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容易被外界的情境吸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地利用现代教育资 源、生活元素等,为学生创建直观情境、生活情境和探究情境,在打造情境化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获取 新知的内驱力,让美术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情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为 美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 往“手把手”指导、师讲生听的教育 模式开始逐渐淡出课堂,取而代之的 是新型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而情 境教育法在此时走入了美术课堂,成 为教师优化传统教法的有效形式。在 现阶段组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 师应当灵活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生 活素材、问题等元素,营造直观情境、 生活情境和探究情境,从而有效刺激 学生的视听感受,拉近学生与美术之 间的距离,唤醒学生探究美术知识的 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美术的 世界,让美术课堂凸显生命的律动和 精彩。
一、发挥媒体技术,有效创设情境
情境化教学法能够发挥作用的 关键在于情境的创建,良好的情境能 够迅速地聚焦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 动地融入情境,并从情境中获得学习 的热情。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 带来了多媒体技术,在组织学生学习 美术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 频、动画等素材,为学生呈现直观的 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刺激中,感受美术知识,从而自觉参与到课堂 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进行美术知识 的建构。
(一)创建生动情境, 抓住学生 目光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的起始环节,导入的形式和内容,往 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 热情。一般来说,当导入的形式相对 新颖、导入的内容相对灵动时,学生 会自觉地将目光放在新课上, 自主进 行新课内容的探索。而相较于“照本 宣科”的导入形式来说,当教师利用 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为学生设 计导入环节时,学生会迅速地唤醒自 身的形象思维,积极地开启学习之 旅。对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要 主动利用媒体技术创建生动的直观情 境,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走入美术的世 界。
比如,在“在快乐的节日里”这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媒体 技术为学生创建灵动、直观的学习情 境,迅速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课下, 教师利用计算机收集《春节序曲》的 音频素材,春节、元宵节的图片素材 等资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打好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先为学生播放 事先下载好的音频文件,让学生伴随 热闹喜悦的乐曲,主动地将目光聚焦 在课堂中。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 “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在 你的脑海中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欢快的音乐发 散自身的思维, 自主想象节日的热闹 场景。伴随学生描述画面的过程,教 师再为学生展示春节、元宵节的图片, 促使学生透过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感 受节日的快乐气氛。紧接着,教师再 展示一些用刮蜡画表现的节日场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学生主动地 进行刮蜡画创作方法的学习。
教师使用现代媒体技术为学生创 建直观的情境,能够在导入环节就点 燃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以便学 生自觉进行美术知识的探索和建构, 从而推动优质美术课堂的生成。
(二)打造直观情境, 弱化教育 难度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 形象思维相对丰富,倾向于通过视频、 图片对知识进行学习,然而,教材中 的美术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当教 师直接利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美术理论知识时,难以增进学生的理 解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质量。 而现代教育资源能够弱化美术理论知 识上的抽象色彩,降低学生学习美术 知识的难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通过轻松、简单的方式掌 握美术知识,教师有必要利用媒体改 进美术知识的授课方式,在塑造直观 情境中提升教育实效。
例如,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这一课中,为了弱化知识的抽象色彩,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便可以发 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建 直观情境。在课堂中,教师先为学生 展示动画,让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 墩墩从远处走到近处,伴随冰墩墩走 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观察冰 墩墩走动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物体在远处 小,在近处大”的意识。随后,教师 为学生介绍在生活中也具有相似的现 象,并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用 相机拍摄下的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 片中远处景物与近处景物之间的不同。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对从图片上观 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以便学生透过 直观的画面,增进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凡 · 高 的卧室》等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直观 感受艺术家表现透视现象的方法。
显然,教师主动地围绕教学的内 容,为学生引入动画、图片等资源, 能够降低美术知识的抽象性,促使学 生在调动形象思维中迅速地理解美术 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巧用生活元素,创建生活情境
小学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 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在生活中处处可 见美术的元素,在美术课堂中也随处 可见生活的影子。在情境教学法下组 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 主动地搭建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 的桥梁,让学生基于生活场景,增强对美术知识的熟悉感,从而透过生活 元素,强化美术实践操作能力,真正 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一)应用生活场景, 拉近学生 距离
小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相对有 限,在教学中,当教师直接将教材上 的美术知识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会因 为所学内容过于专业,形成对美术知 识的畏惧心理,从而排斥进入美术课 堂。而生活元素能够弱化美术课程的 陌生感,让学生基于自己熟悉的视角 接触美术知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 习美术知识前,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围 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相关生活元 素,创建生活情境,促使学生通过自 己熟悉的事物,一步步走入美术课堂, 从而揭开未知美术知识的神秘面纱。
以低年级段“圆的世界”这一课 为例子,教师创设一年级小朋友喜欢 的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羚羊夫人 和小动物学生一起坐巴士车去大自然 中寻找圆形物的情境,大屏幕投影兔 小姐驾驶的大巴车图片,通过语言邀 请各位小朋友坐上大巴车,播放动画 片中快乐而又熟悉的旋律,教师和学 生开启大自然探寻之旅。学生的兴趣 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自主探究的欲望 大大提高。教师再通过投影,将车窗 外的一处处包含各种圆形物的自然以 及人文景观用图片连环播放的形式让 学生去观察、去记录、去回忆,与自 己的生活经验去匹配,从而解决本课 的知识重点:对圆形物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在这个环节的美术学习中是极其 愉悦和有效的。
