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课业负担的调查—— 基于减负行动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20 11:31: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减负行动视角,通过网络发放一 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对中小学课业负担进行了调查,共收 到 7 606 份来自通渭县中小学学生及家长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约两成学生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大约三 分之一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用时超过 1 小时、学生厌学情绪突出、减负工作亟须加大监管力度,并对此进 行了分析,最后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课业负担,中小学,减负行动

  中小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综合治理研究是目前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联“学生、学校、家庭、社会” 四个方面的一个现实问题,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 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怎样实施国家“双减”政策,是学 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 破解这一难题,寻找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教育教学 方面的一个“和谐度”,彰显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 。即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不只是学校,而是要引 导全社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使其积极主动学习的 良好环境,明确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尺度”。 一方面,能够为“双减”背景下学生生态学习提供有效 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为力促“减量增效提质” 及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铺设道路。

\

 

  基于当下减负行动, 相关改革不仅要从教育的 内部进行,还需充分发挥外部的力量,因为家长与社 会亦是“双减”行动的重要力量 。只有“家校社”各具 生态位,才能维持系统的有序、稳定、和谐、平衡[1]。同 时,“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突显,这表明在减负 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家校社”协同减负的 信息传递在“双减”背景下学习生态系统运作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化解这些棘手的问题, 保证 “双减”的实效与提高“双减”的满意度,学习生态系 统运行应遵循“家校社”协同减负的信息传递原则与 理念 。在减负实践中,家长往往以“增负”方式参与, 故家长亟须及时获得真实与有效的“双减”信息 。作 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应主动承担“双减”信息传递 的重要职责,及时传达相关信息给家长,并分析“双 减”的内容与优劣,扫除信息“断层”的障碍,做到家校共育人才[2-3]。在社会层面,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 要主动关停, 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机构应多样化地 开设,且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同时社会各系统 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家 庭和学校分散育人压力, 协同家校营造良好的学习 生态 。基于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家校社既要理清各自 的边界,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共建共享的学习生态 信息库,助推信息的实效传递,形成普惠共生的学习 共同体,进而维护“家校社”协同减负生态,促使学生 真学习与真成长[4 -5]。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共 收到来自通渭县中小学学生及家长的有效问卷 7 606 份 。其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共 2 588 份,初中学生及家 长共 2 786 份,高中学生及家长 2 232 份,各占样本量 的 34.03%、36.63%和 29.35%。

  二、调查过程

  第一,通过大量的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调研,搜集 一些典型案例, 全方位地针对中小学的一些现状,获 取第一手材料,分类探究学业负担给学生身心健康带 来的危害 。特别是要重视负担带来的客观事实,同时 还要探究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的主观表现。

  第二,重点分析、归纳过重学业负担产生的原因, 以及给学生减负受到哪些方面的阻碍;不只探究学 生自身的负担,也要关注负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连 锁反应;重视一 些因负担而带来的典型个案,探究 其背景及形成的原因, 将此作为破解这些难题的着 手点。

  第三,搜集学者、专家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关于过 重学业负担研究的成果, 解读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 制度、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取解决问题 的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汲取一些典型经验,从而通过 具体运用来完善这一课题的研究,更要将其体现在学 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能够给学生创设快乐的、自信 的学习氛围,引导其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探究过重学业负担治理的源头,在研判教 育政策的前提下,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出发,寻 找减负的途径;“减负不减责”, 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 地学习、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自媒体、互联网 等手段,让学生能够自觉、愉快地学习,带着问题去解 决问题,进而到达自我学习的目的,但同时也要彰显 教师角色转变的功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 一种快乐感、成就感。

  第五,归纳、总结过重学业负担治理的一些措施,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阳 光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敢于担当 的能力。

  第六,探究劳动教育对学生减负的意义 。 由于过 分重视分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淡化了劳动教 育,导致一些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进而养成了一种 贪图享乐的生活习惯,不能正确认识困难,因此对学 业负担的认识不够,尤其对不是“负担”的负担,也认 为是自己承受不了的“负担”。因此减负的背后,是学 生思想的“减负”,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生成功的 背后就是“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道理[6 -7]。

