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化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2 10:29: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然后论述了核心素养视域 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内容的构建,最后以七年级新生为例,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模块内容构建实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化,核心素养,初中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总体框架,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 即“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确定“中国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 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 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1]。

  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技能既各自扮演不同角色, 又形成互为手段目的的复杂关系[2] 。根据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积极探索构 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 生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通过认知、体验、训练三个模 块的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力求构建出一种满足初中生 个性化需要的课堂内容 。其中,认知模块可帮助学生 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 与个体成长的关系认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 养;体验模块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灵活多样的现实 情境再现,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各类心理活动对自己的 影响,让学生领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历程,改变所学 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割裂的状态,打破学校和社会之 间的壁垒,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拥有体验生活的直 接经验;训练模块力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 常用方法,增强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将只是对 心理健康知识的识记提升到知识运用层面上,使学生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提升自我教 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引导学生人格的健 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的基本思路

  按照杜威的观点,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要简化环 境,审慎选择那些最为核心并能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内 容和方式;然后是净化环境,把有助于建立更美好的 未来社会的部分呈现出来;最后是创造一个更为广阔 和平衡的环境,使青少年超越所处生存环境和社会阶 层的限制[3]。然而,社会越复杂、发展速度越快,越难以 回答哪些社会内容最为核心,怎样才能有助于美好未 来社会的构建,如何才能够激发学生持续不断成长的 愿望,并培育其相应的能力或品质等问题[4]。而核心素 养的提出正好回答了上述问题,故本文关于核心素养 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相结合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突显专 业性,需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在力求让学生 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激 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其既能将所学 知识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个 性特征与差异性,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培养学 生尊重生命的同时,促使学生重视人的生命全过程的 质量 。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普遍规律,设 置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勇于探究的毅力,教会学生用 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 题,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概言之,核心素养使人成其为人,注重塑造学生的内在秉性。

  (二)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相结合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位,通过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功能和作用,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协调发展。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学会 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能用具有理性、批判性的 思维审视自我与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在正 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前提下,学生能习得获取信 息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反思总结的能力 、参与 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 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能够积极 有效地适应社会,愉快地融入班集体,产生归属感;能 适应自身的成长与变化,并进一步发展成健康生活应 具备的积极心理潜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内容“使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人产生对知 识和真理的渴望,并且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思维方 法,最终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 的人”[5]。

  (三)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发展学 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独立自主 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眼 前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逐 步获得解决将来成长道路上可能会面临的更复杂的 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集体、 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 系,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形 成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及明辨是非、理智爱国的优 秀品质;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心理武装自己,把对社会 的整体认识与对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融合,促进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 步,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6]。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内容 的构建

  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 过程、意志过程,可将模块化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其中 认知模块(认知过程) 是进行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 论基础,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内容起着支撑作 用,学生只有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才能在 接下来的体验、训练中获得成长;体验模块(情感过程) 是通过各种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使学生 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吸收内化成自己内在的、稳定的优 秀品质,有利于吸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进行生生之 间、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训练模块(意志过程) 是加 强对前两个模块习得知识的运用,充分将理论与实际 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在各 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 看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最后 实现助人自助。模块化课程内容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 象,用认知、训练、体验三个模块系统的教学使全体学 生得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心理帮助,旨在提升全体学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 心理认知模块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模块应建立在科学的心理 学理论基础上,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 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积极心理 学等 。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其课堂内容 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健康教 育的专业特征,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的 科学原理和方法, 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 决问题、指导行为等;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处于人生关 键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果断而理智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和决定等; 激发学生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概言之,学好心 理认知模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与觉察各种常见 的心理现象, 明确各种类型的学习应具备的心理品 质,从而实现接纳自我与自我教育。

  课程内容包括:认知方面,即认识自我 、认识气 质、认识性格、认识人格、认识能力、认识情绪、认识记 忆、认识挫折等;理论学习方面,即消费面面观、珍爱 生命、生命教育、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注意力的四个 品质、自我效能感、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目标制定金 字塔、SMART 原则、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艾宾浩斯遗 忘曲线等。

  (二) 心理体验模块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一切知识产生的源 泉,将课程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 得体验和成长,从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广度与 深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使学 生获得充足的情感体验,要能将知识情景化,避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走马观花、流于表面的弊端 。在 体验模块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逻 辑地创设教学情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探 究、体会、感悟、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7]。 体验模块主要是设置开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 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体验社会生活 。在与同伴互动的 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宣泄,特长得到了发挥,天 性得到了释放,潜力得到了开发。在体验模块中,教师 应实施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 展的宽松氛围,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课程内容包括心理测试、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心 理游戏、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师生交换课堂、沙盘、角 色扮演、校园心理剧、情景再现、心理绘画等丰富有趣 的活动, 教师应鼓励与引导每个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让学生收获最真实的体验,同时以学生经常遇见的心 理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 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最终将这些范式迁移 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中, 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并 将所学知识与习得技能内化成自身内部稳定的、优秀 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其勇于担当与实践创新的优秀 品质。

