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区别与价值联系,然后分析了高校红色教育与劳动 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最后论述了高校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提 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 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 要内容, 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 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 的贯彻、落实、深化需要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制度 层面的多方位支持[2],而红色教育作为文化层面的重 要内容,影响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红色教 育可润泽心灵,劳动教育可传承精神;红色教育可促 进德行培养,劳动教育可促进劳动能力建设,因此, 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重要手段 。高校推进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 育人,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完 善“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区别与价值联系
正如事物的二重性一样,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之 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联系 。一方面,二者具有不同的 理论意蕴,在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 异;另一方面,二者在价值追求上又均为思政育人的 重要手段,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能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红色教育与劳动教 育的区别、联系进行分析,可为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夯实基础。
(一) 内涵区别:具有不同的理论意蕴
红色教育是以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红色文化为教学载体的教育形式, 传统红色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 。所谓红色文化,是一种将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发展出的伟大思想融合在一起并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思想的优秀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着十分重 要的推动作用。其一,红色教育的特征在于科学性。红 色文化无论是从产生来看还是从内涵来看,科学性贯 穿始终,具备一定的育人功能 。从产生来看,红色文化 与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发展出的伟大思想相结合,以 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从内涵来看,红色文化适应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具有科学的丰富内涵。 共产党人铭记先辈奋斗历史, 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积 极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主流精神,具有强大 的凝聚力。其二,红色教育的特征在于时代性。不同历 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红色文化,这说 明红色文化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 。从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再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代,红色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直 在不断丰富和扩大 。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红色教 育资源,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为不同时代的红色教育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力量。
劳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主体创造性发 挥、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传统劳动教育 更注重实践教育。其一,劳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面向 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要以人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注重每 一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足够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成为 真正懂得生活和完整意义上的人 。其二,劳动教育重视主体创造性发挥 。劳动教育重视主体的创造性发挥,勤动脑、多思考是创造性劳动中最重要的要求,学 生要做到动手与动脑灵活并用 。另外,在创造性劳动中,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其三,劳动教育重视主体个性 发展 。个性的发展源于兴趣,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进行学习,就需要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学 生越早接受劳动教育并参加劳动,就能越早地认识自 己、完善个性,同时劳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 效途径。其四,劳动教育重视主体全面发展。教育工作 者首先应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完善。知识既是教育 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学习知识并不是为 了“储存”,而是为了使其“流通”。因此,除了教授课本 内容, 教育工作者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品质,从 而促使学生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
(二)价值联系:均为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
虽然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 但从时代价值来看, 二者都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 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能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目的均 为立德树人,共同的价值联系串起了高校的红色教育 和劳动教育。
第一,作为红色文化的延伸,红色教育目前已经 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手段 。红色教育具有教化作用, 不仅可传承、创生历史人文知识,更是一种德性教化, 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创新型教育形式 。红色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 的,在高校落实红色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是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 国实现了繁荣富强, 但仍然需要青年一代不断努力。 二是红色教育的落实有利于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 华文化,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 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 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文化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 点,给当代青年尤其是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 大学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此,高校有必要开展红 色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使 其树立文化自信。
第二,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阶段的劳动教育从各方面、 各主体出发,旨在帮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劳动教育 与其他“四育”并列,同时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之 中 。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 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极大提升。在高校 落实劳动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是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改变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错误观念,对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塑造 正向的劳动情感,而劳动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塑造正 向的劳动态度和情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教 育通过给学生传输“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 分收获”的思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付出才会有 回报,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自己不断付出”的道理,使其 愿意用劳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建设国家。二是帮助 学生掌握劳动技术与经验。劳动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 更多的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经验,并让大学生在掌握 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生成劳 动智慧,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来能够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高校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协同”于 1976 年由西德物 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理论”强调的“协同” 主要指向系统中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广义上它包含了竞争和合作两方 面,但重点是强调合作[3]。在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 相同育人方向的前提下,应提出一种二者相结合的协 同育人路径,增强二者的交互性,从而更好地完成促 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任务。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 具有互通的育人资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教育 与劳动相结合、高校亟须完善红色教育及劳动教育体 系,这三方面成为高校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的理论基础。
(一)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间育人资源的互通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丰富的育人资源 。红 色教育的育人资源为红色文化, 突出表现为红色精 神 。而红色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一特性与劳动 教育的育人资源属性相互贯通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 来就一直注重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发展建设,而红 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育人资源存在互通性。
就作为红色教育育人资源的红色文化之内涵来 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留给人民的瑰宝[4],本身 就暗含着作为劳动教育育人资源的可能性 。劳动教 育的开展, 同样离不开对革命先辈留下来的瑰宝的 继承与弘扬 。我国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各族人民于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 富,并突出表现为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 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多种中国 共产党人应不断传承与弘扬的宝贵红色精神 。这些 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华夏儿女的脑海中, 成为鼓励他 们不断前行的号角。