  三、调查结果

  整合信息与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约 26%的小学 生及家长对减负有认同感,其中有的学生感觉减负的 效果较好, 有的家长也明显感觉学生减负效果很好, 如学校布置的课时作业学生能够当堂完成 。相反,对 于初高中生来说,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感觉课时作业 的负担有所增加或明显加重, 他们除了完成课本作 业,还要完成一些教辅作业 。因此,学生往往要在家里 赶时间,不能够按时作息;学校在“加班加点”的同时, 家长也会根据不同学科让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相关数 据统计结果显示,超过 40%的初高中生在接受各种课 外培训,而这里的培训也是在进行“题海战术”训练。 从时间上分析, 培训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学生达到了 60% 。概言之,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一个不言而喻 的问题,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一)约两成学生课业负担不减反增

  如图 1 所示, 减负后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有一种 轻松感,心理愉悦感增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感受不 太明显,认为只是比起以前稍微有所减缓 。从图 1 中 不难看出,将近半数的学生对课业感受没有变化,似 乎还在原有的情况下维持着 。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感 觉课业负担有所加重 。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课业负 担维持原状的比例是最大值,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课 业负担减轻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相比初高中学生 来说,这种学业负担减轻的感受是明显的 。而初高中 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明显加重 。可见,相对于初高中生 来说,小学生的减负效果略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 况, 一方面是由于初高中生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中高 考等竞争,需要加大学习强度,加之在初中升学中, 有近一半的学生将要在高中与同伴挥手告别, 即将 走进中职教育的校门,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这 部分学生的家长大多不愿意让学生上职专, 所以学 校虽在减负,而家长在“加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家 长对初高中生的管教比小学生明显严格造成的[8]。

\

 

  (二)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用时超过 1 小时

  如图 2 所示, 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相对来说占 用时间较少,但是时间长度还是有一定的比例;而初 高中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比小学生来说更多,可 以说这种“负担”随着学生成长在增加,并成为一个 不可忽视的“负担”比重,同时也说明,初高中生的负 担比小学生更重。

\

 

  (三)学生厌学情绪突出

  如图 3 所示,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对学习存在“很 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 。图 3 是对小学生、初 中生及高中生厌学情况的一个比对,由此可以看出初 中生的厌学情绪高于小学生。

\

 

  (四)减负工作亟须加大监管力度

  如图4 所示,这是关于“对减负最关心的问题”的 调查结果 。 占比例较高的就是“期望政府加强减负力 度”和“担心减负不减责”两项内容,而“期望有效控制 校外培训”所占比例仅次于上面两项 。从这里不难看 出,学生、家长、教师都期望政府在减负方面能够出台 确实有效的举措,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够为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吃上定心丸”,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减负带来 的愉悦感,也能够把减负落到实处,发挥减负功效,进 而获得良好的减负效果。

\

 

  四、讨论

  (一)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学生课业负担并没有明显性的减 少,或者可以说是变相地增加了 。这些都能通过学生 课后的情况表现出来:①大部分的中小学生依旧没有 感觉自己的课业负担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②家庭作 业时间及课外培训时间比较多,无形之中使得学校里 面的减负效果又反弹回原来的“高负”状态;③学生表 现出的厌学情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年级较高的学生, 面对着升学、考试的压力相对较大,这使得减负对于 他们来说可能是“没感觉”,导致一种潜在的“加负”在 暗流涌动;④学生及家长对学校以外“学业负担”这个 概念还是比较注意的,希望政府加强监管学校方面对 政策的实行,可能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或 是补习时间。对此,要重视学生的作息时间,特别是从 学校层面来说,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作息时间,让学 生在课堂上能精力旺盛地学习, 避免昏昏欲睡的现 象,避免学生出现“人在课堂,心在梦乡”的问题。

\

 

