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04 11:06: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从目标界定、平台建构、实践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 媒体教学云平台的构建,然后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构建的效果。

  关键词: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网络化 的信息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教学模式。面对年轻一代 网络移动化的学情,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性 探索与实践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QuestMobile:2022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显示,截至 2022 年 6月, 中国移动用户规模达 11.9 亿,占据全球网民总规模的 32. 17% [1], 可见互联网正以生活方式线上化的力量, 促使人们的信息和资源不断进行跨地域和跨时空的 共享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上指出,“要扎实抓好融媒体中心建设, 更好引导群 众、服务群众”[2] 。因此,在 5G 时代对人类产生深远影 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落实 到高校教学的育人需求上,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全 程、全息、全员、全效”教育融媒体发展路径,成为当今 教育系统应对全球化、网络化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 笔者拟以烟台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环境设 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构建加以论述。

\
 

  一、相关背景

  国外对媒介发展的研究比较早, 也很早就提出 了媒体融合的概念,但研究比较分散 。总体来看,国 外注重媒体融合与数字化、网络化和新媒体发展关 系的研究, 尤其重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变化的研 究。21 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基于宏观的融合文化和微 观的媒体运营衍生出了媒体融合教育模式, 主要以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 为代表, 其是基于课程与教育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 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3-5],但由于 MOOC 课程模 式在课程数量、课程设计、教学监督、教学模式及与 学生的交互性方面存在缺陷[6],故而又推出了更具有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支持的在线课程(SPOC),其将传 统的“课堂听课—课下答疑”教学模式翻转为新型的 “课堂讨论— 线上学习”教学模式。

  国内对互联网融媒体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集中 在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教学云平台应用两个方面。 在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多集中在慕课、微课、精 品在线课程等教学资源在教学云平台的共享和运用, 如李瑞冬等[7]对风景园林工程混合教学模式、风景园 林专业云端课程设计进行了研究;赵军、袁振宁等[8-9] 在教学云平台建设和教学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 多围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信息平台 的建设,包括课程资源、项目作品资源、师资资源、专 家资源等信息集成。诸多研究肯定了信息化时代教学 云平台建设应用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推力,然而各种教 学云平台应用的焦点多局限在通识课程教学和大学 生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在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的运用还是空白,尤其是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环境设 计专业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故如何借助信息化实践 教学云平台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和产学一体化建 设[10],在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的研 究价值。

  二、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构建

  (一) 目标界定

  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 服务窗口将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连接的智能化平 台,其通过链接信息生产者(社会组织或企业) 和信息 消费者(学校、学生),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建造 需求进行连接和交换 。 同时,它能够利用互联网极大 地推动校企之间产学研的融合,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服务地方和社会,推动乡村建设及城市更新。

  我校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环境设计专业为试 点进行平台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 实践性,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 模式依赖校内教学资源,无论是教学内容组织还是教 育教学模式,都相对局限 。当前,从市场和用人单位对 于人才的反馈来看,其仍有较大不足,尤其是在应对 项目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其对于实践教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作为八大实践模块的高阶教 育环节,是学生专业素养综合提升的重要环节 。引入 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支持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能 够高效地应对实践教学中的选题闭塞、教学封闭等问 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网页端、手机服务端 APP、平台维 护,以及平台管理等数字化网络资源,对接地方人才 需求,融合地方政府、生产单位、教学单位三方资源, 实现教育教学多方协同育人创新, 包括师资队伍、教 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学校与企业通过联合组建 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团队,推动了师资队伍的社会化发 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重点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实现由高级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实践应用型 向理论创新实践型、融合创新实践型、技术创新实践 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在教育模式方面,依托智 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 学成果等多方面的数字化创新,实现了实践环节育人 理念、育人模式、育人内容的全方位提升,有效缩小了 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差距。

  (二)平台建构

  1.板块设置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 云平台主要设置了以下五大板块: 项目需求模块、项 目指导模块、优秀案例库、毕业设计展示模块、人才需 求模块。项目需求模块是甲方提出城市建设项目的窗 口, 实践项目可以通过此模块进行项目的发布与招 标,及时发布最新场地建设诉求,包括项目区位、建设 规模、投资资金、建设周期等信息,同时学校教学部门 可通过此模块与需求者进行对接,进一步落实项目的 设计周期及设计定位,为毕业设计选题库进行项目筛 选。项目指导模块是“教师—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 作业指导板块,是毕业设计指导与设计推进的重要平 台。项目指导模块能够实时为师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交 流、评价、修改、互动、展示技术平台,满足线上跨时空 的信息传递及数字化展示服务。优秀案例库指的是包括优秀作业 、优秀实践项目等案例的电子资源库建 设 。案例库是毕业设计线上数字化资源,能够存储大 容量的毕业设计案例,并对其分类,以供学生进行学 习和调取。毕业设计展示模块是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 推广和宣传的板块,能够以主推的形式对优秀作业进 行数字化展示, 是社会实践推进及教学成果的展示。 人才需求信息模块是为学生就业和社会人才需求提 供的窗口,设计公司等生产单位可以通过此板块进行 人才招聘。各方参与者通过融媒体实践教学云平台的 各板块建设,进行自我利益的多方诉求与实现,从而 可达成各方需求的最大效益。

