人之痛,以 此引导学生爱国爱家,永远葆有对故土的深情与厚谊, 在学生心间厚植爱国爱家这一思政元素。

  (二)在诵读吟咏中融入思政元素

  古诗文是精炼、含蓄、优美的语言艺术,饱含作者 或浪漫洒脱、或细腻饱满、或沉郁顿挫的充沛情感。诗 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学生可以加 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思考,进而受到情感与思政元素 方面的熏陶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精准、全面地把握古诗文的感情脉络 与基调,能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感悟,在诵读吟咏中加深理解与获得顿悟,从而逐步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深化其对古诗文的体悟,由此, 可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古诗文教学环节,落 实到学生掌握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

  例如,在执教《岳阳楼记》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 设备播放名家诵读吟咏的精彩视频,引导学生有感情 地诵读全文,并运用男生读、女生读、分组朗读、全班 齐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丰富学生的试听 体验与感官刺激,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理解与把 握,然后引导学生从背景音乐和名家范读的抑扬顿挫 中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找准《岳阳楼记》的感情基调 是“先忧后乐”[5],进而帮助学生领会范仲淹的高尚人 格、宽仁之心和悬壶济世的爱民情怀。又如,在执教初 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时,教师可重点引 导学生诵读吟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 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表达不因年老而改变坚定目标 与雄伟志向的句子,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体会王勃 的自勉志节与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在潜移默化中将 当代青年应有远大抱负的思政元素浸润学生心田,鼓 励学生立远大志向、绘宏伟蓝图。

  (三)在升华情感主旨时融入思政元素

  我国的古诗文经典浩如烟海、绚烂夺目,堪称不 可多得的宝贵艺术品,不仅以其永恒的艺术美沁人心 脾,还以其深邃的思想美撼人心灵,更以高尚的品格 美摄人心魄。故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文 展现的独特人文意境及诗人寓于其间的情怀志趣,引 领学生入情入境、入诗入画,与诗文作者产生深层次 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厚植学生对古诗文 的热爱之情 。古诗文中的中华儿女或谦逊有礼、温文 尔雅,或追寻自由、渴求真理,或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将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融于为祖国人民牺牲奉献的 具体行动 。因此,教师从古诗文中具体的情感主旨出 发,结合古诗文教学的教育场景落实对学生的思政元 素融入具备可行性。

  例如,在执教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 文时,教师可聚焦“庭有枇杷树”一句,在反复吟咏诵 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睹物思人、悼亡念存的深切 情谊。思念本为静物,外人难感其存,然而归有光将其 外化于物,移情于物,与枇杷树种植时间联系起来,令 人扼腕叹息昔日美好之不存,由此学生可体悟到光阴 易逝,今是而昨非的凋零之感,同时又能深切感悟真 情厚谊的美好,将美好情谊厚植心间 。又如,在教学 《陈情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吟咏经典句“臣无 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李密与祖母二人相依为命的真挚祖孙情,以及 孝敬祖母的拳拳孝心、令人泫然欲泣的亲情大义,感 人至深[6]。在如此强烈而浓厚的亲情氛围中,教师可顺 着学生的情感思绪,抓住文中关键句引导学生反复品 读、理解,借助诗人迸射的感人亲情火花,与学生一起 再次进入文章“孝”的意境,感受那感人至深的细腻祖 孙亲情,从而引起学生共鸣 。这样在升华古诗文情感 主旨的同时,思政元素融入也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

  三、古诗文中提炼思政元素方法举隅

  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均尤为重要 。落实到具体 的古诗文教学环节,正确地提炼思政元素对于提升思 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十分重要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 灵活运用字斟句酌法、形象感染法、情境创设法和专 题阅读法提炼思政元素,利于教,利于学,也利于提升 育人质量。

