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慕课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6 11:29: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及慕课应用优势,然后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慕课 应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慕课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慕课,高校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 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 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 。二者同步交织、互相激荡,构成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 。高校“形势与 政策”课程教师应当积极通过课程改革,持续提升教学 效果,第一时间助力大学生了解和正确应对国内外形势 的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 热血。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及慕课应用优势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 策’,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 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 热点难点问题”[1]。该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 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 阵地,其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 合性都很强,具有学期跨度长(3~4 学年) 、课时少(2 学 分) 、内容涉及面广(涵盖时政、经济、外交、民生、党建、 国际等) 、更新速度快(每半年更新一次) 等特点,对教师 专业水平要求极高,要求其能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专业 解读 。 由于它是一 门公共必修课,多数高校采用大班制 授课,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缺乏精准性,无法保证教学 质量 。教材资源审编出版耗时长,无法与时事紧密衔接。 再加上该课程教学以F职教师为主, 专职教师较少,部 分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对于教材无法做出精确解 读,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 。因此,有必要积极探 索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合理教学模式。

\

 

  “一场数字海啸”——慕课(MOOC) 的兴起为此提供 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其具有四个突出优势。一是慕 课的便捷性可以打破时空局限 。慕课平台通常设有互动 区域,能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可让 教师集中教学,减轻大班授课的负担,同时允许学生自主 安排学习时间,使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利用。相对于传统授 课,网络教学信息输入量大且速度快,减少了课堂授课教 师书写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是慕课的时效性强, 可以满足课程内容更新的需求 。高校可设置专门小组管 理网络平台,设立专门信息库,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提高 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三是慕课的共享性可以集中优质资 源 。师资匮乏的高校可以通过引入优质课程资源缓解师 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也可通过汲取优质资源培养本校的 课程骨干教师。慕课是网络公开课,允许高校自主选择优 质课程和自建优秀课程, 以便集各家之精华, 并汇于一 处。四是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 学, 翻转课堂将慕课线上授课和传统课程线下讨论相结 合,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字、视频、图像等信息载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充 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慕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当前高校方兴未艾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慕课有着严格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评测要求、人机互通互 动的学习方法、碎片式的课堂安排和学习时间划分,为大 学生提供了开放、共享 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有效促进 了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但在课程网络教学实践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平台运营水平需提升

  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杰认为慕课“运作模式 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 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 。实际上慕课这一新的教育模式,近 10 年来确实在中国高校内掀起了热V,“形 势与政策”慕课建设也不例外 。 由于“形势与政策”的学 科定位模糊, 课程内容的延伸及理论深度的挖掘不够, 该课程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造 成了一定影响 。由此导致慕课建设依托的课程体系缺乏 准确定位,课程建设的探索模式也存在争议,如对于慕 课到底是传统授课的辅助工具还是f代品,暂时还没有 清晰的探索方向 。加上其建设时间较短(2012 年初始), 国内研究目前主要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为主 。受各种因素影响,“形势与政策”慕课课程现今还 没有完全与线下课程相适应 。由于平台课程教学标准不 够明确,部分慕课课程内容的选取跟不上最新时政的发 展演变,无法体现党的最新创新成果和最前沿的学科进 展,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部分慕课平台的运[技术不高, 只是将传统的教学、讨论、释疑、批改、测验等工作改由 计算编程系统代理完成,但对学生课程表现进行对应数 据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学习风格,提供优化教学策略的 高级编程还不够,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不同高校的投资 经费差距较大,部分平台缺乏资金的支撑,专业程度亟 待提高,这些都将影响慕课的持续性发展 。另外,迄今为 止,国内暂时没有突出的引领平台,导致在开放的网络 世界中,高校间数据资源共+受限,尚未构建一个完备 的大型共+资源数据库。

  (二)教学理念落后于信息技术要求,教师队伍力量 薄弱

  慕课教学实际上不只是一种简单地把线下授课转 为线上授课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而是融合现代信息技 术,在教育理念、教学工具、教育方式、课堂设计和习题 测验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变革,也就是说传统的讲 授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革命下的慕课课程模 式了 。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很难 高效完成教学要求, 故推进教学理念的革新L在眉睫。 这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慕课的发 展 。然而慕课兴起时间较为短暂,探索适合现代信息技 术和大学生的教学理念革新及应用需要时间去尝试并 沉淀,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建设过程 。尤其高校“形势与 政策”慕课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是 专职教师数量少,目前承担教学的多为辅导员、行政人 员等F职教师, 以及部分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专任教 师 。其中,部分授课教师因工作的差异,缺乏对世情、国 情、社情、民情等方面的系统性学习,对大变革的理解和 认知受个人经验的影响较为狭隘,因此课程教学的理论 性和系统性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开设课时少, 课程周期长,学生多 。师资队G匮乏,教师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着教学工作的 开展和课程的建设 。三是由于兴起时间短暂,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教师计算机运 用能力要求较高,但部分教师难以掌握网络信息化教学 手段,无法精准地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模式中缺少师生互动,学生的学 习 自 觉 性低