  (二)建议

  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治理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 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范畴 。从这一点来讲,这一课题 涉及的内涵是较为复杂的, 因为它不是一个个体行 为,而是关乎教育教学的整体行动 。这要求各方通力 合作, 尤其要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进行强化、治 理、实施的,进而实现其目的 。因此,本文从“点”出发, 通过目前的一些典型案例,探究、归纳减负的一些可 操作的方法,以期待更多的教育者加强对这一问题的 重视,并不断进行研究,实现在当前能够让学生自我 减负的目的,以期达到在全社会营造综合治理过重学 业负担的环境氛围的目标。

  1.学校方面。①优化教学模式。学校要不断改进教 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一直使用着长 久不变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教学脱节于学生的思想 发展需求,导致学生一方面不得不接受学校的学习方 式,另一方面又想寻求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出现厌 学心理 。②更改考核模式 。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考试 成绩、升学率与教师的考核相挂钩,这会增加教师的 教学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动力等造成消极 影响 。对此,应当增加一些关于教师个人素质及教学 水平方面的考核, 以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课堂。 此外,学校还要在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正 确认识负担,这也是减负的一个研究内容。

  2.教师方面。①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要 积极了解学生关于教学情况的想法,不断更新教学模 式,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爱上学习 过程。②不断接触新事物,改进教学方法。每一代人接 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能根据情况,将授 课的形式、进度做适当的调整,以期使课堂的效率最 大化、学生的状态最佳化。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作用。教师要利用一部分学生的 资源优势, 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 决问题,进而带动全班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在知识的 传授上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3.家长方面。①配合学校,并体谅孩子。家长要根 据学校的相应政策,决定如何设定第二课堂,以便让 孩子回到家后既能及时巩固所学,又能有充分的自主 娱乐与休息时间 。②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生 活学习状态。家长应充分扮演好教师与父母这两个角 色,使孩子不仅体会到父母关切他们的生活,也能体 会到父母对他们抱有的期望,这样孩子奋斗的动力将会很足,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 ③积极与教师沟通,通过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因材 施教,不能一味地“强人所难”,给孩子立一个难以达 到的高度,人为地制造“负担”,同时要正确地评价孩 子,给孩子一个和谐、愉快、健康的成长环境。

  4.学生方面。①明确学习目的。学生一定要知道自己 是为什么而学,到底需要学一些什么东西,而不能盲目 地接受一切,否则会越来越迷茫,直至讨厌学习。②学会 沟通,发展兴趣。就算是减负,也不代表着学习是一件很 轻松的事。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要及时与教师、家长沟 通,将问题以最快最好的方法解决。同时,学生要发展一 项兴趣,这样在压力较大时,就可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 事放松放松,从而寻求一个更好状态下的自己。

  总之,过重学业负担的综合治理不是一味地减去 学生学习的内容, 也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学习的娱乐 性,或者是放任自流,而是科学、合理、全面地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学习、生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性地 学习、生活[9]。如此,学生便能够尽展所能、尽展所长,找 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减负,给自己降压,学会学习、学 会生活,更能学会娱乐,让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变得健 康、阳光。作为教师,要转变角色,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 实施,实现减负,具体要紧密联系实际,解读好“双减” 政策的相关内容,寻找到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方 联动、配合的措施,构建高效课堂,进而为国家培养德 才兼备的世纪人才[10]。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双减”:认知更新、制度创新与改革行动[J].南京社会科 学,2021(11):141-148.

  [2] 秦中春,李青.我国乡村治理的政策演变与未来取向[J].重庆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10):1-8.

  [3] 周爱民.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J].城市发展 研究,2021.28(9):22-25.

  [4] 潘冬冬,王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演变与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2020(9):12-18.

  [5] 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 教育研究, 2020.41(8):4-17.

  [6] 朱益明,李茂菊,徐影.论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定位与治理[J].青 少年犯罪问题,2020(4):44-52.

  [7] 魏易 .校内还是校外: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研 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5):103-116.

  [8] 蒋纯焦.论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教师的社会担当:以抗击新型冠状 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0(3):7-11.

  [9] 杨小微.“双减”政策激发中小学的创意与活力[N].人民政协报, 2021-08-25(10).

  [10] 贾音,王立刚.“双减”政策后学校教育提质对策研究[J].教师教 育论坛,2021.34(10):17-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3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