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词句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为语文要素,以“家乡”为人文 主题,在小学语文整体框架体系中呈现了此学段的学习任务。如何精准地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有效带领学生落实学习目标,促 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此学段的扎实积淀,本文将从策略举隅的角度集成一些具体的教学样例。
[关键词]了解词句意思,教学策略,集成
聚焦双线结构,强化语文要素的序列化落实,在具体 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优化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研究取向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追求的。结合二年级上 册第四单元,聚焦“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这一语文 要素,就如何精准地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有效带领学生 落实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此学段、此单元 的扎实积淀,在此,从单元整体结构及任务定位、学生学 情背景要素分析、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集成及策略灵活选 择和优化运用等几个方面做研究路径阐述。
一、单元整体结构及任务定位
每个单元的编排和架构都承载着特有的指向课程标准 总体目标的任务,在教学各个单元之前,对单元整体内容 架构、编排意图、目标定位和学习价值指向,都应有一个 明晰的全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整体概貌从以下几个 维度予以解读:
(一)教材编排
本单元以“家乡”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 园地,其中四篇课文中有一篇是《古诗二首》,包含孩子们 非常熟悉的《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另 三篇分别是描写秀美风光的《黄山奇石》《日月潭》,还有 具有浓厚风土人情气息的《葡萄沟》;《语文园地》包含识 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 爱阅读等几个版块,承载着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意思,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感受家乡美丽,积累语言,仿 写句子等各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其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是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内容。
(二)序列定位
就本单元语文要素而言,遵从了小学语文人文主题与 语文要素整体序列安排的螺旋递进式编排规律,使得“联 系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这一要素内容有扎实的学习基础。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初步建立了句子的概念;第七单元 尝试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第六单元,联系生活实际了解 词语的意思,仿说仿写句子。这些明确的语文要素的学习, 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定位 语文要素为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有之前“联系 上文理解词语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意思,仿说仿 写句子和积累词句”等可以辅助的学习台阶的,聚焦本单 元“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学生能 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提升性定位点。
(三)重点聚焦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途径和方式还是比较多的, 但重中之重还应是具体地直指“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 的落实策略。因为,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 的理解词句的方法,才能最终形成学习的能力。基于本单 元的各个学习内容,梳理与各个内容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 策略,其现实意义尤为必要,因此,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 就具体的内容,明确需要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围绕如何联 系上下文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归纳、整理方法策略,聚焦 重点,一课一得,不断积累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进 而,固化成理解能力要素。
二、“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教学策略举隅
本单元每篇课文都有学习和积累价值比较高的词句,从学习需要、学习价值、基本学习方法、优化和拓展的学 习方法、学习目标达成等发展维度举隅如下:
(一)《古诗二首》:图文对照,展开想象
古诗的学习重在读诗句,想画面。《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安排在此单元,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并非 必须一一对应。但基于这两首诗洗练、平实的诗句特点, 指导学生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想象诗情诗景是很有意义 的。例如,学习《登鹳雀楼》一诗,让学生读诗句,大致 疏通句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巍峨的鹳雀楼,想象登楼极 目远眺看到的白日依山、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很自然, 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 了。这时,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将图景移至学生的 眼前,那么,整首诗词义、句意、情感的感知和理解都内 化在学生心中了。此时,插图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图文结合,借助想象能够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词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刚 刚学到的方法尝试自己学习《望庐山瀑布》,学生会在“挂 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图文对照下,感受烟雾缭 绕下瀑布的壮美气势,联想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二)《黄山奇石》:借助修辞,仿说仿写
“陡峭”一词的理解是《黄山奇石》这课的一个学习 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个词时,先出示所在的句子,“在 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 基础上,让学生想象一下,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的、像什 么似的。找找与山峰相联系的内容,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于是,学生思考后,纷纷表达:山像刀削一样;山像直上 直下的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山像立起来的大地……学生 的表达虽然还欠规范严谨,但他们已经能从上下文中捕捉 到了与陡峭相关的信息,用他们的语言和生活经验,描述 出了“陡峭”一词中的高耸直立的基本意思,这种方法对 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有效地理解词义的方法。本课描 写奇石样子的句子也是理解的重点,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利用仿说仿写的方法理解句意能够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让学生找描写陡峭的山峰上“猴子”的句子,让学生抓住 “抱、蹲、望”等一连串动词仿说仿写,将“猴子观海”的 奇异景观做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另外“它好像从天上飞下 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那巨石真像一位仙 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这两句话,指 导学生联系上文中的“怪石”,用上“好像”“真像”仿写 句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姿态各异,奇形怪状的山石特点。 “借助修辞,仿说仿写”教学策略的落脚点是学生在言语实 践中领悟意思,深化感知。
(三)《日月潭》:寻找相似,品词酌句
《日月潭》一文文字优美,结构清晰,内容紧凑,情感充沛。在文章三四自然段,描写了清晨和中午的时候日月 潭美丽的景色。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寻 找相似,品词酌句”的方法理解内容对学生学习语言有很 好的效果。分别指名读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分别说说这 两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通过品读,会找到无论早晨和 中午景都美,早晨的美在于有薄雾,湖面的倒影隐隐约约。 中午的美是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轮廓清晰,如果有蒙蒙细 雨,又同早晨一样朦胧之美仿若仙境。这一环节的设计, 学生饶有兴致地读文、找相似,品重点词,揣摩句子的意 境……这样的学习既有内容有有方法,学生收获颇丰。
(四)《葡萄沟》:比较感受,勾勒形象
