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物流类专业人才需求特征,然后说明了应用型高校国 际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实践。
关键词:物流人才,国际化,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河南省推进“空中丝绸之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 合实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类专业面临如何适应变化、培 养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严峻挑战[1] 。 自 2016 年起, 学院开始调整人才培养战略, 将国际化作为新的目标, 围绕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以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物 流人才培养为“本体”,通过与国际高校、国际化企业合 作,构建了“一体两翼三支撑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为省内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 本思路和初步实践经验,也为精准服务地方的特色物流 人才培养提供了从思路到模式的参考,对地方高校物流 专业教育转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物流类专业人才需求特征
截至 2018 年,除军事院校和成人继续教育外,全国 物流类专业(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管理和供应链 管理) 布点总数达 656 所,其中包括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布点 513 所,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布点 134 所 。河南省物 流类专业布点中,包括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布点 50 所,物 流工程本科专业布点7 所 。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类专 业普遍存在人才需求扩大化、层次化、国际化等特征。
(一)物流人才需求扩大化
根据我国公布的人才数据可知,在我国列出的十二 类紧缺人才中,物流专业人才位列其中,有超过 60 万的 人才缺口 。根据 2021 年 9 月 30 日之前的就业统计数 据,管理学类本科专业共有 46 个,其中物流管理专业的 就业率较高,排在第八,这表明物流类人才的市场需求 正在不断增加。
(二)物流人才需求层次化
当代物流职业主要有物流操作和物流管理两类岗 位,中高级管理岗位大多需要人才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初级岗位往往只需要人才做 到吃苦耐劳、身体好等 。从企业招聘数据统计来看,企业 需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如表 1 所示。从就 业行业层面来看,贸易/进出口、交通/运输/物流、新能源、 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 业岗位,其中贸易/进出口行业就业比例最大,如表 2 所 示,其要求毕业生具有外语应用与表达能力、对外交流能 力及国际视野[2]。企业对物流管理和工程类人才综合能力 及工作经验的要求, 直观体现出招聘岗位来源的企业对 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人才的市场期望, 而企业用 来衡量物流管理和工程类岗位人才是否符合预期的标准 是其是否具备国际化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物流人才需求国际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日益密*,进出口贸易也不断扩大,进而带动了国际 物流业的发展 。随着国际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 对(有国际物流水平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 紧L,由此引发我国物流国际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要想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上新高度,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国 际化人才作为支撑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a议发展不 断深入,除了国际物流人才,沿线各国对交通、资源开 发、产业合作等领域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为了 满足当前国际市场的需求, 必须加快推动高校改革,使 其向现代教育标准靠拢,转变发展方向,将培养国际化 应用型人才作为重点目标[3]。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作为当代商业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及商品和市 场高度衔接的重要保证,既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也是不同供应链主体相互连接的关键 。在当前背景 下,供应链逐渐向网络化和生态化的方向靠拢,为了适 应新型供应链的需求, 物流产业要想办法降低成本,提 高生产效益 。同时,随着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不断e现, 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推广,对物流提出了信息化和智能化 的要求 。要实现上述目标,物流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及培养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4]。
第一,知识结构方面。①智能物流技术知识。智慧物 流是随着产业升级,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演变的物流新 模式,这一模式使得物流人才需求向着创新型、技术应 用型转变,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即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物流专业知识、运作流 程的基础上,亟须掌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 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物 流运作流程中对智能物流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培养以新 技术为导向的国际化物流人才[5] 。②跨境电子商务物流 知识 。当前,传统贸易模式已逐渐转变为跨境电商模式, 而物流作为跨境电商供应链重要和必备的环节具有重 要地位 。同时,由于跨境电商业务具有运输时间长、运输 方式多样、交易环节复杂、退换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应 用型本科高校应顺应时代趋势,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 易、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知识的基础上,增加 跨境物流、海外仓、新型贸易等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不 同的运输方式、运输场景、商品种类对跨境电商企业进 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优化物流运[流程,同时引导学生 形成跨境供应链管理思维[6] 。③涉外法律法规与贸易规 则知识。随着“一带一路”a议部?和 RCEP 的签订实施, 更加协调的法律体系是国际贸易、国际物流服务的基 础 。因此,国际化物流人才除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能 在复杂的国际经[活动中熟练运用涉外法律法规,对标 最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并熟识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外国投资法等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发展与新内容,了解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法律冲突及法律 障碍[7]。
