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10:47: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案例教学法,然后分析了“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最后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包括课程目标的重塑、课程内容的整合、案例库的构建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园林设计”课程;课程目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园林已经从城市绿地建设延伸到乡村景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方面,加之当前市场需求的增加,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园林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并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以往案例教学法在园林专业中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案例讲解及小组讨论[4]、案例教学的流程[5-6]、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7]、教学演示的案例教学[8]、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与控制[9]。已有的园林专业案例教学研究注重过程和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成果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10],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如与林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区别于前人的案例教学法,笔者所在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11],1870年开始用于英美法等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后迅速被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并在1921年得以全面推行。1979年,案例教学法经我国工商行政代表团访问美国后介绍到国内[12],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即通过提供一个或多个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分析评估、问题求解、反思讨论等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和利用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践行者,需要在教师设定的案例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其次,增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要频繁交流,以解决教学案例中的一系列问题,且这种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紧密,不局限于课堂,同时借助各类社交、学习平台APP,可以保证师生互动交流随时随地进行。教师可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以便教师设计出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活动。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可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也可促进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最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建设与教学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库,而案例库中的案例大多通过文献搜集和实践案例提炼而来[13]。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源于实践,可操行较强,学生要对其进行分析,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这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运用。

\

  二、“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共有90学时,计5学分,包括园林设计(理论)54学时,园林设计实训36学时。教材选用胡长龙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篇)》(第三版),该教材涵盖知识较广、内容较丰富。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人才培养中的毕业要求达成有重要支撑作用。

  从学情分析来看,“园林设计”课程开设于大三上学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修完“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制图”“三大构成”“园林艺术”“园林史”“植物造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基础课程,并接触到了一些规划案例。同时,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也正在逐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初步的规划,且学生对园林设计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期待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较大的能力提升,从而为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论文
\

  此外,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特色不足。课程教学中对园林涉及的新农科、国家战略、行业前沿及本专业办学特色分配的学时数较少,学生对以上知识很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以致在实践中不能和行业进行有效对接。此外,教学中关于行业的规范标准、材料、技术、方法更新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二是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课堂内容较多,且知识呈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虽然也有案例讲解,但学生参与度不足,属于被动式学习,这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三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以问答形式为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占比较少且人员较为固定,导致教师对其他学生关注度不够,这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把控。此外,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对学生园林表现技法及植物造景能力要求较高,对于本专业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会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虽然采取了经常性督促和交流的方式,但收效甚微。四是理论教学和实训存在脱节的现象。“园林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服务于实践,因此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本课程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先进行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理论部分一听就会,但实训时不会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的问题,致使设计方案存在“千篇一律”(没有体现绿地独特性质)或“年代久远”(与行业前沿对接不上)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

  (一)课程目标的重塑

  “园林设计”课程要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特点出发,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层次重塑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本专业特色的课程目标,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对应。具体课程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各类绿地设计要点、行业前沿新型公园的设计要点、区域山地园林设计要点,以及喀斯特景观规划和乡村景观设计及环境治理的内容;能力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设计方案表现能力、初步设计能力,以期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素养目标侧重于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作为课程思政主线,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识,重视学生园林岗位职业道德和“三农”职业认同感的树立,使其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专业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

  “园林设计”课程要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的绿地分类及原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农科、乡村振兴及专业特色整合课程内容,形成3个大类和3个专题。其中,3个大类为附属绿地(含道路交通枢纽绿地、学校绿地、居住区绿地等)、广场绿地、公园绿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专类园)。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附属绿地中增加了城市交通枢纽综合体、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的绿地设计;公园绿地中增加了体育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的设计。3个专题为山地园林设计、喀斯特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设计,以此突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办学特色,从而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案例库的构建

  “园林设计”课程案例库的构建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教学团队要针对教学内容搜索相关案例,并将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案例加以收集和整理。根据不同的绿地设计建设案例库,共建设6个案例子库,共189个案例。案例主要有以下四种来源。一是设计公司的代表作品,共64个。在园林设计行业内,不少设计公司在公司官网上将优秀成果集中起来对外开放进行交流学习,这类案例可作为已竣工的实际案例入选案例库。二是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共37个。即行业内国内外单位举办的设计大赛评选出的获奖作品,这类案例可作为设计方案套图入选案例库。三是专业权威网站热度较高的案例,共73个。即从与园林相关的专业网站上精选的国内外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四是在本专业承担的社会服务项目、科研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案例纳入案例库,使其反哺教学,共15个。这些教学案例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进行案例分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案例库将有效促进园林设计知识和经验的传播。

  此外,筛选案例时,应注意从正、反两面来选择,反面案例会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这体现出教学的高阶性。具体使用案例时,教师可将已竣工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前分析和实训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借鉴环节,以便学生思考设计落地时要考虑的因素;可将设计方案套图用于实训课程中的方案设计环节,以便学生更有条理、更好地完成设计方案。

  (四)教学环节的落实

  “园林设计”课程要依托超星平台形成基于案例教学的AED(Analyse-Expand-Design)教学模式。A即课前案例分析环节,E即课中知识拓展环节,D即课后实训设计环节,如图1、图2所示。

  1.课前案例分析(A)。课前,教师发布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导学点、理论知识,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要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关于该知识点的共性,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完成前测,形成思维导图。教师要随时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情况,并督促进度相对较慢的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成果(思维导图)

  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按时独立完成案例分析,根据导学形成独到的见解,并总结此阶段学习遇到的问题。之后针对PBL分组任务,学生自由组队并完成组长推选、组内任务分工、前期资料收集等工作。对于此过程中的存疑之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咨询教师等方式加以解决,也可进行记录,在课前反馈给教师。