  (一)字斟句酌法

  凝聚着诗人情感与志趣的传世诗篇中, 不乏精 妙绝伦、脍炙人口的佳句警言 。这些字句常为画龙点 睛之笔,为诗文增添了绝妙之处 。它们或化繁为简, 寓深情厚谊于凝练字句,或寄哲思于一瞬,一言胜过 千言,如清泉般甘洌,似佳酿般醇厚,字句凝情,字炼 理深,令人拍案叫绝、印象深刻,启迪着人们思考感 悟 。古诗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紧紧扣住这些精妙词 句,联系诗文具体内容情境,“语语悟其神”[7],引导学 生深入体察文中传达的情感志趣与人格理想, 可促 使学生受到思政元素的启迪。

  例如,执教《渡汉江》时,教师可用字斟句酌法融 入思政元素。被流放至蛮荒岭南的诗人宋之问与家人 失去联系,音信全无,艰难苦熬着度过了寒冬,迎来了 新春,朝家的方向走去 。为什么临近家乡时作者宋之 问会“不敢问来人”呢? 此时,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牢 牢扣住“近乡情更怯”的“怯”字细细展开“怯”的原因 的探讨,重点探析诗句背后传达的情感 。发现诗人宋 之问贬居蛮荒之地的苦闷孤独与抑郁不得志,以及思 念家人却又担心家人命运的矛盾心理状态使作者产 生“怯”的情感。可见,“怯”字写出了作者的真情。炼字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切感悟诗人对家人的入骨 思念与关爱,引起亲情共鸣,从而完成思政元素的融 入。又如,执教《苦昼短》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聚焦诗 中最后两句“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的“煎”字 。 日月东升西落,弹指一挥间光阴流逝,岁月蹉跎,诗人李 贺感叹人生未曾尽兴便已白白消耗 。一个“煎”字,使 诗人内心深处虚度年华的忧虑恐惧一览无遗,仿佛每 一刻都是煎熬[8]。教师通过字斟句酌法,带领学生深切 体悟诗人李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岁月容易把人抛 的遗憾之情,并在教学引导中顺势观照学生现实生活 并劝勉学生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从而完成思政元素 的巧妙融入,警醒学生莫要浪费大好时光,青春须有 所作为。

  (二)形象感染法

  古诗文通过塑造的经典形象与意象来反映社会 现实。古诗文作者的所思所悟都凝结在所塑造的文学 形象中 。相比直接的思政元素活动,借助古诗文中生 动翔实、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情感撞击 更为强烈, 更易冲破年代久远的距离阻隔被学生接 受,故思政元素融入效果更为显著 。古诗文中大量的 文学形象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变幻与人物命运,读来仿佛置身其中 。读者或同情其 悲惨际遇、或嗟叹其人生坎坷、或感慨其宦海沉浮、或 怜悯其红颜薄命、或扼腕其壮志难酬,这些都是形象 感染法带给我们的内心冲击。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诗人有感 于民众皆苦的残酷社会现实,基于忧国忧民的崇高思 想创作出来的 。诗中聚焦了秋风怒号、家遭雨淋的特 写镜头,执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紧随诗人 杜甫的笔触来到破败的茅草屋旁。凄风苦雨之中一位 老人倚着拐杖叹息, 村童抢去了家中所剩无几的茅 草,焦灼怨愤得唇焦口燥难以言语 。教师引导学生通 过诵读吟咏理解文意、开拓想象来加深对《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这一作品的情感体验,可拉近学生与作品 的时代距离 。学生被家徒四壁的老人、冰冷似铁的被 褥深深触动,为老人凄苦的艺术形象所感染 。由此,在 激发起学生对穷苦人民同情的同时,学生亦深深感动 于作者为天下读书人着想的忧国忧民境界,从而受到 思想震动,情感也得以升华。

  (三)情境创设法

  由于年代久远,古诗文中的部分内容学生读来艰 涩难懂, 因而运用情境创设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成为语文教师执教的切入口。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 中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将针对性、合理性与趣味性联 结在一起,依据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教学需求来优化课 堂教学情境,将遥远的古诗词与学生当下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其学习古诗文的热情,由此培养学生的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