  2.功能建构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 云平台支持手机 APP 移动客户端、云服务、绘制软件 等数字技术服务,可助力毕业设计教学的进行 。具体 来说,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能够 支持关键词、主题等文件的关联和搜索;支持多种数 字化文件的上传和显示,如 DWG、JPG、PDF、SKP、MP4 等格式;支持数据的导入、导出和调用;支持无缝对接 计算机辅助翻译主流工具; 支持腾讯会议等主流线 上平台的兼容性;支持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而上述 功能将不断提高云平台的质量和数字化图库库容。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依托 前端服务平台和 APP、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及互联网 数据资源等新型技术,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 储、分析与应用,可实现互联网云服务支持下的数字 化移动化教学 。通过项目需求板块,可高效地将教学 资源迅速连接到社会热点, 同时校方与项目甲方的 对接,能够高效拓展毕业设计的选题资源 。在“教师 工作室— 学生工作室— 园林企业”育人平台的基础 上,原有“教师— 学生”单方面项目指导的传统教学 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改进, 即在大数据对信息资源智 能整合的支持下,突显了“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教育 和人工智能的优势。

  3.技术支撑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 云平台通过微服务架构体系理念进行设计研发,各应 用系统按照业务进行分层,各业务都是可独立运行的 服务,并以智能化思想融会贯通,极大地提升了系统 的松耦合性,同时也为平台后续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 的支撑 。具体来说,技术上分为存储层、服务层、接入 层、访问层四大层及配套服务机制。

  存储层: 数据存储以 MySQL 数据库形式进行存 储,对于设计作品、图片、附件、资料等文件类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的架构进行存储, 为 日 后几何级增长的流水数据信息产生的文件类信息存 储提供了良好支持 。系统同时也支持数据库集群,可 为高效的数据处理、数据检索、数据容灾备份等提供 保障。

  服务层:系统服务层采用分布式服务部署,将应 用层传输到服务层的请求进行不同服务分发,以降低 前端用户的响应时间,同时也实现了各个系统间的松 散耦合 。对于常用的数据字典项、组织结构等静态数 据,系统采用本地缓存机制将应用程序调用数据访问 所请求回的静态数据缓存到本地,这样大大减轻了服 务器端压力,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

  接入层:Nginx 是一种很强大的高性能 Web 和反 向代理服务,以代理服务器来接受因特网上的连接请 求,然后将请求转发给内部网络上的服务器,并将从 服务器上得到的结果返回给因特网上请求连接的客 户端,最后结合 Eureka 服务发现中心的技术组件,感 知平台中所有提供业务支撑的服务数量及运行状态, 进行平台内的负载均衡及请求转发。

  访问层: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对系统用户、权限、角 色进行管理,统一实现登录判断、权限鉴权、单点登录 等功能,且灵活支持个人电脑 、移动设备 、手机APP 访问。

  除此之外,为更加规范和统一不同业务系统中对 于技术组件的使用,要将通用的组件进行抽取,统一 提供平台内部的接口并提供配套服务机制,以确保在 业务系统需要用到各类技术组件时,按规范进行调用 即可,无须自行接入并实现,如此可提高业务专注程 度,保障系统整体架构自运转运行。

  (三)实践方式

  1.选题管理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选 题管理环节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 其中, 项目的类型、尺度大小、问题复杂性与本科生专业能 力的匹配程度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 另外,教学团队应严格筛选和把控不同项目类型的设 计深度和文本质量 。 同时,不同项目类型的毕业设计 成果评分标准也是教学部门需认真修订的要点,以防 止校内、校外导师主观性评价对学生成绩评定产生不 良影响。