第二,能力结构方面 。①外语应用与表达能力 。在 “一带一路”a议和 RCEP 签?实施的背景下,应用型物 流人才要想在国际竞争、国际交流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具 备专业知识,还应(有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表达自我的能力,也要F具日常沟通、文件处理、商务谈 判、合同签订的能力,进而能够在国际物流业务实践中快 速把握语境,结合专业知识准确做出判断与决策 。②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 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物流时代的无人机、无人仓库、 无人驾驶等物流场景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 能力即了解并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指要能够基 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物流产业向现代化方 向靠拢 。具体而言,应用型物流人才需熟练运用信息技 术的应用原理和系统构成,为企业生产经[和管理决策 提供相应的依据。③经济现象观察与分析能力。基于当 今越发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物流产业成为中国内陆枢 纽经济“风向标”,这要求物流人才必须具备C循经济规 律、依据经济目标对物流行为进行预测、预警、优化的能 力,同时要能敏锐地观察与判断经济现象,精准识别风 y,以及灵活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8]。
第三,素质结构方面 。①具备国际眼光和全球视野。 国际化物流人才处理的是国际事务,所以应该具有国际 眼光、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从国际背景出发, 站在全球角度审时度势,做好发展规划 。②具有国际知 识和国际意识 。这要求国际化物流人才加强对跨国事务 或国际事务的认识和了解,深刻认识到整个国际大环境, 以包容审慎的思维方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9-10]。 ③(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现代国际化 人才处理的是国际事务,接触到的价值观和文化更加复 杂,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所以应该加强思想建设,树立爱 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 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积极争取 国家话语权,弘扬中国文化。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实践
学院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抢抓郑州航空港区发展机 遇,树立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 形成了“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在物流人才培 养方面立足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突出生产实践教学、提 升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了产教融合新模式,为行业发展和 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优秀人才。具体而言,学院围绕 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将“国际视野,协同融合,人才创新” 作为教育改革的新标准,吸取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培育 (有国际水准的新型人才,构建了“一体两翼三支撑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 养为“本体”,以国外高校、国际化企业为“两翼”,以语言提 升班、校企订单班、创新实验班等特色班为支撑,通过学 校、产业、政府、协会四维联动,集^内外资源、q建合作平 台,建设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高地,如图 1 所示。
(一)以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本体”构 建“师生共促”体制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立足实践,按照地区发展需 要和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将国际化理念融入人 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 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人才 。换言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要利用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优质教学资源、前沿学 术观点,结合本校特色,重点培养应用能力强、具备国际 化视野的物流人才 。基于此,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国 际化人才培养为“本体”构建了“师生共促”体制机制,通 过“资助考证、内外合作、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制度安 排,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入手,以解决学生、教师国际化 程度不高的问题,如图2 所示。
第一,学习通道国际化 。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抓 手,以中外学分互认和学位联授为补充,开创了以中韩、 中德、中澳为重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探索了双 学位、本硕连读、访问学生等齐头并举的国际化发展道 路 。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德国 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采用课程 引进、项目合作、“2+2”学分互认等多种模式,拓b了学 生国际化学习通道。
第二,师资队G国际化 。学院积极建设中外融合的 国际化师资队G,让专职教师“ ~ 出去”,将外籍教师“引 进来”,探索了一条解决师资队G国际化jk的新路径。 学院制定了教师出国培训管理办法, 选派教师c英国、 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进行培训和专业交流,使教 师了解国外航空港建设、航空物流技术发展,以及高等 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与研究过 程中形成全球思考模式 。 同时,学校引进高层次外籍教 师,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程课件、科研手段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双语课 程,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本校国际化教师队G。
第三, 学术;围国际化 。学院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学 者和知名教授在本校授课和从事学术研究,让广大师生 通过直接与其交流和对话,深*感受不同的文化理念、思 维方式和人格魅力 。 同时,学院组织召开中国国际航空 物流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航空物流发展大会等一系列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为物流类专业[造浓厚的超 越国界的学术;围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教师的国际视 野、语言能力、开放意识和国际合作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 提升,育人能力显著提高。
(二)以国外高校、国际化企业为“两翼”建立多样化 联合培养项目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应密*和 国外高校、国际化企业的联系,拓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数 量、形式,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并制定激励措施、反馈机 制,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以国外 高校、国际化企业为“两翼”建立多样化联合培养项目,以 推动教育联盟合作的发展。
第一,在国外高校合作方面,学院针对知识结构的变 化需求,建立“融合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创立本土实际经 验对接各国优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打造中外融 合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在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物流 管理专业课程开展的合作项目及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 技术大学联合开展的物流与航空运输管理硕士项目中, 学院把“强化外语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外语适应能力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中,结合南昆士兰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优势,学院遴选 了 8 门专业课,均为全英授课,以此满足国际化物流人才 培养目标的需求 。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 学院学生出国升学率"步提升。