在《葡萄沟》一课中,“五光十色”这个词及所在的 句子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 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 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在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 时,学生结合上下文,很容易把颜色多这个义项说出来, 但用以解释“五光十色”显然不是十分全面、准确。于是 指导学生用“五颜六色”与之比较,从而发现还要把“有 光泽”这个义项解释出来才完整准确。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迁移相近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将描写对象 的形象完整清晰地勾勒出来,对把握词句的意思非常有益。 学生在理解了“五光十色”这个词之后,再读所在的句子, 头脑中美丽诱人的葡萄景观深深地印刻在心里了。
(五)《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版块:再现情境,尝试猜想
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专门的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 意思的语言运用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抓住“隐蔽、 烦恼、流连忘返”等几个词语,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也是 又一个学习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策略的很好的机会。在此, 运用“再现情境,尝试猜想”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内容,积累方法。如“八路军隐蔽在山里,敌人很 难发现。”一句,学生通过联系“山里、敌人很难发现”等 内容,很自然地想象到八路军全身用枝叶伪装,趴在山里, 等待消灭敌人的场景,那么这是让学生猜“隐蔽”的意思, 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会脱口而出:隐藏,被别的 事物遮掩。再如:“那美丽如画的山水,怎能不令人流连忘 返?”一句,先让学生读句子,想象情境:山水美丽,像 一幅美丽的画卷,游人如织,不断发出惊叹,久久不愿离 开……此时让学生猜一猜“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很自 然,学生会领会到美景非常吸引人,让游览的人沉浸其中, 都忘记了时间,不想回去了。由此可见,根据句子的内容, 再现描绘的情境,猜想关键词的意思是理解词句的好方法。
(六)《语文园地》中我爱阅读版块《画家乡》:类文阅 读,迁移运用
本单元以“家乡”为人文主题,在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篇阅读文章《画家乡》,文章以并列的结构段式,将孩 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表现得生动有趣,画面感十足。 借此对学生进行“类文阅读,迁移运用”的“联系上下文 了解词句意思”教学策略学习和训练,非常适合。先指导 学生理解“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一段,用多种形式的 读让学生理清句子的内容和关系,即先说家乡在哪,再说 画出的家乡的特点,再说画家乡的人是谁,在干什么。理 解了这段内容之后,迁移理清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 选择后面的段落进行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用方法的过程 中,逐步掌握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给学生补 充同类的文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强 化方法的运用和积累。
三、“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单元教学策略的选择 与优化
(一)基于内容,选择最佳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生一切阅读活动的起点,读懂文 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以词句段为主体的 文本认知的基础上的。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也是建立在对 词句段基本的理解基础上,因此,依据文本特点,引导学 生发现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策略的规律,是学生语文学习 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内容,将以上六种学习策略对应到 相应的文本类型中,把握常见的规律,在阅读实践中逐步 形成思维模式和认知自觉。
1. 写景的文本
一般借助插图,将文本内容与图画内容结合起来,运 用边读文、边看图、边想象的策略。写景文章一般会有一 些利用修辞进行描写的句子,抓住这些修辞,联想生活中 的画面,熟读成诵,对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 写人的文本
写人的文本,一般采用联系生活,复现迁移的方式了 解词句意思,对应的策略为寻找相似,品词酌句和比较感 受,勾勒形象。这些策略容易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特点,在 联系中理解内涵。
3. 状物的文本
状物的文本一般在描摹事物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感 官感受表现事物的特点,一般选择找描述性词句,反复诵 读,头脑中勾勒轮廓和前后文寻找关联的策略理解词句意 思,在上下文的关联中不断丰富和具体化描写对象的形象, 使词句理解更加自如和准确。
(二)举一反三,不断优化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在言语 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此举的理解呈螺旋上升式发展,因 此,要不断创设源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不断经历“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的语言感知实践活动。类文的补 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本单元可以选择每篇文章相类似的语段、语篇供学生 实践学习,在结构、内容、语言较为相近的类文阅读中, 学生能够找到学习到的方法运用的内容,在不断复现和巩 固中,固化了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 的本能反应,过程本身,就是在凝聚语感,在形成技能和 素养。
如: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 《爱家乡》这篇文章,从人文主题上,吻合本单元内容,从 语文要素的角度,教师可以开发资源,在指导学生整体阅 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的词句,分门别类呈现出来,让学 生对照本单元学过的几种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的方 法尝试运用。如平坦、宽广,可以让学生用联想平原画面 的方法,结合下文中“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 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来理解。再如,理解“青青 的家乡在草原”部分,可以让学生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 理解这一段更好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和自然地学生会 选择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很容易将辽阔无垠的草 原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画面。这样的理解,切实、有成就 感,美妙的心理感受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愉悦。
(三)理清脉络,图解全貌
学习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在有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基 于学习的规律,在学生经历了本单元的全部学习之后,带 领学生梳理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二年级的 学生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通过图解的方式,帮助学生 记住最精华的内容,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中,头脑中建立简 单的逻辑思维样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 提高。可以用以下几个图示呈现本单元的几个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及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意思”这一语文要 素,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扎实落实,能够有效地衔接 学生在词句学习的能力发展链条,是综合作用于学生语文 学习的全过程中的。这一语文要素学习的重点在本单元, 但运用却不能止步于此单元,在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中, 需要不断巩固和丰富学生感知此举、了解词句意思,理解 词句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获得秩序的预感生 长和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2] 叶圣陶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 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80.
[3] 赵国忠 .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 [M]. 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0 :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