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博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17:22: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文博事业发展现状,然后从紧扣文博人才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文博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和科研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培养单位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四个方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博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方文博人才,乡村振兴,博物馆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与各项工作规划[1]。其中,传承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项充满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乡村作为地域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地方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文博事业体系中,博物馆单位大致分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三个等级,三者之中以地方性博物馆占比数量最大,但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禀赋价值发掘最为薄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繁荣地方文博事业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而文博人才是挖掘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动力支撑。因此,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理应对文博人才培养做出必要的思考与实践。

  一、地方文博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事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繁荣,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主要支撑也得到大力发展。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可知,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博物馆数量有4 692家,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博物馆5 432家,每年增加约180家博物馆,这说明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与顶层规划密不可分。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转发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可知,至2020年,我国由4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并大力发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博物馆[2]。博物馆人群覆盖率的提高与地域博物馆的迅速发展,必然使博物馆数量逐年显著增加。然而随着文博事业繁荣发展,文博人才培养也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地方文博人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
 

\
 

  (一)地方性文博人才匮乏

  博物馆是发展文博事业的支撑单位。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5 432家博物馆中,有高达61.34%。同时,市县级博物馆藏品比较单一、数量少,一万件藏品以上的地方博物馆仅占2.3%,最少者仅有567件文物。博物馆人才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仅占36.4%,高级职称人才更是仅占1.7%[3]。以上相关数据说明,虽然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地方性博物馆数量众多,但是这类博物馆不仅藏品数量较少、种类单一,未能全面体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也缺乏具有管理经验与专业化研究的文博人才。具体来看,地级市、县级等基层博物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更为匮乏,有文物学、历史学或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寥寥无几,且地方小型博物馆的环境与待遇也很难吸引文博人才前往就业[4]。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区级博物馆,甚至社区博物馆或文化馆在今后会受到更多重视,这加剧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博人才匮乏与地方文博事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结构矛盾。

  (二)文博人才培养难以兼顾多学科交叉背景与应用型导向需求

  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博人才的主要基地,但在综合性教育目标理念下,文博人才培养较难兼顾多学科交叉背景与应用型导向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博事业大有可为,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掘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禀赋价值,对此,培养地方文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当前,尽管部分高等院校设有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艺术学院等,且开设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博事业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300余所,但在具体培养环节中,仍然比较偏重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修复等的关注明显较少[5],对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学科领域也应得到更多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向社会普及历史文化,让考古学、文物学走向社会,与社会公众建立联系。

  从具体的乡村振兴背景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100家位于地级市及以下城市,而县级及以下占比能训练难以有效平衡。随着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在DOI:10.16681/j.cnki.wcqe.202221021

  乡村振兴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原真性,恰当运用好相关的博物馆学理论,以更好地向社会普及地方历史文化,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重要性在文博人才培养中或超过考古学、历史学。究其缘由,博物馆是一个承载历史文化的公共机构,其通过藏品、陈列与公众的认知建立联系,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影响公众的历史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然而当前的文博人才培养单位多数因师资、实践基地与培养体系等存在一定问题,加剧了文博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背景与应用型导向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甚至部分地方性高等院校因办学条件较差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文博人才培养目标,以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裂。

  (三)文博人才培养与地方历史文化脱节

  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整合型学科,与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将来密切联系。地方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是区域内人群历史的物化表现,对文明乡风工作建设推进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同时,乡村振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振兴,乡风文明依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而言,其蕴含着地域人文精神,是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物化载体。但是当前文博人才培养缺乏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保护与转化,课程体系较少或没有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导致文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定位不清晰、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脱节的现象。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文博人才培养的思考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保护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价值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急需加强的工作,培养一批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文博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肩负着文博人才培养的责任,即将乡村振兴融入文博人才培养正是时代之需。

  (一)紧扣文博人才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

  2010年,教育部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高级人才。至2021年,全国已有72所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获批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在2021年获批的新一轮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中,区域化明显的地方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无疑得到了更多支持,与今后重点发展地方文博事业的趋势相符合,新获批单位整理统计如下:太原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天水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

  在新一批获批单位中,除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余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影响均以所在地为主,甚至具体到市一级,如太原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在地域布局上更为全面、均衡、合理,这与培养地方文博人才的目标不无关系,是国家细化地方文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教育部门与文物主管部门应对培养者进行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培养单位专业设置的动态性、自主性与地方特色性,从顶层制度设计的角度尽快缓解文博人才培养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脱节的问题,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建立因地制宜的培养体系,逐步解决文博人才知识结构针对性不强问题,培养特色化的地方文博人才。
 

  (二)完善文博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文博事业应统筹于国家文博事业发展规划,同时从事文博事业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知识结构。从文博事业的专业属性来看,文博具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民族学、文物学等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然而在当前学科发展规划中,考古学占据优势地位,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学等与之相比却较为薄弱,无论是发展规划、招生数量,还是学科体系均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在完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时,各培养单位,尤其是地方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注意交叉学科体系的建构,整合相关专业的学科特色,既注重知识结构互补,又注重多学科方法贯彻实施。

