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对国家、学校及学生自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 特殊性尤为明显。因此,从主客观影响因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教学主张等方面着手,辩证看待及探究中学思想 政治教学的特殊性,对当下中学生素质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特殊性,矛盾,以生为本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学的因素不 同于其他学科
(一)“知行合一”的特定教学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说曾提及“个人全 面发展”一词的内涵和本质,即个人 “智力和体力,尤其是劳动能力”的 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使人民都成 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在新时代社会思潮影响下,伴随 着新课改的深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 学已摒弃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更 多倾向于“互动式”“启发式”“问 题式”的实践教学方向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多次强调要改革中学德育工作 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一切符合德育 规律的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递系统 化的马列主义科学认知,还要加强他 们在情感上的认同,引导、激励学生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实践。即需要教 师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完成“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新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格和价 值观使命的核心理念。
这使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任务方面 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即一方 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 引导学生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 面要求教师加快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 脚步,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巧妙嵌入 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 综合素质,使其又好又快地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要并做出应有贡献。
(二)教学内容迭代发展快
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思想政治 课的教学内容会产生直接影响。这是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 的又一因素。
毋庸置疑,新时代以来,我国 各方面发展形势为思想政治课的教 学提供了更为科学有利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更注 重与时俱进,把理论阐释与学生日 常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师 生互动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和文化生活及哲学思想,形成 互动均衡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 的知识与实践能力。
(三)学生主体的主观思想状况
较之其他学科,思想政治课特定 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 主体的思想状况对其影响更为直接。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强烈的 求知欲望,又要恰当地解决学生在实 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认知疑惑点,培 养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充分提高 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认识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思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 生的实际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人格 发展状况、心理状态和意识状况。针 对学生关心、感兴趣以及影响其思想 健康发展的有关问题,应通过课堂将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将辩 证科学理论学说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 合,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感知切身生活体验,增强自发理性认知世界的积极性、 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三个 因素的关系,既能解决随着形势发展 而出现的新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的思 想认识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 程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既充 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学所要解决的矛 盾不同于其他学科
诚然,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 容与其他学科一样有明确的知识框架 和体系化的科学知识。一般来说,教 师通过某些教学组织形式,辅之以某 些教学方法,便能够把学生对马克思 主义的基础知识,由“不知”转化为 “知”,从“知之不多”转化为“知 之较多”。除此之外,还需面临两对 特殊的矛盾,即“信”与“不信”的 矛盾和“知”与“行”的矛盾。
(一)“信”与“不信”的矛盾
相比而言,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 会存在情感或情绪障碍。例如,学生懂 得了一条数学公式或物理原理,搞清了 一项语法法则或历史事实,随之也就相 信了它们的真理性, 这种情况下, “知” 与“信”两者往往是统一的。
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则不然。 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并不等于 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将概 念和原理通过机械式记忆,背诵得很 熟,心里却可能对此存有疑虑,甚至 不以为然。这表明, 从“知”到“信”, 客观上存在着距离。
存在这对矛盾的原因,与影响思 想政治课教学的客观因素的特殊性,以及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思想局限性 有关。实践证明,由于年龄、生活阅 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思想方 法容易带有片面性,其面对复杂的社 会现象和多元的社会信息时,缺乏客 观分析、精准辨别的能力。
这些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造 成了学生心目中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 或大或小的差距,容易产生对理论的 疑惑, 发生了“信”与“不信”的矛盾。
(二)“知”与“行”的矛盾
各科教学都要解决从掌握知识到 运用知识的转化,即“知行统一” 问题。然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 中“知”与“行”的矛盾,关系到 学生思想、信仰、品格塑造等问题。 如关系到学生是否树立科学的道德 观、世界观、人生观,能否形成良 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起其他学科, 这一转化所需的中间环节要多得多, 过程也困难得多。
由于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 各种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学生在从 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曲 折性和反复性。例如,在教师讲解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学生往 往会因为对现实生活中其他现象有 差异化看法, 而对此观点产生怀疑。 即使解释后消除了怀疑,又可能受 到其他思潮的影响,一时难以建立 信念。因此,思政教师应针对学生 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认知上的问 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耐心地做好 疏导与转变工作,从而更好地提升 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学要解决的“知”与 “不知”、“信”与“不信”以及“知” 与“行”三对矛盾,是互相联系、互 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其中, “知”是基础, “信”是核心, “行”是目的。 “知”与“不知”的矛盾解决得越好, 学生真“知”了,就越有利于坚定马 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信仰越坚定,也 就越有利于“行”,后者反过来又能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知”与“信”。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对话 辩证的过程。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学特殊性的 几点教学建议