就作为红色教育育人资源的红色文化之属性来 看,红色文化的特性之一在于实践性,与劳动教育育 人资源的属性具有共通性 。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 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 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宗旨,并且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 。它是经过 长期实践过程, 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 逐步成型的, 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紧密相连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众意识 。它经历了时 间的考验与洗礼,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实践性是劳 动教育的根本属性, 这使得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可 以同向同行。
(二)马克思主义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强调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从马克思在《资 本论》中关于工厂制度与未来教育的论述可以看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下, 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现 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 教育(尤其劳动者教育) 慢慢从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 离出来,成为独立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要与生 产劳动结合, 在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语境之下,可 以理解为二者的结合。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劳动 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构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 人类立足于自然,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构筑中不可或缺的概念[7-8]。劳动 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内容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赋 予不同的意义,当前劳动教育更强调对于学生的价值 引领,注重多学科交叉发展 。同时,在注重劳动技能和 劳动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应注重劳动教育的价值引 领,以及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对实践的强调 与红色教育对理论的强调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马克 思主义全人教育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要求高校 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要协同育人,实际上也就是对马 克思主义理论中“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相关论述的深 入贯彻。
(三)完善红色教育及劳动教育体系的需要
无论是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还是“五育并举”之下各育的体系构建,都存在改进空间 。例如, 红色教育具有强烈的体验性色彩,学生主要是进行自 主建构的学习, 且在红色教育体验中是精神自主的、 不借外求的, 而高校的红色教育很多存在书本里、幻 灯片里,没有走进学生、贴近学生 。有学者认为,高校 红色教育存在主题不够突出、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往往 忽视了红色文化本身的价值追求,同时部分活动表面 化、娱乐化、形式化严重[9] 。而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 结合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推动了高校思政课 创新发展,有助于高校构建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 育人的新格局。
对高校而言,构建能够切实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的 教育体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探索红色教 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能够深层次转变传统的 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换言之,以有魅 力的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体系诱发和 唤醒传统教学体系, 可以为思政教育注入新能量、新 活力,把思政教育推向新境界。
三、高校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将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是由 二者当下教育形式的互补现状决定的,同样也是时代 发展背景下新的教育路径。为构建高校红色教育与劳 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实现让学生行有所学、学 有所获的目标,需要从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协同构建 教育体系、协同创新教育途径三方面入手。
(一)素材挖掘:协同开发教育资源
上文已述,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资源上存 在互通性。那么为了推进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 人,必须深入挖掘育人素材,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对于 同时适用于二者的教育资源,要积极盘活,共同开展 教育;对具有单独特色的教育资源,则要仔细甄别,最 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当前,开发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资源必须合理 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红色教育资源和劳动教 育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性特征,任何一种教育资 源都是根植于一 定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 其存在和发展势必受制于特殊的 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 。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 精神等红色精神分别诞生于不同的地区, 同样的, 不同劳动教育的资源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 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红色教育资源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不同受教育者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 从而进行筛选和利 用 。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和 受教育者具有的水平相匹配,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
(二)机制创设:协同构建教育体系
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 锻炼的全过程, 必须始终着眼于全面把握国家总体目标任务 。为更好地形成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 育人的格局, 必须构建系统完善的红色教育和劳动 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落实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和劳动教 育协同育人的主要责任体,应该主动抓住转型发展的 机遇,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以及 从学生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 容,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内在的教育内容开展情况来看, 教学管理与 评价标准仍需完善 。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 。校园 红色文化与劳动文化结合的相关体系需要持之以恒 地进行建设,且这一体系应以红色教育为主要求,以 劳动教育为主阵地 。另一方面,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评 价标准 。 目前,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评价 机制存在僵化的问题, 这要求评价的标准应当更为 科学化与合理化 。准确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教 师对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反思, 并在 循环往复中实现螺旋式发展与上升, 从而探索红色 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途径,实现知行合一,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模式立异:协同创新教育途径
高校想要推动并构建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 育人的新格局,就必须建立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推动 课程思政创新发展,同时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作为 新途径,激发学生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构建 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与劳动文化。
第一,以课程思政推动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 育人 。 以红色教育为例,基于井冈山的红色体验式学 习更新了课程思政方式,采取一般性的井冈山历史讲 述与红色拓展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如追寻红军足迹和 红军长征行等,使得课程具有教育性、体验性,可让学 生在切身体验和活动参与中,体会中国革命胜利的来 之不易,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深刻理 解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10]。而体验式学习不只是红色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和理念之 一,体验式学习里包含了劳动实践环节,通过重走挑 梁小道等形式,可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因此,教育 工作者可以井冈山教育作为案例典型, 辅以实地调 研、参观红色文化景点、探望革命英雄等实践活动,强 化课堂效果,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成果,让学 生切身体会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感 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第二,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同样也是劳动教育和 红色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之一 。高校在育人实践中, 需要不断指引大学生通过公益性的劳动和志愿服务 实现“自助—助人”的角色及心智转变,进而更好地履 行社会公德。
四、结语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不懈的目标。红色教 育与劳动教育虽然具有不同的理论意蕴,但均为思政 育人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党和国家真正需 要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红色教育 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让二者协同开发教育 资源、协同构建教育体系、协同创新教育途径,能够开 辟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 11(1).
[2] 孙秋红,历凌霄.基于红色资源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 中国共青团,2022(12):71-73.
[3] 楼艳.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196.
[4] 尹祥.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转化及实现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2021(43):74-7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 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 2014.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 方政,刘英.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双重维度及当代意义[J].重 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18-24.
[8]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 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 15.26.
[9] 张亮,周静.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 于全国 71 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4(2):163- 169.
[10] 王汉卿,曹海燕.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涵与 实践路径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2):137- 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