  (三) 心理训练模块

  基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易塑性和行为的可习性, 训练模块是将发展学生所学知识与体验转化成通过 系统的练习或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心理技能, 从而提 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并采取积 极措施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能力发展的模式,它关 注的不是从心理异常到心理正常的转变, 而是从一 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通过 训练学生客观进行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正确面对 他人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训练学生合理分 配时间与安排学习任务的能力, 指导学生选择正确 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克服学习过 程中产生的某些错误认知及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从而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与技术, 掌握寻求心 理援助的方法与途径, 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促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学习科目的时候选 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除了训练学生学会自主学 习,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丰富多彩的健康生 活,通过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等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学习如何感恩、如何赞美、如何恰当地拒绝别人、增强挫折耐受力、磨砺意志品质、情绪 情感调节、放松训练、莫法特休息法训练、记忆力培 养、注意力训练、行为改变训练、正确归因训练、应试 技巧训练、自制力训练、增强抗挫能力训练及面对危 机如何寻求帮助、磨砺塑造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等。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内容 构建实践—— 以七年级新生为例

  七年级是学生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转折期,也 被称为“疾风骤雨”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时 期(12~ 18 岁) 称为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 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于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和适应之 感[8],所以要想建立自我同一性,就必须对内部的自我 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内容不仅有要认识自我的部分, 还要与适应相结合。 七年级新生不仅要适应新的环境,还要适应新的学习 内容、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作息时间 、新的生理变化 等。面对种种挑战,加上易变的情绪,仅仅是心理健康 教育知识方面的学习还不能满足七年级学生从容面 对新生活的需求,还应与体验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 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与新环境的互动,增进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新生与新环境的黏合度,最后 通过系统的心理学相关训练, 使学生掌握调节情绪、 适应学习、适应生活的技能 。笔者选取与七年级新生 紧密关联的五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内容,将其分 为三大模块,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
 

  以七年级新生适应模块为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内容首先应介绍认知模块的内容,着重深化学生对新 环境的正确认知,其中包含适应能力自测,即让学生 对自身的适应能力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帮 助教师了解学生,进而筛选出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以 便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适应指导;认识挫折,新生步入 新环境,难免会面临学业、日常生活、人机交往等方面 的挫折,如果对挫折产生畏惧心理,那么就会引发一 系列的心理问题,其只有对挫折有客观、理智的认知, 才能从容面对挫折;保护自己,强化学生自我保护的 意识,使其学会辨识危险情景,掌握保护自我的基本 原则,学会自救和求救的方法;珍爱生命、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正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学 生的生命存在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生命理想 。体验 模块包含团辅活动之破冰行动,如小小记者、盲人走 路、信任后退等,旨在促进学生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与 了解; 小组分享倾诉自己的不适应, 让学生对由于不适应引起的情绪问题有一个恰当的宣泄渠道; 小组合 作绘制校园地图。训练模块包含时间四象限法则,旨在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正确归因训练,能让学 生更加科学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自制力训练;抗挫能力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心理弹性,且抗 挫折能力是可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培养起来的;系 统脱敏训练, 主要针对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 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9]。

\
 

  四、结语

  本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探索。其中,知识模块、训练模 块、体验模块三者的结合充分尊重初中生认知、情感、 意志的心理过程,最后让学生将内在的心理过程转化 为外显的行为,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彻核心素养培 养打下基础, 这样既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 重将知识情景化,又注重将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内 化成能力和良好的品格,能让学生长期保持健康的心 理状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其实也是初中生 的健康幸福生活指南,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 长的重中之重,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有利于提高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提升全体学生心 理健康水平,使教师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稳定学 生心态、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掌握 学习策略、磨砺坚强意志品质、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 队协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10],从而为学生拥有幸福 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 中 国教育报,2016-09-14(9).

  [2] 崔允漷 ,部朝友 .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J]. 全球教育展望 , 2017.46(10):24-33.

  [3] 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 1899-1924:第九卷[M].俞吾金,孔慧,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杨向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J].全球教育展 望,2017.46(10):34-48.

  [5] 王开东.教育,病在何处:反思“人的教育”与“培养人才”[J].河南教 育,2011(10):32-33.

  [6] 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J].教育测量 与评价,2016(9):34.

  [7] 卢宇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 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8] 肖莉.道德同一性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D].长沙:湖南 师范大学,2013.

  [9] 汪新建,管健.试析系统脱敏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之异同[J].医学与 哲学,2002(8):60-62.

  [10] 钱海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J].求知 导刊,2021(45):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4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