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语文汉字文化教学的展开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10:30: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汉字形成的契机源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流沟通的需求。而汉字的发展变化贯穿中华文明进程,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汉字的功能和形态演变历史,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使用汉字。本文主要探讨高中语文汉字文化 教学策略,以期为汉字文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汉字文化,教学策略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社会 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 书写的文字, 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习汉字文化,不仅是为了书写, 更多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身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以 为,高中生的思维能力相比小学和 初中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 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能够主动整 合所学知识内容并举一反三,实现 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为此,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 程中,需要结合历史和社会知识对文 字的发展历程进行综合讲解,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转换学习 态度,从原本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 学习知识,使其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 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以 下几方面展开说明。

\
 

  一、故事与经验并用,激发学习 汉字文化的兴趣

  (一)结合历史故事讲述汉字发 展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主动探究事物背后的内涵意 义,有效挖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讲述汉字 文化,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汉字文化的兴趣的过 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发展过程中 的各种历史故事,依托历史故事的悬 疑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了解相关 历史事物的背景,在了解过程中逐渐 培养他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借助教 材内容分析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历史故事的选择过程中,教师 应尽可能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教材 已有内容进行延伸关联,完成自然导 入。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 单元《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者生活时代背 景出发,对唐朝的社会情况和历史变 化情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 还可以从文字出发,引导学生对文字 含义进行分析。

  例如,“ 嬰”字,教师就可以引 导学生,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分析 文字本身结构,通过探讨、交流、提 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最终可能得出的结论—— “嬰”字的大 概含义应该是用来形容“地位至高无 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 个悬念,不直接评价学生所得出的结 论,而是先介绍“嬰”字的来历,引 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故事: 《谏太宗 十思疏》的作者魏征是唐朝人,唐朝 曾有一位女帝,名叫武则天。身为封 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给 自己取一个能够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 和独特地位的名字, 直接造了一个字。 在当时, 人们都认为日月高悬于天空, 崇高而神圣,故武则天将自己比作天 空中高悬的日月,造出这个字,以示 自己的地位独特。

  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文字结构背后所包含的 含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 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今后的汉 字文化学习过程中。

  (二)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汉 字构成,激发学习兴趣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而来。传说皇 帝的史官仓颉总结了前人的书写方式 和书写特点创造了原始文字,这种文字属于象形文字,与自然事物和人类 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关联。而当前所 学的汉字为简化字,是在原本的繁体 字基础上对文字笔画和结构简化后得 来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汉字本 身的文化内涵被淡化。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更多的是对生字的死记硬背,难 以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内涵,无法 形成对汉字文化的感性认知和深层次 理解。为此,教师在结合生活经验对 汉字结构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 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过去的字体形态 一一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 生进行有效学习。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 单元《劝学》为例,“学”字古来就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字的来 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 不同的“学”字的写法纵向排列出来,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观察 的过程中了解文字的结构组成。如在 甲骨文时代“学”字底部是一个门的 简写,代表房屋,而在门上则是两个 交叠的算筹,二者组合在一起,便是 用于学习计算的房屋, 以此组成“学” 字。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会在 原本文字的基础上加上两个对面而坐 的人,代表面对面教学。其中,金文 在文字组成上加入代表教师和器械的 符号,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看管体 罚受教者;篆文继承金文字形,将代 表学生的符号进一步简化,使其便于 书写,将底部的教师演变为“子”; 简体楷书将“学”字上半部分的结构 进一步简化,使其成为我们今天看到 的“学”字。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 为“学”,而对生活的体验为“习”。

  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字演变进程 以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 眼前,帮助他们认识到文字背后所渗 透出的文化传承,看到文字随着人们生活的演变而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让 学生在观察和讲解的过程中理解文字 的文化内涵,将其中细腻的艺术色彩 展示出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以 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相应的知识, 感受其中蕴含的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 精神文化传承。

  二、结合文本内容,深入学习汉 字文化

  汉字在应用过程中,同样的文字 应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景当中有 不同的含义,因此在理解文字本身意 义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汉字所存 在的语句和意境进行讲解说明,在特 定的场景中分析其内涵意义。

  基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结 合上下文内容, 分析特定文字含义。 有些文字本身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 被引申、替换,如果阅读者本身没 有类似的知识经验,那么就容易在 阅读过程中误解这段文章的内容所 想表达的含义, 造成理解偏差。为此, 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上下 文语句含义对特定词汇或文字进行 理解,保证准确性。有些字词本身 属于特有名词,难以通过本篇文章 的上下文语句对其进行有效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文 章中类似的字词的应用方式进行综 合思考,完成词句含义积累。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 单元《师说》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 了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本身的重要 性,表明人们应该尊师重道。在这篇 文章中, “师”字共出现 26 次,其 含义和用法也都各不相同,这与古代 文言文的语句和书写方式存在较大关 系。当“师”字做名词使用时,主要 说的是老师以及技艺高超之人, 如“古 之学者必有师”,出现了学习,所以此处所指应为老师;而“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乐师是一个专有名词,二 者需要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将弹奏与 名词结合在一起,因此指代的应是一 个职业。