  不少慕课把视频课程*割成 10 分钟甚至是更小的 微课程,将许多教学小问题穿插其中,类似于游戏的通 关设计,答对题目方可继续听课,并在每个课程结束的小 版块里设有讨论区,便于师生互动,即如果学生有疑问, 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教师则提供在线解答。但是运行 时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师生互动不足。首先, 统一 的课程编排、单调视频的授课形式,导致学生在慕 课学习中无法直观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注意力难 以集中。其次,讨论板块中有较大部分问题的回答是复制 粘贴的“标准”答案,会影响师生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最后,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提问少,解惑部分 的讨论稀缺。互动的匮乏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劳 甚至厌倦,会降低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形势与政 策”慕课的线上学习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观看教师对课程 知识、结构体系和要点进行解读的视频,与传统课堂一样, 都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课和完成作业,遇到问 题及时寻求方法解决,但与传统课堂教学不一样的是,在 慕课学习过程中,是没有教师直接监管的,教师也无法直 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状态 。因而慕课教学能在较大程度 上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允许学生在限定时间根据 实际情况把控学习进度,但部分缺乏高度自E性和自主 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放弃 学习 。因此,线上学习无有效监管已成为一个难题。

  (四)教学实践环节欠缺,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形势与政策”是一 门F具政策和政治性的课程,课 程的设置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而且 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前因后果的剖析和延伸阅读 提高辨别认知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献自己的力量。“形势与政策”慕课 课程受制于网络环境,虚拟的人机界面还不能提供与线 下课程相媲美的实践环境,故完成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 为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实践评价纳入课程考 核评价体系中有其必要性。慕课最终评价成绩通常以课 程视频的观看完成度、专题章节测验成绩和期末考核成 绩等各自成绩占比的综合结果为准。这些对于课程实际 学习取得的成效有待商椎,如视频进程可控性(快进、后 退、倍数) 的出发点是为了Z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 设置,但是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拖动进度条, 并未全程看完 。专题章节测试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测验 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便反馈教师教学,起 到督学作用。但由于专题章节测试成绩会加入最终成绩占比中,因此为通过考核,部分学生会搜索题目答案 完成测验 。期末考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核即 可,学生的时间安排有极高的 自 由度,同样会出现为 通过考核去搜题的情况,这样即使设计了督查体系,但 教师仍无法得知这些学生是否全程参与课程学习,网 络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准确评估,这与慕课课程设计的 初衷相悖。

  三 、慕课视域下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 提升路径

  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 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为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 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满足课程时效性上发挥着独 特作用。

  (一)加强慕课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平台的技术革新 和应用

  优质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教学工作,需 要不断地强化 。为了使“形势与政策”慕课课程体系建设 得到高度重视,高校须*实强化教学管理,充分保证规 范开课,将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加大建设 力度,进而保证信息化建设进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以 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 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确定“形势与政策”慕课课程 目标,即要使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坚定信心,愿意投身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 业[3] 。其次,制定周详的课程教学规划 。根据“形势与政 策”慕课课程实施需求,以学生的学业阶段特点,设定学 时学分、开课时间、课程要求、考核方法等,确保“形势与 政策”慕课课程体系建设顺利落地 。同时,加强相应的教 学管理,包括教务处负责学期计划、学生评教等工作;各 院系对教案编写、教学大纲制定进行把关等 。最后,优化 课程资源。“形势与政策”慕课课程教研组应该参考省市 理论学习服务体系专家、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以满足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主,选定慕课线上内容及相应的课 程资源,并保障慕课课程内容的定期高效更新,确保慕 课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推进 3D、VR 各类先进技术与课 程平台的对接,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形势与政 策”课程教学,将 5G 网络、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充分应用, 增强在线课程场景的体验感, 并减少网络课程卡顿、延 迟,强化学生学习获得感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以师生 的需求为出发点,对于不同网络平台的技术应用的便捷 性和使用有效性进行分析、对比,选择适合的课程平台,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积极引进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相关的优质慕课资源,确保平台技术的革新速度[4] 。高校 应立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同其他学校 进行资源共享,开展教学、学术交流,尽可能共建共享资源数据库,共同汲取优质教学优秀成果及经验,同时多去 有关学校调研,学习其他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中的优秀做法,提高慕课教学水平 。此外,高校可以组建 一支专业的“慕课”队伍,在互联网知识方面对师生进行 系统化的授课,提高教师网络课程制作的水平,保证其能 熟练地掌握网络教学手段,并使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网络 教学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保障慕课教学高效运行。

  (二)革新教学理念,聚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慕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核心知识为中心, 体现简约化的教学风格 。它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 引发 了教学方法的变革[5] 。一是要想使慕课课程教学效果达 到最好, 革新教学理念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传统的以 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在“形势与政策”课 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角色,将课堂更多的时间 留给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基于 此,将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线下课堂教师解答分析及 学生讨论交流相结合,形成翻转课堂,推动教师教学理念 的更新 。二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 用网络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 教师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 使学生在愉悦 的气氛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同时 在课时内容的安排上需根据学生的认知、记忆规律去授 课,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填鸭式灌输”,而要尽可能提升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慕课教学的质量有 着重要的影响。