以中年级段“生活中的暖色”这 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应用生 活场景,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氛围,从 而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在课 下,教师收集一些以暖色为主的风景 图,为课堂营造生活情境奠定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 “夏日暖阳”“果实成熟”等风景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风景图带给你 怎样的感受呢?你在生活中是否见到 过这样的场景呢”“你是否喜欢这样的 景色呢?为什么呢”的问题,让学生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初步 体会暖色带来的情感体验效果。随后, 教师再提出“你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类似的画面呢?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 的呢”的问题,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生 活记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暖色温 暖、热烈的情感色彩。紧接着,教师 再展示《红色的房间》等美术作品, 以便学生透过画家笔下暖色的运用, 感受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增 进对暖色表现特征的理解。
教师为学生引入生活场景,能够 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迅速地 拉近与美术课程之间的距离,降低对 美术知识的陌生感,从而增进对美术 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美术知识的印象。
(二)引入生活素材, 展开动手 实践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组 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期望学生利用所学美化生活,让 生活充满艺术气息。然而,在以往的 教学中,教师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 美术知识的渗透上,较少为学生创建 动手实践的机会,致使学生难以将掌 握的美术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对此,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 材,并指导学生应用美术知识对收集 到的生活元素进行改造,增添生活素 材的艺术魅力,以便学生在获得成品 的同时,收获满满成就感。
例如,在“自制小相框”这一课 中,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应用废旧物 品完成小相框的制作。在正式上课前, 教师先为学生布置收集生活废旧物的 任务,为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准备素 材。在课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 相框的相关知识和设计内涵,强化学 生物以致用的观念。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由废旧物品制作的相框, 诱发学生自主操作的欲望。紧接着, 教师让学生展开自主创新设计的活动, 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废旧物品 进行筛选,从而应用收集的废旧物品 完成小相框的制作。在学生制作完毕 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 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继而强化 学生的满足感。
教师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 物品,再组织学生应用废旧物品制作 工艺品,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废旧物 的再利用价值,以便学生在未来的生 活中也可以主动地对废旧物品进行改 造,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释放问题价值,打造探究情境
问题是美术课堂中的“常客”,对 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习惯于利用问 题检验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结 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 行判断,并及时地为学生进行美术知 识的补充,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完善的 美术知识框架。而在引入情境教学法 后,教师也要为问题赋予新的应用价 值,主动地利用问题营造探究情境, 让学生对未知的美术知识充满好奇心, 从而基于探索答案的过程,增进对美 术知识的认识。
(一)结合知识设问, 指引思考 方向
素质教育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不 断深入,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 当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时,学生 往往难以精准确定学习的重点。而问 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指引学生的 学习方向。对此,美术教师应当提高 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主动对教材知识 进行解读,挖掘课堂中的教育重点, 并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为 学生设定问题,促进课堂中探究情境 的创建,以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 答问题的过程,逐步深入美术的世界,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雕塑之美”这一课 中,教师便可以借助问题,创建探究 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刚开始上 课时,教师先设计“什么是雕塑”“雕 塑可以分为哪几种呢”“有哪些材料可 以用来制作雕塑呢”等问题,让学生 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雕塑有 一个简单的认识。随后,教师为学生 展示卢舍那佛、人首翼牛像等雕塑作 品,并为学生设计“这些雕塑作品有 什么特点吗?具有怎样的魅力呢”的 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的活动, 逐步发现雕塑艺术的美。紧接着,教 师再提出“我国的雕塑艺术与西方国 家的雕塑艺术有什么差异吗”的问题, 让学生在整合多元化的知识的过程中, 深入雕塑的世界,感受不同雕塑艺术 的魅力。
可见,教师先为学生提出简单的 问题,再逐步递进,为学生提出综合 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 掌握美术知识,体会美术知识的魅力, 从而增强学习实效。
(二)提出小组问题, 展开合作 探究
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教师 能够发现,不同学生探索美术知识的 能力不同,探究的角度也不同,如果 教师仅让学生独自分析美术知识,势 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难以让学生站 在全面的角度看待美术知识。对此, 教师不妨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平台, 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想法, 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加快探究问题的 进度。此外,在进行分组前,教师也要 对学生的实际美术素养、人际交流能 力、合作能力等进行分析,以便采取优 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组员的恰当分配。
例如,在“设计生活标志”这节 课中,为了加快学生探究问题的进度, 让学生更好地集中集体的智慧,教师 便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 在课堂中,教师先组织学生识别生活中的一些标志,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 的标志文化,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 “根据我们学校的需要,你认为可以设 计哪些标志呢?你打算如何进行设计 呢”的问题。之后,教师结合以往的 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创新素养、美术 素养进行分析,以便以优势互补为标 准,恰当地分配各小组的成员。在分 好组后,教师先为学生设定自主思考 的时间,促使每个小组都拥有自己的 创新想法。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展 开组内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沟 通中设计出更多的校园标志,全面体 现物以致用、健康向上等理念。
可见,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先围 绕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定合作探究的 问题,再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 进行分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与交流,让学生在集体智慧中获得多 元化的创作思路,进而完成探究任务。
总而言之,情境的创建,让美术 课程的教学不再单调。所以,在未来 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重视情 境的创建,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 求,优化情境的生成模式,促使学生 拉近与美术课程的距离,调动学习的 兴趣,从而逐步提升学习的质量,实 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英芬 . 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 养时期的情境教学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18(10):160.
[2] 倪美虹 . 创设美术情境 提升 绘画技能——例谈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J]. 新课程 ,2021(19):74-75.
[3] 杜吕宁 . 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 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J]. 智力 ,2021 (26):173-174.
[4] 张莉 . 探究情境式教学评价在 小学美术课堂情境教学中践行的重要 性 [J]. 新课程 ( 中 ),2019(06):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