  而“师”字做动词解释在文章中 主要有三种情况, “吾师道也”,逐 字翻译为“我的为师方法”或“是我 的从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上 下文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应是“我 学习的方式”,故此处“师”字含义 应为学习、效法; “则耻师”,结合 上下文语句可将其翻译为“拜师”或 是“跟随他人进行学习”; “吾从而 师之”,译为“我跟随对方并将他当 作我的老师”。由此总结, “师”字, 在《师说》中虽都有学习之义,但彼 此之间的具体含义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通过对“师”字的学习分析,让 学生明白:在同一篇文章中,即使是 同一个字,也可能存在多种解释。因 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 带领学生学习常见实词的详细含义, 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语境,分 析其含义和用法的演变,由点及面, 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文 化内涵, 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有效积累, 以此渗透汉字文化的影响力。

  三、结合文字具体特点分析文字 含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指 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 础上加入简单的符号, 使其表达全新 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 根据字义给予文字符号特定的解释,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含义, 同时加深记忆印象。在这一过程中, 为了增强知识的直观感,让学生更 加充分地认识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的作用,在学习指事字的过程中加 入特定的人物动作和图画,使教学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 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为例,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对 词语含义以及其中的文字细节内容进行 剖析,在剖析过程中将其中的指事字重 点指出来,分析其文字构成,以此加深 学生的学习印象。以“岁月”一词为例, “岁月”本身指代时间流逝,而古人缺 乏对时间的概念,因此在记录事情的过 程中通常以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记录, 每日昼夜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日月交替, 而“岁”字上为山,下为夕,代表太阳 落到山峰之下,而与“月”字结合在一起, 意为太阳落下,月亮升起,代表人在白 天的活动时间已经结束,准备迎接第二 天的生活, 因此又可用来指代时光流逝。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 息技术播放日月交替轮换的视频,引 导学生想象在一个没有日历也没有具 体时间概念的传统生活中,人们判断 时间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自然环境的变 化,而太阳与月亮高挂空中,无论是 风吹雨打,都照常升起,在这种情况 下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记录时间 变化的工具。借助多媒体设备的力量 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古 人的生活,感受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 和文化,帮助他们对文字中的含义形 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四、课后研究探索,积淀汉字 文化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 生感受文字中的知识内涵,而在课后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带领他们进入课后广阔的学习空间 中,发挥其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思 索和探究,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感受 知识的魅力, 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 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在学习汉字文 化的过程中沉静下来, 根据特定任务, 自由地发挥特长,思考文字中的关联 性,完成知识的积累。

\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 单元第 11 课为例,这一课时主要包 含两篇文章,一篇为李斯的《谏逐客 书》, 另一篇为林觉民的《与妻书》, 两篇文章一篇为政治劝谏文,另一篇 为写给亲友挚爱的诀别文,二者情感 鲜明。在文章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 以加强语感语气,这一类的文字本身 没有特殊含义,以“也”字为例,通 常用于句尾, 如“制诸侯之术也”“吾 真真不能忘汝也”等都是为了加强文 字语气,并无实际含义,如同现代文 当中句尾的“啊”“呀”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文字过去所表达的含义,学会利 用互联网信息对所学内容进行查找, 分析其用法演变过程。战国时期“也” 字本义为蛇,后来有了特定的文字代 表蛇, “也”字就被用作语气助词, 如《庄子 ·逍遥游》中“南冥者,天 池也”表达的就是判断语气; 《醉翁 亭记》中“故自号曰醉翁也”,表达 解释之意。而在许多文章表达中,由 于古代并无标点符号, 因此常用“也” 做停顿,帮助区分上下句,如《史记 ·白 起王翦列传》中“武安君之死也,以 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结合教材引 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 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为他 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汉字文化教 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文字本身出发,结合其字形、结构、含义用法变化等重 点要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融入 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汉 字文化的发展脉络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 学生的眼前,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 动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后续 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昕颖 . 强化汉字文化渗透 提 升识字教学实效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术刊 ),2020(10):72-73.

  [2] 甘 秉 洪 . 落 地 生 根 的 语 文 教 育 实 践 研 究 [J].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20(S1):44-45.

  [3] 李万里 . 传承汉字文化识字教 学模式研究[J].汉字文化,2020(03):102- 103.

  [4] 潘丽晖 . 故事识字教学 :把 握汉字文化特性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12):85- 86.

  [5] 贾广瑞 . 汉字构形理念引入文 言文字词教学路径研究 [J]. 教学与管 理 ,2019(30):106-108.

  [6] 蔡忠元 . 高中语文汉字教学中 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J]. 汉字文 化 ,2019(19):115-116.

  [7] 达 瓦 卓 玛 , 达 琼 , 旦 巴 桑 布 .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J]. 汉字文化 ,2018(21):67-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5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