(一)践行“以生为本”的核心 教学理念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 “我们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 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 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 教养的人。”
在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思想政治 教学中,要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 核心理念。教师可结合“现实案例阅 读教学法”等教研方式,设定现实场景,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对话,让学生通过 分析案例深化知识。该方法可有效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从而充分调节课堂学习的 良好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强。
在这种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积 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激发自 主探讨和分析的意识,在实际的合作 交流中获得真知,从而潜移默化地建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践证明,在真 实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和运用更容易记得活、记得牢,且掌 握的内容更加立体丰富。
(二)夯实“从做中学”的基础 教学主张
美国知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 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 方法。此外,杜威还提倡教学应遵循 “设置疑难、确定问题、得出假设、 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步骤, 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知”“信”“行” 的矛盾。
学生对问题的概括,缺乏抽象的 思维能力;分析问题时缺乏系统观念 和逻辑条理性;归纳和表述问题往往 停留在客观事物的形象范畴,思维表 述缺乏语言的依托。因此,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设立从易到难、由具体到 抽象的推理方式,设立不断追问、层 层剥茧的环节,逐步培养并不断强化 学生自主深入思考的能力。
如在阅读材料分析题中,教师引 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应为:①明确所提 问题中要求的理论信息,锁定知识范 围、设问指向,并从材料中提取与原 理相对应的信息语句;②调用理论知 识, 大胆得出假设, 并结合材料原文, 梳理理论知识与材料的逻辑对应关 系;③调整理论要点与材料逻辑顺序, 摆明原理,并点出材料关键点,严谨 论证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践证明,该方法可锻炼学生的 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对更好地认知其他学科有 较大帮助。
(三)呼吁“还教于师”的创新 型教学口号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 宾 · 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 论》一书中提出的口号。他认为,要 把学生从“教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至少先得把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机制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课程的发展意味着教师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角色也应顺时转变。教师在课程 实施过程中,要从被动地“教教材” 转变为“活用教材”,能够结合不同 的情境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由此更好 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任务。
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 式,或设置情景剧、实践课、探究式 研讨学习等, 摒弃“一言堂”授课理念, 在声、形、色、图、文相得益彰的趣 味性主导环境下,营造积极的思维状 态和宽松的创新氛围,并适时抛出教 学重点难点话题,引导学生触发多层 次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探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从而 使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 知识。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责任感,引 导其关心国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也能激活课堂,使课堂 更接地气,教材更具有现实意义,符 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扩宽学生的知 识面和眼界,提升其公民家国格局, 以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思政教学活动不能仅 存于形式,不能只在课堂上喊口号, 而实际未达到规范学生言行的效果。 教师应该锻炼学生线下参与实践的意 识和能力,将学生带入线下活动中反 复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之余,培养学 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能力,以 及探索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举一反 三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认知社会、适 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 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 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 思考的意义等。由此也能对教学方案 进行形象化加工,做到常改常新,使之优化,以实现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共同进步。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 治教学的特殊性,找准矛盾和规律, 在实践层面上对解决其特殊性进行探 究,提高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真 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要求的知识 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2.
[2] 朱坤 .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出路浅析 [J].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2014(10):70-72.
[3] 吴铎 . 思想政治教育学卷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4] 列 宁 . 列 宁 全 集 :第 38 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 林著作编译局,译 .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2017.
[5] 王彩霞 . 高中思想政治特殊性 质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J]. 新课程 ( 上 ),2014(04):190+192.
[6] 张改云 .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 探究性教学的实施 [J]. 科学之友 (B 版 ),2009(01):118+120.
[7] 陈桂生 . 师道实话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郑国强 .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研 究—— 以教科版《思想品德》为对象 [D]. 杭州 : 浙江大学 ,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