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基本路径之一。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统筹规划建设了“太空农场”农业种植区,选用世界种子基地提供的“太空种子”,通过选种、 种植、栽培、施肥、松土、记录等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责任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是基于校 园情境融入学科思维的创新性劳动教育。而地理实践力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本文依托“太空农场”农业种植区,基于地 理实践力培养,设计了双轮驱动式劳动课程。
[关键词]劳动教育,地理实践力,课程设计
一、指导思想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 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各学段要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 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 奉献社会。劳动教育如何在校园开展落实,如何与地理学 科教学进行融合,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以“太空农场”农 业种植区为载体,尝试将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进行融合, 劳动教育和地理学科实践任务相互融合、双驱并行(见图 1),设计了双轮驱动式劳动课程。力图把“太空农场”农 业种植区打造成集美化校园环境、结合学科教学、学生观 赏实验于一体的实践基地。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与地理必修知识联系紧密,劳动实践过程也是 学生应用所学土壤、植被、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的过程。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田间 事物及其变化,结合农业、粮食安全等相关地理问题,进 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落实地理 核心素养,实现劳动实践的内在价值。
三、课程目标
(一)通过太空农场的农业种植任务和地理实践任务,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常识,培养责任担当、脚踏实地、 坚韧不屈等品质以及创新的意识。学生利用选修课、社团 时间,结合所学学科知识与农业知识,在太空农场积极参 与农事活动,如平整土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除虫、 收获等,期间由农技人员指导如何安排农事。课程结束后 每位学生掌握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农具的使用技巧。 不论风吹日晒,学生都要克服困难培育自己的责任田,不 断磨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坚韧不屈的精神。
(二)通过观察、实验、观察、调查、文献查找等方 式完成地理实践任务,落实地理实践力,逐步提升综合思 维能力。学生在这里参与农业生产,通过太空农场的选址、 土壤评估与改良、种植地块规划、田间管理、自然灾害防 治、产量估算、粮食安全等多个地理实践任务,能够让学 生既有学以致用的获得感,又能感受到课本知识的局限与 不足,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核 心素养。
四、课程内容
(一)开设农业劳动科普讲座(2 课时)
由于本校学生缺乏农业种植经验,本课程先由农技人 员开设 2 课时的农业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科普讲座。通过农 技人员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学生了解常见的农事活动。 农技人员还现场示范,并指导学生使用基本农具,如镰刀、 耙子、木犁、锄头等。在示范与指导的过程中农技人员还 要讲解相关注意安全事项,避免出现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人 身伤害。
学生可以近距离与农技人员对话,及时解开有关农业 劳动的疑惑,正确认识农业活动对智力和体力的要求,体 会农业生产劳动之不易。
(二) 小组合作完成主题任务(22 课时)
围绕农业种植,以“选址 →选地和选种 → 以土壤改良 为切入点改善农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 以自然灾害的影响为 切入点保产保量→针对各小组的责任田认识粮食安全战略 的重要性”为逻辑主线,设置的主题任务前后关联,层层 递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实践观察到激发学生 探究土壤改良措施,进而以“评价”和“论证”引发学生 深度思考,构建了以农业种植为核心的链状主题任务群。
任务一:组队与分工学生在获得基本农业知识后,组 成以 8 ~ 10 人为单位的小组。了解基本农事操作后每个小 组自主搜索资料,细化农业知识,选择土地地块,探究农 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针对探究获得的信息,小组成员 查找相关资料,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购买种子或幼苗,并 规划劳动分工方案。
任务二:犁地与播种我校与农技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 系,每周邀请农技人员对学生校园农事劳动进行指导。学 生利用农具平整土地,探讨下垫面性质对水循环的影响, 并选择合适的温度、水分条件播种。
任务三:土壤改良、灌溉、锄草与除虫学校每周二下 午第 8、9 节课和周四下午第 9 节课作为本课程的固定的上 课时间。学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灌溉、施肥、锄草与除虫, 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心得。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查 找相关资料、模拟实验来获取信息,思考本组种植作物可 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土壤改良、灌溉技术提升等探究任务。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如何应对是地理高考中的难 点,学生置身于太空农场的环境中,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 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任务四:收获与分享一个种植周期结束后,学生将收 获果实。通过小组收获果实产量的评比,引导学生关注到 粮食产量,并且探究影响产量的因素。结合产量的影响因 素,再探究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务五:交流与汇报每组组长提出解决目前世界粮食 安全问题的策略,并分享劳动心得,每组制作一份总结报 告,汇报呈现方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心得报告、 故事讲述等。推荐最优秀的一组同学参加学校的社团展演。
五、主要成效
(一)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在课程学习中提升
一个种植周期结束后,利用问卷星随机对参与太空农 场的 19 位同学进行了调查,19 位同学都给予了好评。其 中张宇彤同学写道:“初次来到太空农场的时候,入眼便 是一片荒地,和我想象中的景象大不相同,但当我轻轻站 到土地上,松软的感觉让我对种地这件事第一次产生了兴 趣。日后来到太空农场的每一天,辛苦劳动填充大部分时 间,从楼下拎着水桶再到农场里浇灌,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其实是很累的,第二天经常会胳膊疼。但看到我们的小苗 第一次露面,而后长得越来越大,结出果实,成就感是难 以言表的。”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亲身参与农业种植,除 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常识和技能,还体验了劳动的苦与乐, 感受了劳动收获的喜悦。
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撰写的 2 篇优秀阶 段性劳动感悟被推荐发表在北京十二中公众号。高一 8 班 董思萱同学撰写的《根植太空农场,传承农耕文化》一文受到学生部的好评,董思萱同学就农耕文化在国旗下进行 了演讲。
( 二)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劳动,增强了 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实践任务融入农业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在劳 动中学习,实践中创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还 提高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在完成地理实践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完成了科学实践任务、美学赏析任务以及文学阅 读任务,还自主设计完成 1 个土壤观察实验、2 份太空农 场海报以及 3 份优秀研究报告。
六、主要特色
(一)以农业种植为劳动任务构建校园劳动教育体系
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本课程 为学生创造农业劳动机会,经历完整的农业劳动生产过程, 感受劳动生产的艰辛,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本课程立足 于校园,基于农业种植,一学期后学生获得自己劳动所得 的丰硕果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切实 体会劳动创造财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在劳动教育中融合地理实践任务,落实地理核心 素养
在本课程中,太空农场开辟了各小组专属责任田,引 导各责任组种上不同作物,要求大家完成 7 个地理实践任 务,落实地理实践力。例如,各小组测算本组的蔬菜产量, 横向对比各组的经济效益。在自己的劳动成果面前,同学 们终于明白了影响产量的因素,从而体会到粮食安全的重 大意义。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
本课程将课堂建在校园农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和农技人员 只是课程任务推进的引导者和解惑者,所有劳动任务都由 学生自己完成
(四)专门性和灵活性
学校每周二下午专门设置 2 节课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 课,集中化的课程设置,强化了学生劳动观念,丰富了学 生劳动技能,提高了学生劳动能力。以太空农场为载体, 力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 新。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灵活利用课间操时间、放学时 间等课余时间参与农业劳动实践,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李树民 .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 索—— 以“土壤”教学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 (01):51-54.
[2] 沈琳燕 . 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以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 [J]. 教学月刊 ·中 学版(教学参考),2021(09):16-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