  “感人心者,莫乎言情。”脍炙人口的名诗佳作之 所以传唱千古, 在于它们凝结着打动人心的美好感 情 。因此,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创设可知可感 的具体情境,将文本中潜在的思想感情外化为具体的 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内心深切的情感体悟[9]。如在 执教《春江花月夜》时,教师首先可设计生动形象的引 导语,创设空灵的意境,唤醒学生的审美自觉与审美 意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感受“春江潮水连 海平”的宏伟气势,体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景 象。月光闪耀千里,明月朗照春江,江水绕过花草密布 的原野,月光照射树林似雪珠般闪耀 。多么幽美恬静 的春江花月夜,难道作者写这首长诗仅仅是为了描绘 美景吗? 不,作者以月夜美景入笔,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向情境美助 力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层次进发 。具体而言,教师可要 求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进一步分析、品评,使刚 才情境创设中对意象的感受与体会得到升华,使学生 获得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 、丰富深刻的情感感悟,从 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田的效果 。教师通过深入的 师生合作探讨, 引导学生领悟张若虚以宁静月夜入 笔,勾勒出壮阔意境,意象交融形成完美诗境,其在赞 叹自然美景、讴歌爱情、同情游子思妇的同时,也感叹 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延绵不绝无穷尽,蕴含着 无穷的人生哲理 。如此,古诗文情境教学和思政元素 融入融为一体,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受到思政元素 的滋养,教师也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专题阅读法

  阅读素养是学生必备素养之一。在古诗文的专题 阅读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古诗文的能力及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还能借助 专题阅读的思想深度强化思政元素融入的强度。运用 古诗文专题阅读法进行思政元素融入可采取作者专 题阅读和主题专题阅读两种方式 。作者专题阅读,即 突破单篇古诗文阅读的局限, 以古诗文作者为中心, 延伸阅读该作者的其他古诗文作品,并注重古诗文之 间内在的情感联系,基于其中的共通的精神内核形成 以古诗文作者为中心的专题系列阅读[10] 。而主题专题 阅读,则以某一主题为切入点,以不同时代、不同作 者,甚至不同文体的作品为主线,进行对比阅读,以此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元素的融 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
 

  比如,进行李白诗文作品的专题阅读时,教师要 让学生同时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文 , 体会李白不阿谀奉承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品质,并借助思政元素融入,培养学生坚守原则立场 、 不畏强权的独立精神。而主题专题阅读则是指在同一 主题之下,阅读不同作者的诗文作品,从而达到思政 元素融入的目的 。 比如,学生可以思乡为主题进行专 题阅读,体会亲人朋友间宝贵的真挚情谊,感悟亲情 友情的可贵 。如同时阅读《渔家傲·秋思》《枫桥夜泊》 与《长相思·山一程》,并揣摩三者的共同情感与不同 表达,感受思念的苦与悲,由此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亲情观念、友情观念、爱情观念。利用专题阅读法在 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 具有目标明确、逻 辑清晰、过程可控、可操作性强与思政元素融入效果 好的特点,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部编版语文教材出台后,教师在语文 古诗文教学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资源更加丰富,令人 受益终生的人生智慧与道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 此,教师一定要大胆思索、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勤于 实践, 积极利用古诗文中的思政元素滋养学生的心 田,浸润学生的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 行,锤炼学生品德修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 通知[EB/OL].(2022-03-25)[2022-08-20].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08-20].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3]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 [2022-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 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4] 李晋.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辛弃疾两首词教学 简案[J].语文建设,2017(34):39-41.
  [5] 赖瑞云.孙绍振是怎样解读经典的:以《岳阳楼记》解读为例[J].语 文建设,2019(23):16-21.
  [6] 陈尚余. 阅读体验和体验式教学:从《陈情表》的教学谈开去[J].语 文建设,2005(8):31-33.
  [7]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8] 葛晓音.“诗囚”的视野变异及其艺术渊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9.56(3):84-96.
  [9] 潘建华.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方法研究[J].语文建设,2013 (29):17- 18.
       [10] 靳艳艳,尹茉莉.“作家专题系列阅读”整合教学实践与思考[J]. 语文建设,2021(19):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0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