第二,在国际化企业合作方面,为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实践机会,同时将国际化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 艺、新方法融入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与国际化企业 共同开展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 。学院与国际化公司 合作共建“郑州航院物流实验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与 菜鸟网络、顺丰速运等国际化企业共建订单班,开辟万 国优品、中外运等具有重要影响力实习基地,通过让学 生亲身感受国际化物流企业;围,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 化企业的实际发展, 将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相结合,由 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应用能力,进而拓b 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通过与国际化企业开 展联合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开阔了其 国际视野,学生到郑州航空港、中外运、顺丰、DHL 等跨 国公司、国际物流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为河南构 建开放经济体系@献了力量。
(三)以“三支撑”探索产教融合育人道路
为使物流人才适应岗位需求, 掌握相应的工作技 能, 成为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学院将“增进学生 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 综合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语言提升班、校企订 单班、创新实验班等特色班为支撑探索产教融合育人路 径,具体而言,学院以“三支撑”作为产教融合的抓手,逐 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
第一,为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开阔学生国际 视野,增进国内和国际交往,学院多方筹集资金,选拔组 建“雅思班”,助力学生d克语言关,打通学生出国no。
第二,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中科富创等 公司合作共建“郑州航院物流实验实训中心”等实践平台,与菜鸟网络、顺丰速运等企业共建“顺丰班”“菜鸟 班”“DHL 班”等订单班,打造了万国优品、中外运等具有 重要影响力的实习基地。
第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新建“智慧物流 生产实验室”“航空物流大数据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 室,并面向本科生免费开放所有实验室资源,鼓励学生0 进实验室、0进课题组,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及思考能力。
(四)通过“四维联动”搭建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平台
物流业是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行业,因此要培养以 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物流人才,需要充分整 合高校、产业、政府、行业协会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学院依托“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并与产学研协 同育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产业、政府、协会四维主 体协同育人作用,q建了“三制四维、资源共+”的协同育 人平台,如图 3 所示。首先,师资互聘机制。学院与国际化 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和行业协会导师,为师生带来行业前 沿动态及最新应用技术,同时通过全程多导师协同育人,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在U移默化中培养 学生的学习规范、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提升其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 。另外,校内教师通过挂职一线企业,收集企 业的痛点、难点、堵点等问题,并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了 理论支撑和智力赋能。其次,政产学协同机制。为充分发 挥各方优势,学院与政府、行业协会建立了联合培养模 式。具体而言,学院与中国(河南) 自由贸易实验区、郑州 航空港实验区、河南省邮政管理局联合打造人才培养基 地;与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合作共建 ICAO/FIATA 航空危y 品培训中心,开展航空物流培训,以解决学生动手能力 弱、实践教学条件差等问题。在与国际化企业和相关政府、 行业协会的协同互动中,学院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 初步将本校建设成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基地。
四、结语
物流类专业作为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经过二十余年 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物流人才培养难以匹配物流行业国 际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 国际化视野、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学院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 措施,这可为同类型高校的物流类教育体系调整提供从 思路到实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娟娟. 中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新时期铁路物流发展研究[J].理 论学习与探索,2018(3):59-62.
[2] 蒋琦玮.“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究[J].现代大学 教育,2019(4):30-37.
[3] 王成林,张旭凤,邬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模 式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11):261-262.274.
[4] 刘小强,蒋喜锋.质量战略下的课程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
国本科教育顶点课程的改革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 69-76.
[5] 方益权, 闫静.关于完善我国产教融合制度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21(5):113-120.
[6] 王利芳.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 术,2019.38(6):150-154.
[7] 刘丹,陈丽叶,梁红艳.基于需求驱动和产教融合的物流核心课程 教学创新[J].物流技术,2018.37(11):128-132.149.
[8] 王金婷.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50-51.
[9] 雷小苗,李良艳,王蓉.新时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J].管 理现代化,2020(4):36-38.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 02-23)[2022-04-05].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 367987.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