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从学生的“学”入手,供给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 的转型。开发线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可以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支撑,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语文教学的方式和路径,促进 教师对学习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视角,革命传统文化教学,信息技术
一、研究背景
2021 年,教育部发布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 指南》,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中 的重要作用。指南中明确指出:“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 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助 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包含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 审美鉴赏与评价、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其 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其中的关键素养出现在最后。 这意味着,此素养是建立在前三个素养基础上的,只有前 面的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文化传承与理 解才有可能被达成。基于此,我们在实践中注重“语用” 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注重对文本的文化的理解和挖掘。 线上开发和建设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建立起阅读资源与革 命传统教育文本之间的联系,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 生在阅读、鉴赏和思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 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 尊严感、荣誉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 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
二、融合信息技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的意义
首先,统编语文教材主题明确,依托主题开发资源。 语文统编语文教材中编入多篇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作品, 例如,小学 40 篇、初中 29 篇以及高中学习任务群 9“中 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中以这些作品为基础,在线上 为学生开发阅读课程,选择主题相同或相似的阅读素材, 线上资源用来服务语文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
其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其育人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阅读活 动所围绕的主题范畴以及教学文本所携载的文化内容密切 相关的。线上阅读课程作为教材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资源, 为学科育人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 学活动,学生阅读丰富的革命文化,获得了更多拓展知识、 经验以及认识革命文化的机会。在丰富的学习工具的支撑 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革命文化文本意义的探究 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 展。教学中在尊重每个个体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求对革 命文化意义最具生命成长价值、符合时代需求的理解和认 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 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融合信息技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研究过程
(一)立足主题开展小初高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
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以来,立足“爱国、忠 诚、责任”对阅读课程进行实践和实施。在教学实践中, 为学生提供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配合 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对革命纪念日、博物馆、革命 圣地中革命文化的学习和革命精神的体认。融合信息技术 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在教学中,我们为学 生建立起助学系统,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教学目 标地对教学进行设计,实现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的优势互 补,达成对革命传统课程新的实施方式。与此同时在教学 中关注“人机协同”与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在革命传统 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开发三类阅读资源对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现供给
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开发线上阅读教学的三类资源: 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单篇阅读:在落实统编语文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材上的相应主题,为学生拓展相同主题之下的文章,在 教学中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或者进行教学之前的预习用, 例如,高中教材上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 起来了》(毛泽东)、《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大战中 的插曲》(聂荣臻)、《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 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等这些单篇文章,指导学生理解作品 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热情,结合历史背景 研读作品,把握不同体式的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 技巧,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群文阅读:根据革命文化的内涵,聚焦“爱国、忠诚、 责任”确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阅读资源开发主题,然 后在每个主题之下,为学生提供一组文章,在教学中开展 阅读探究,在实施的过程中,确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 群文阅读主题,然后在每个主题之下为学生提供一组文章, 借助教学活动落实探究和发现。
整本书阅读:以统编语文教材上必读和推荐长篇名著 篇目为主,适度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力求文体多样,指 导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以及“革命传统文化” 教学的使用。例如,初中阶段我们以《艾青诗选》《红星照 耀中国》《红岩》《长征》以及名家革命诗词等作品为主。 对于长篇名著阅读,为了更好地让阅读服务于语文教学, 在线上为学生提供自学指南和评价标准,于实现学生课外 自学的基础上,服务革命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
(三)明确融合信息技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的原则
在对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 遵循教学原则开展设计,这些原则包含教学情境的设置、 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难度的确定、教 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设计。接着确定了具体的原则 内容如下: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指向学生的需要,学习目标 的确定要清晰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学难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组织的实施要适合 网络交互,教学评价要基于标准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
(四)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的实施
遵循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并使 用线上革命文化课程资源,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 尝试。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广泛,从文体上分类别非常丰富: 有革命领袖写的经典诗文,有报道英雄模范的新闻,有英 雄人物的通讯、报告文学等。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 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 斗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向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学习的 动力,培育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有助于落实立德 树人的根本任务。
融合信息技术,立足学生的“学”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抓住课前预学、课中助学和课后研学这三个阶段,为学生 提供革命传统文化内容的微课、视频、图片、电影镜头、 文学作品节选,配合学习任务的设计驱动学生自己思考和 感受,达到以文化人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机融合 线上的资源,对接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 决,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人物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斗争精神, 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
(一)立足“学”的视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学为中心”作为教学改革的本质精神,就是要以学生 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任务为 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 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据 此,教学中我们按照预学—助学—研学三步教学流程安排 革命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立足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 式”“转变学教主体关系”来促进有效学习。为了实现这个 教学目标,我们准确把握学情,设计有效单元作业,实现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撑。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案例
