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南充市某医学高校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 校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之后运用 SPSS 17.0 软件、频率频数、卡方检验等对调查结 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南充市某医学高校医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般,体质指数偏低的情况较体质指数 偏高的情况严重,不同专业、不同生活费对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质健康状况,医学生,高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其特殊的生活、学习方式意味着他们可能存在更多的体质健康问题[1-2]。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南充市某医学高校在校医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结合相关基本信息调查,探究了医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可为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以南充市某医学高校在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充市某医学高校 10 个医学专业, 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这 10 个医学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各 20~30 名医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量和相关信息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由经过相关培训的调查小组成员借助身高体重秤,现场对纳入调查研究的医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和登记,且现场进行基本信息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所有数据由调查员逐份审核后录入 Excel,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频率频数、卡方检验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研究共收回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852 份,剔除空白选项过多和存在逻辑错误的信息调查问卷,有效问卷有 771 份,有效回收率为 90.49% 。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二)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如表 2 所示,771 名研究对象中, 体质指数正常的 比例为 67.8%, 偏低的比例为 24.5%, 偏高的比例为 7.7%。统计结果显示,体质指数正常的比例偏低,仅占 研究对象的三分之二左右, 且体质指数偏低的情况比 体质指数偏高的情况严重。
(三)不同专业的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如表 3 所示,调查对象中体质指数偏低率排名 前 3 的 医 学 专 业 分 别 是 护 理 学(40 . 28 %) 、药 学 (34.21%) 、助产学(33.33%);体质指数正常率排名前 3 的医学专业分别是医学影像学(78.48%) 、眼视光医 学(73.49%) 、口腔医学(72.73%);体质指数偏高率排 名前 3 的医学专业分别是预防医学(17.07%) 、法医 学(12.86%) 、麻醉医学(11.90%) 。采用卡方检验进一 步分析可以发现, 不同专业的医学生体质指数偏低 率和体质指数偏高率均具有差异(P<0.05),而体质指数正常率没有差异(P>0.05) 。
(四)不同年级的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如表 4 所示, 对此 771 名不同年级在校医学生 的体质指数可以发现,大二年级的医学生体质指数 偏低率最高,为 27. 17%;大三年级的医学生体质指 数正常率最高,为 70.21%;大一年级的医学生体质 指数偏高率最高,为 10.33% 。采用卡方检验进一步 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 明,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指标上没 有差异(P>0.05) 。
(五)不同家庭住址的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如表 5 所示,在 771 名不同家庭住址的在校医学 生中,农村医学生体质指数偏低率最高,为 25.95%;城 市医学生体质指数正常率最高,为 70.33%;乡镇医学 生体质指数偏高率最高,为 10.81% 。采用卡方检验进 一步对不同家庭住址医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分析,结 果表明,不同家庭住址的医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指 标上没有差异(P>0.05) 。
(六)每月生活费不同的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如表 6 所示, 在 771 名使用不同生活费的在校医学生中,生活费层次为 1 001~1 200 元的医学生 体质指数偏低率最高,为 36.92%,且其体质指数正 常率最低,为 59.81%,生活费层次为 801~1 000 元 的医学生体质指数偏高率最高,为 10 .29% 。进 一 步 对 不 同 生 活 费 层 次 的 医 学 生 体 质 状 况 进 行 分 析,发现不同生活费对 学生体质健 康状况有影 响 (P<0 .05) 。
(七)是否独生子女的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
如表 7 所示,在 771 名在校医学生中,独生子 女的医学生体质状况正常率和偏低率比不是独生子女的医学生高,不是独生子女的医学生体质状 况偏高率比独生子女的医学生高 。但进 一 步分析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指标上, 没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
三、讨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中华民 族的繁荣昌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 随着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 平日益提高[3],肥胖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之一,大学生肥胖问题也日益突显,加之大学生运动 锻炼的时间及身体活动相对不足,静坐少动的时间逐 渐增多[4],大学生肥胖问题更加严峻,作为其中重要部 分的医学生更是如此[5]。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不同专业医学生的体质指数偏 低率和体质指数偏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吕 俊莉等[6]在其研究中指出不同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一定差异;陈建荣[7]在其研究中 表明学生的平均体质健康达标率在逐年下降, 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成绩有很大差异;白世梅[8] 也 在其研究中指出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体质指数的变 化与所学专业职业特点及年级段有关,这与本研究的 结果相似。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一些医学专 业,如护理学、助产学专业的学生男女比例不平衡,女 生体质状况偏低率本就较高,加之女生人数又比男生 人数多,从而导致不同专业医学生的体质状况差异很 大;另外,很多医学生有时很可能因为做实验的时间 太长而忘记了吃饭,之后又因为已经过了饭点不是很 饿,就随便吃一点东西解决,长此以往,加上因为医学 课程很紧凑,缺乏锻炼的时间,静坐少动时间逐渐增 长,进而可能会导致体质指数偏低率升高,从而造成 不同专业医学生体质指数的差异。