  2.教学实施。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 括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毕业设计指导阶段、毕业设计 评审阶段、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四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通过项目需求板块能够实现项目被设 计需求和项目设计需求的准确链接,由此形成选题 库,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做准备,师生可在选题库内 确定选题类型及设计范围 、设计深度 。毕业设计指 导和评审阶段,在互联网平台支持下,校内教师 、校 外专家、学生等各方参与者能够形成跨越时空的教 学团队,师生之间可实现全程“零距离”的沟通和辅 导,另外按照教学部门评审标准,可以选择进行线 上、线下等形式的毕业设计审核与答辩 。学生毕业 设计完成后进入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具体可以 照片、展板、动画、短视频等媒体呈现形式进行分享 和宣传,从而实现基于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作 品展示 。另外,要通过人才需求信息板块中优秀项 目档案库 、人才需求等信息在企业人才招聘和学生 就业间建立链接,通过信息的上传和发布,促使人 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能够迅速触碰并匹配,从而 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的人才需求问题提 供信息支持 。借助云平台的项目指导,学生和教师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受制于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这体现了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极大优势,实现了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融媒体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的创新。

  3.考核体系建构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 考核体系建构是毕业设计成果评价的重要部分。考核 评价包括过程性评分和成果性评分两部分,其中过程 性评分占比 55%,包括日常考勤、学习态度、阶段性作 业、中期考核等五个部分,此阶段更注重学生在毕业 设计参与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感、情感投入等学习积 极性的表现,用以衡量学生面对学习的学习观和解决 问题的观念;成果性评分占比 45%,主要包括终期成 果的完整度、深度、精细度,以及答辩汇报分数,用以 衡量学生作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成果考核严格 按照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校内、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 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协同完成实 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同时依据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和完 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以提升育人质量,使得学生 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最终做到学以致 用,回报社会。

  三、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构建的 效果

  (一)实践教学“产学研”协同育人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构建,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融合校、企、社会多方资源, 促使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职能单位、设计企业等多元 角色协同完成实践教学 。具体而言,通过政府、院系 层面的政策支持,建立了实践基地、企业 、设计院与 学校资源的纽带体系,并高效融合了业内专家、高水 平设计师等智库资源组成教学团队, 打破了封闭教 学的传统模式,同时在“平台+载体+校企融合”的教 学运行体系下,形成了“校— 企”之间新型的师生关 系、学生关系和学习关系,大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的社会化 。这种新型的师资配置与数字化 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鼓舞了“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的发展。

  (二)高等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创新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建设 是基于多方参与者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教育数字化 变革,能够实时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毕业设 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将社 会热点与项目需求整合为教学资源, 显著拓展了毕 业设计的选题范围 。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的建立 实现了教学的跨地域性和全时性, 极大地改革了传 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 可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过数字化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构建出了安全有效的信息化 教学环境,避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层皮”式 传统教学, 进而推动了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校企联 合培养模式的创新, 步入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数 字化发展新阶段。

  (三)高等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进步和科 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知 识创新、知识传播、整合和转化等多方面的功能,故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责无旁贷的 责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理念、 师资队伍 、科研水平 、教育体制等都在其中发挥着 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人才培 养的“指挥棒”,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意 义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将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融 入实践教学,利用真实的实践项 目,从团队意识、创 新意识、创业意识等多方面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及 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在培养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 创新能力方面, 要重点突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 养,实现由高级应用型、复合应用型 、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分别向理论创新实践型 、融合创新实践型 、 技术创新实践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转变,并将其作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定位依据,实施注重“人本、 人格、人性”的专业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 教育理念的创新。

\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 。在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的时代 浪潮中,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作为推进“互联网+教 育”的数字化实践教学手段,不仅促进了高校之间的 强强联合,同时促进了校企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 协同,使实践基地、企业、规划设计院形成纽带 。因此,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依托优秀的智库教学团队,构建了 智能化媒体教学云平台,实现了师资资源的数字化融 合,为校内师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重要的是,在互 联网 5G 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智能化媒体教学云 平台的构建大大助力了学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 为推动智能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能推动新 的教学时代的到来,进而为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 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QuestMobile:2022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156 页)[EB/OL]. (2022-07-27)[2022-08-05].https://www.163.com/dy/article/HDA9VR6 20511B3FV.html.

  [2]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8-22)[2022-08-07].http://www.gov.cn/xinwen/2018 -08/22/ content_5315723.htm?allContent.

  [3] 崔贯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 MOOC 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 与探索,2015.34(8):119- 123.

  [4]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 120.

  [5] 李红美, 陆国栋,张剑平.后 MOOC 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 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6] 沈景凤,石云霞, 吕方梅.SPOC 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 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60-261.

  [7] 李瑞冬,金云峰,沈洁,等.“共享平台”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 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18- 122.

  [8] 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5):59-63.

  [9] 袁振宁.从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看传媒教育改革的创新模 式:以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为例[J].传媒,2019(12):84-86.

  [10] 贺坤,赵扬,张志国,等.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 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184- 187.219.

  [11] 一文速览十九大报告[EB/OL].(2017- 10- 18)[2022-08- 19].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2489.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4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