融合信息技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立足学生 的“学”,我们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 读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特别是整本书阅读教学, 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以初中统编语文教 材中的《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为例,进行阐释我们的教 学实践。
1. 教学内容分析。统编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是“教读— 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名著阅读真正成为 语文教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是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培养学生读书兴 趣和终身读书的习惯,推动学生大量阅读。《艾青诗选》作 为教材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九年级教材中已经从中选取一 篇《我爱这土地》,教学中将这篇文章作为教读,引导学生 运用课内所学完成对整本书《艾青诗选》的自读。在教学 中设计阅读任务,配合线上教学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手 段的使用实施教学。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诗 的“活动 · 探究”单元,选入了包括艾青《我爱这土地》 在内的五首诗。教材的编写实际是暗示教师完成“自主欣 赏— 自由朗诵—尝试创作”三个教学任务后,再转入《艾 青诗选》的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导读文本包括名著简 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几个部分。 “自主阅读推荐”部分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唐 诗三百首》,另外三个板块是关于《艾青诗选》导读的,教 材上如此安排就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导读教学框架。
2. 学习目标设计。立足信息技术的使用,围绕学生的 “学”设计三个学习目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线上资 源进行自主阅读,运用阅读的收获,探究阅读中出现的一 些问题,形成对作品中家国情怀的理解,从而传承革命传 统文化。
(1)通过在课前学习线上资源并提出问题,以及阅读 《我爱这土地》,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时代背景获取诗歌中土地、泪水、鸟儿等意象的深意,思考诗人借助意象抒 发的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线上资源的学习,探讨阅读 诗歌的方法,并通过阅读《艾青诗选》中的三首诗启发思 维,了解诗歌中更多爱国情怀的意象,掌握读诗的方法。
(3)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阅读诗歌方法,拓展阅 读名人名言和革命题材电影的镜头,深化学生对“雪”“土 地”等意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以看出,这节课中融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阅读内 容进行探究是贯穿始末的主线,学生围绕着“爱国情怀” 这一核心不断建构新知,不断深挖意象的意义,语言学习 和诗歌阅读在本节课中回归本源,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一 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3. 教学实践过程。本节课围绕“爱国情怀”这一核 心,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 段逐层深入,具体内容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在三个 阶段中融合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和思考等活 动,主要目的分析如下。课前:自主学习《红色阅读》课 程的视频,在观看视频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已经 明确,然后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将视频内容和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学生 思考,为开展课堂教学和深入阅读做好铺垫。课中:在线 上为学生提供范仲淹、陆游、林则徐、鲁迅古今人物的名 言、图片和典型事迹的阅读素材,设计问题和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从这些人身上感受爱国责任,让学生将四位人物 身上具有的爱国责任与艾青爱国情怀进行对比,然后讨论 艾青的心中的家国情怀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古今 爱国人士对祖国的情怀之后,接下来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思 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设计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逻 辑上逐层深入,学生探索爱国情感的触角向更深处延伸。 课后:在这个环节设计创作诗歌的学习任务,然后将自己 的诗歌以朗诵诗歌录制视频方式上传,这是语言运用的综 合性输出活动。在本活动中,语言的运用是方法,在写作 中传承革命文化、感受家国情怀是目的。课堂是有边界的, 在学生心中种下的爱国意识是没有边界的,当学生带着爱 国情感的意识走出课堂,这便是知行合一落地生根的一刻。
以上的教学过程,基于学生的“学”设计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线上资源,进行预习、思考和问题的解决, 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生阅读的数量和阅读难点,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的发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 线上教学数据的价值和线上学习工具的使用,我们形成了 如下的研究发现。
(一)在线教学数据能够助力教师精准教学和科学把握 学情
融合信息技术进行在线教学形成在线教学数据,对于 教师而言,借助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够对学习者学习 效果进行分析,还能发现学习效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 和教学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数据还可以预测 学生未来的学习趋势。围绕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数据,我们 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来对数据进行解释,根据 数据反映的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景,发现学 习规律,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反馈。有时我们也会结合 对学生的参与、表现和过程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对线上 课程、教学环节和评价进行实时修正。
1. 前置性数据采集学习情况。教学中我们借助问卷星 在教学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学 生的预习情况。教师根据线上数据结果,准备采集学生的 学习情况,精准设计学习目标,思考教学需要的辅助资源, 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2. 反馈性数据助力目标达成。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活动,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在线 上设计检测问题题组,学生完成检测的数据被后台记录, 教师及时点击后台数据结果,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 情况,根据目标的大小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进行因 材施教。
3. 生成性数据助力捕捉教学增长点。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革命传统文化教学,为了检验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 把握,在线上课程中设计专题检测试题,用简短的时间进 行过程性学习评价。教师针对数据的结果,思考学生知识 的掌握,捕捉教学的增长点,把握学生课堂学校的效果, 为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二)融合多种学习载体开展革命传统教学效果更明显
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对学习产生最大的影响,只有当它 被嵌入支持学习者和教师的课程教学中才会产生积极的影 响。在进行实践研究中,发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的 增值具有很大的作用。
1. 丰富的学习载体,可以提升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 在教学中实现网络交互,我们在线上课程资源开发上注重 多种资源形式兼顾,例如,微课、动画、音频、视频、电 影、新闻等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都在我们的课程开发 范围之内。特别是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中,对艺术课程融进革命传统教育内容有如下要求:要求 将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术、音乐、舞蹈、 影视、戏剧(含歌剧、戏曲等)、动画等作为学生学习的载 体。这些学习载体借助信息手段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辅助 资源,还可以设计跨学科阅读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的学习工具,可以实现学习增值。融合信息技 术开展阅读教学实践,不仅要有丰富的阅读学习载体,还 需要配合多种学习工具的使用。例如,借助游戏小程序可 以开展游戏化教学,用问卷星可以准确把握学习情况。经 过研究实践发现,借助以上学习工具的使用,实现信息技 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对教学能起到增值作用,例如,增加学生在线学习的动力,了解学生在线学习图谱,感受学 生在线学习成就,度量学生在线学习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为革命传统教育教学 提供了更广阔更深邃的研究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充分信息 技术的优势,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 禁锢,深入研究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新途径,促进学 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积极价值取向的形成。基 于信息技术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开发要遵 循逻辑性、适切性。在阅读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对课程 学习时间进行管理,注意导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合理安排 学习评价,引导学习资源的价值取向。今后,融合信息技 术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我们继续以素养为根本, 以技术为手段,以阅读为载体,以活动为途径,以文化为 支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