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不同生活费的医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指标上也有差异, 以往关于大学生生 活费与体质健康的研究较少, 仅有关于家庭经济状 况 、地区经济状况等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研 究[9-10] 。大学生生活费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其在学校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相对较好的学生体 质指数偏高率比生活质量相对较差的学生高, 但体 质指数偏低率也越高, 这可能与当今大学生把自己 的生活费用在网上购物、电子游戏或谈恋爱等方面, 导致个人食物营养摄入方面的花费减少, 从而造成 一种高生活费、低体质率的现象有关。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一年级的医学生体质指数 偏高率最高, 大二年级的医学生体质指数偏低率最 高,大三年级的医学生体质指数正常率最高,但不同 年级的医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指标上的差异没有统 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研究相比,结论有所不同,如张耕 栋等[11]在关于武陵山区大学生体质健康及其体力活动 研究中指出,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其体质健康状 况呈现下滑趋势 。樊国荣[12]在关于宁夏师范学院大学 生 BMI 等级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中也指出, 随着年级增加,肥胖人数呈递增趋势 。其原因可能是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 益提高,许多孩子在还没有进入大学前体质状况就处 于超重或肥胖状态, 而当这些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受 学校的健康教育 、 自我审美观念的转变等因素的影 响,其逐渐改变自己的体质状况,但当他们进入更高 年级后,由于学业压力增加、缺乏体育锻炼等,又可能 造成体质状况逐渐恶化,从而形成低年级的学生体质 状况差、中等年级的学生体质状况逐渐好转而高年级 学生体质状况又逐渐恶化的现象。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不同家庭住址的医学生在体 质健康状况的指标上没有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论有 所不同 。如姚振东[13]关于常德市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 究表明,不同家庭住址的大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的指 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肖闪闪[14] 的相关研究也表明 不同生源在校大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 意义,这与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差异 。其原因一方面可 能是当前我国对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 此国家在城市地域广泛宣传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农 村或乡镇地域因为政策宣传 、落实等不如城市好,从 而造成了城市地域医学生体质健康正常的比率超过 了农村和乡镇的比率;另一方面可能是随着我国社会 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或乡镇居民逐渐往城市集中,以前生活在农村或乡镇的体质健康正常的医学生 随父母进入大城市,变成了城市居民,这也会导致城 市地区医学生体质健康正常的比率超过农村和乡镇 的比率。
综上所述,对医学高校来说,应加强对在校医学 生的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引导,因为合理的饮食和适 当的体育运动,能为促进医学生的体质健康带来事半 功倍的效果, 也能从长远改善医学生的体质健康问 题,为未来医学生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学校也可以加 强健康宣传和健康指引, 如通过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运行微信公众号、开展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医学生 充分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 体质健康的目标 。对医学生个人来说,要树立正确的 消费观、生活观,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减少静 坐少动时间, 同时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营养膳食,还 要注意不熬夜,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营养行为都向着 健康积极的方向进步,让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逐渐向 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智军.大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初探:以辽宁农业职 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34-36.42.
[2] 王娇,孙贺,张大春.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现状分析[J]. 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2):96-98.101.
[3] 苏亚利.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研究[J]. 田径,2022(4):82-83.
[4] 陈杰.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促进方式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 2021.37(3):50-52.
[5] 李丽娟 , 张永 . 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 2007.4(1):47-49.
[6] 吕俊莉,吴薇.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57-160.
[7] 陈建荣 .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原因及改善对策[J] . 职业 , 2017(30):125-126.
[8] 白世梅.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女大学生肥胖状况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2011(13):324-325.
[9] 李沛隆.广州市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广 州:广州体育学院,2015.
[10] 聂环玲.河南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D].新 乡:河南师范大学,2005.
[11] 张耕栋,谌晓安,苏金源,等.武陵山区大学生体质健康及其体力 活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6):172-179.
[12] 樊国荣.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 BMI 等级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 关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13] 姚振东.常德市大学生体质状况、营养 KAP 及食物摄入频率调 查与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14] 肖闪闪.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膳食行为及营养知识态度调查 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