  慕课教学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可以缓解“形势与政策” 课程建设面临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在师资力量欠缺的 形势下,一是高校可实行特聘教授制度,坚持按照高标准 和择优遴选原则去配齐高素质专职教师;二是高校要加 强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 进行专业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 质和信息化处理能力[6],并着重提升教师课件制作水平 , 使其能设计丰富多彩又紧扣学习专题的网络教学课件, 让学生对所学方向形成清晰定位,避免因学习导向不清 而陷入困境;三是高校要建立明确的评教制度,做到管理 和激励并行,实行教师退出机制,对那些积极钻研教材 、 <力开发教学资源和积极探索网络教学规律的教师给 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教师探索热情,鼓 励其主动将信息化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推进教学信 息化进程[7];四是高校可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教师 分成不同的专题组,让教师集体备课、讨论,集思广益,博 采众长,发挥合力作用,同时开设有关研讨会,使其一同 探索提高慕课教学效果的策略,共同研究挖掘教学资源, 完善督查管理机制,发挥好网络教学作用,进而更好地满 足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悟透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 知行合一。

  (三)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 能力

  现有“形势与政策”慕课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 重不足,教师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 地位,教学实效性下降 。为此,要及时推进“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学模式更新,推行“线上授课+线下答疑实践”的 混合式教学模式 。即主讲教师根据课时要求,依据学生 的不同情况安排学习进度,让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在课前 自主完成线上内容学习[8] 。每个专题设立单独的线上问 题讨论区和问题收集区,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在线上学习 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指定专人收集线上课程学习 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 。教师应在课前对收集的问题进行 分析和选择,并在线下课程中进行解惑,同时挑选部分 典型事例让学生进行分组发言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克服传统教学中学 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 养适合现代化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

 

  “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下答疑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 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延伸时事热点材料,以 主题问题为驱动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线下 设立答疑组,鼓励学生利用可检索资料的工具查找有 关资料,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问题,还可以让学生 ~ 出校园,在广阔社会中进行实践,并与线上理论教学 相印证[9] 。1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 焰。”学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自E性密不可分,引导学 生适应慕课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 重要性的认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融 入教学过程,增强其对教学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56东同志曾多次指出,“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 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 条主义的错误”[10]。“形势与政策”慕课课程教学效果的评 价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去检验,对此,高校可设立实 践专题推动学生参与,并将实践考核成绩纳入课程学习 的最终成绩 。为激发学生学习自E性,教学实践专题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人一 组,小组成员共同按教师事先布置的内容收集相关时事 热点、典型事例和参考资料,再由师生共同评分,选出优 秀作品置于专门的板块进行展示,并给予优秀作品一定 奖励,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二是选出一些优秀 典例在线上播放,如各类优秀的实践调研、参观和考察、 校园共建活动及其他高校优秀的实践教学活动视频,强 化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三是设置专门的公众 号或链接,由专门教师负责,及时将本校或其他高校可 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通知发送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 提高慕课教学的实效性。

  将实践考核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形势与政 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实践考核成绩由线下授 课教师收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材料,并按照相关规定 进行评估 。在原有视频完成度、内嵌测试、单元测试、提 问回答等考核基础上,注重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强化对学生参与的督促,可通过直接开展的实践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实践;二是加强对考核测验成绩 真实性的督查,通过高水平技术平台尽可能减少搜题行 为;三是在提问回答区,打乱学生回答的编号并让学生了 解彼此的答案,互相交流讨论后互评成绩,并将学生提出 问题的这一学习过程加入考核评价 。为更好地推进慕课 教学的完善,可以设立网络教学反馈专栏,让学生评价课 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 并提出可改进的意见 。高校要 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渠道化,从多方面收集学生学习的进 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以评促学,建立评教结合 的动态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教师的教学情 况得出评价,最后由教师结合这些评价做好教学反思,推 进课程建设的优化。

  总之,慕课的诸多优势可以助力高校克服“形势与政 策”教学面临的困境,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但是 慕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 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 12- 18)[2022-09- 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 - 8361.html.

  [2] 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 中国大学A:办[N].光明日报,2013- 07-16(6).

  [3] 常会斌.“慕课”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 科技风,2019(9):22.

  [4] 刘晓光.慕课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以湖北 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S学 社会科学版),2018.38(6):102-105.

  [5] 张玉.大变局与慕课制: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革新[J].产业与科 技论坛,2021.20(6):99-100.

  [6] 权良柱.加强“四个统筹”w实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 作: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 (2):90-92.

  [7] 掌海啸.“互联网+”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提升路 径[J].胧东学院学报,2021.32(1):126-129.

  [8] 周鑫, 申慧 .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 践[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73-79.

  [9] 王立平.“互联网+慕课+课堂+实践”混合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 运用: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为例[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 报(上旬刊),2021(4):183-186.

  [10] 56东. 56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31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