  以医用附属绿地设计的案例分析环节为例,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传按照医院、特殊专科医院、疗养院附属绿地设计的24个案例,让学生结合医用附属绿地设计理论知识和导学进行案例分析。导学点具体如下:一是“根据医院绿地设计相关理论,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案例,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二是“查阅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其他资料,探讨疗养院与养老院的附属绿地设计差异”。本知识点的PBL任务如下。问题1:“对医用附属绿地3个类型中的每个案例进行分析,选出每个类型中的最佳案例,并列出设计的优缺点。”问题2:“查阅相关案例及文献,探讨疫情常态化下,医用附属绿地3个类型绿地在绿地设计时的侧重点有无异同。”

  2.课中知识拓展(E)。课中,设计三个环节开展知识拓展教学过程。一是反馈环节,教师对课前案例分析成果进行反馈,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组织学生对存疑之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二是拓展环节,通过PBL任务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及拓展,尤其是行业内更新较快的理念、技术等拓展内容,可让学生领悟行业前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三是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梳理该知识点的逻辑,按照规范标准、行业前沿、新技术和新材料补充和完善课前的思维导图,最后形成思维导图2.0版。

  以医用附属绿地设计的知识拓展环节为例,教师可根据各小组对问题1的分析,尤其是丹麦的糖尿病医院和澳大利亚的癌症医院,引导学生思考医院绿地设计的水平对病患康复的影响,进而引出知识拓展点1“康复景观设计”,然后让学生基于《康复景观设计》《康复花园》《康复式景观:治愈系医疗花园和户外康复空间的循证设计方法》及相关文献,探讨康复景观设计的要点及其应用的绿地;根据小组对问题2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疫情常态化下,绿地设计时要考量哪些功能来助力防疫,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在实践中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课后实训设计(D)。课后,构建以实训课程为主、课后小任务为辅的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所有任务均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发布。

  实训课程的基本流程为“场地分析→案例借鉴→方案设计→交流汇报→方案优化→方案终稿”,共6个学时。实训项目场地源于贵州省内不同城市,可分层递进地提升学生的园林设计能力。第一层为“个人+小尺度场地”实训项目,可设置较少的核心任务,让学生提升设计方案主要图纸表现能力和设计理念凝练表达能力;第二层为“团队(≤3人)+中尺度场地”实训项目,可设置适量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在强化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较全面地、主动地完成初创作品;第三层为“PBL(≤6人)+大尺度场地”实训项目,可设置较多的任务,使学生组成团队,形成全套的、创新的、体现行业前沿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图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对其进行考核。

  课后小任务主要以案例借鉴分析、小论文、测验、作业的形式进行。案例借鉴分析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借鉴分析,借此可提升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如对于“多彩贵州城展示区景观”,可让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景观的结合。小论文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导引,引发学生思考绿地设计中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如极端降水频发情况下,城市道路绿地的设计。测验为阶段性测验,是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作业以拓展知识为出发点,衍生相关题目,可促使学生深化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如口袋公园的设计与城市更新、城市双修之间的关系。

  以医用附属绿地设计的实训环节为例,实训层级为“团队(≤3人)+中尺度场地”,要求学生完成对铜仁市人民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任意一场地的医院绿地设计。课后小任务为小论文,主题为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当下,探索适老化景观设计。

  (五)全过程评价的贯彻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负责、内化课程内容,“园林设计”课程教师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根据“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训部分对学生考核侧重点的不同,可分别制定评价教学全过程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态度、能力及学习效果。

  1.理论课程全过程考核。具体从课堂表现(10%)、完成作业(20%)、学习态度(20%)、综合考核(50%)四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考核。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程积分(5%)和讨论(5%)两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面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完成作业主要包括案例借鉴分析(5%)、小论文(5%)、阶段性考试(5%)、作业(5%)四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他人评价的能力。其中,案例借鉴分析、作业依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学习态度主要包含课程任务点(10%)、章节测验(5%)、章节学习次数(5%)三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持续学习的能力。综合考核即期末考试(50%),试卷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分,分别考查学生对园林设计理论熟识能力和初步园林设计能力。

  2.实训课程全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按照不同的实训任务,教师要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表,以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方案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可发现,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其理论联系实践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笔者所在学校2016级园林学生参加贵州省景观设计大赛,2组获优秀奖;2018级园林学生参加贵州省景观设计大赛,1组获三等奖、2组获优秀奖。

  案例教学课堂较传统课堂更具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促成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案例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其作为引导者设置案例及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观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反馈;对学生来说,其转变成学习主动者,只有在案例情境中主动思考、寻找、分析,才能获得知识,这是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由此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此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各个环节展示自己,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升自身的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分析及拓展会导致学生更多关注案例而忽略理论学习,这与教学改革的初衷相悖。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可让学生在线上完成理论学习,线下进行理论深化和案例拓展,能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理论教学时间。因此,下一步教学团队会完善本课程SPOC课程,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申益春.案例教学法:培养园林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15-16.

  [2]龙景超,徐华,常舒婕.科技文献研究案例在“统计天气预报”课程

  设计中的应用: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254-256.

  [3]周学荣,黄青青,郝若曦.加强案例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1(8):47-49.

  [4]张勤,张海丽,张绿水.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7):87-91.

  [5]王立科.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园林规划设计》创新教学探索[J].现代园艺,2014(9):108-109.

  [6]才燕,齐园,孙晓刚,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园林设计》理论教学探索[J].现代园艺,2017(11):160-161.

  [7]徐爱霞.项目化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1,44(8):178-179.

  [8]田雨.案例教学法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课堂教学的改革[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75-176,182.

  [9]吴晓华.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20-122.

  [10]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罗恒,曾兰,杨婷婷.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在线讨论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5):37-46,92-93.

  [1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13]赵景伟,任雪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案例式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6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