  具体而言,培养单位可尝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博学科群,立足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的学科体系构建[6],推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学科或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出乡村振兴与地方文博事业共融发展的学科体系与培养方案。同时,各培养单位应加大培养力度、强化队伍建设,适当侧重以博物馆学、地方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等方面为主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迎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转化需求,改变文博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最终加强地方文物保护队伍建设,解决文物保护力量薄弱问题,为地方文博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性人才保障。

  另外,各培养单位在学科体系与培养方案建设中要紧扣社会需求。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指导思想[7],由此社会需求与服务能力被明确纳入高等教育改革规范中。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8]。近年来,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发展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受到大力支持,其目的就是贯彻“面向社会需求”的指导思想,故承担文博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完善学科体系和培养方案时,可因地制宜地考虑地方对文博人才的需求。

  (三)在教学和科研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征,此特征正是通过地方历史文化展现出来的,高等院校在培养文博人才时应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认为培养单位应将更多资源投向其所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遗产资源,突出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9]。从当前文博事业发展主要方向逐渐向地方转移、2021年新增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情况及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乡村振兴背景来看,此建议甚为合理。文博人才培养单位应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将教学科研与地方考古发掘、文物与文化遗产调查、传统村落保护及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相结合,规划一批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科研课题与研究领域,推动建立文博人才培养与地方历史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的机制,以此培养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革命文物与红色基因传承、地方博物馆创新发展及文博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有一定针对性的优秀人才。

  对于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原真性保存较好的地区而言,地域性与民族、民俗文化是统一的,通过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将区域内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等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与复原展示,是地方文博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对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尤为重要。“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群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不同的乡土文化造就了人类文化的多姿多彩。乡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原生文化的真性真情真意真趣。”[10]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乡土文化的物化载体,具有民族民俗与生态意蕴的文物资源是地域博物馆藏品的支撑。通过“物”的收藏、展示及较完整的陈列,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的过程是博物馆的功能[11]。在文博人才培养中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可将地方场域、物、人的记忆与历史纳入整体地域社会空间,能够更好地保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巩固或调适,以及规范人们的生活,对地方道德文化价值体系塑造与地方文化特色展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想强化地方历史文化教学科研,具体还应进一步重视文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12]等重点工作任务,紧抓当前大力发展考古文博事业的机遇,笔者所在单位在历史学本科、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中均设有相关课程,如文化遗产导论、文化产业管理、文物学理论与方法、文物保护技术、古籍修复与鉴别、考古学通论、西南民族考古、田野调查方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调研等。同时,为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笔者所在单位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将保护、挖掘贵州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入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调研整理乌江流域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并且举办“长征精神、红色文化与贵州发展”研讨会,使其参与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此外,笔者所在单位正在整合校内外资源,筹建古籍修复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校博物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研发基地等,以方便教学观摩与学生实践。笔者所在单位通过一系列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契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在地方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调研、民族地区田野考察、资料收集整理、地方文化挖掘与提炼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辅之以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四)培养单位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

  近年来,在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各省市区县均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促进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上谋篇布局[13]。地方文博事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方向,其硬件设施水平与综合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在市、县一级行政区域内,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社会共享文化服务基地基本建成,文博人才培养单位与之合作,可切实提高文博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各部门的人才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14]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基地,是在“人”与“物”之间建立特殊联系的桥梁,既要把“物”的一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发掘出来,也要将“物”的价值与“人”进行对接,更好地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实现从“物”的收藏到“人”的历史文化体验的转变[15]。因此,发展地方文博事业急需考虑培养单位与地方文博单位的协同合作,在文博人才培养环节中尝试建立“物”与“人”的关系,拉近“物”与“人”的距离,以此培养服务地方协调发展且具有地方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博人才。

  具体而言,博物馆是地方系列文博单位的主体,是高等院校文博人才培养的主要合作对象,两者可建立教学科研资源互通共享的合作机制。2015年,我国颁布《博物馆条例》,第35、36条明确提出博物馆要为学校教学、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其中,第3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第36条规定“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博物馆应当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等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16]。以上规定要求博物馆要利用相关资源与条件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发挥博物馆的固定实践实训场所、教学实习基地优势[17],尤其是为高等院校文博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提供支持和帮助。当然,高等院校可进一步与基层博物馆建立文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整合双方平台、资源优势[18],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地方文博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缓解当地文博事业人才匮乏与脱节的问题。

  此外,结合地方考古调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实际情况,高等院校可与地方考古研究所、文化和旅游厅及相关部门建立文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首先,高等院校可与地方考古研究所共同探索联合调查发掘模式,提升文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考古、区域考古需求的能力。其次,高等院校可与地方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建立文旅融合的培养方式,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原生态文化保存较好地区培养文博人才值得关注的点。最后,高等院校可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更多横向联系,通过各类项目为培养符合地方文博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契机。
 

\
 

  三、结语

  随着当前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升,急需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地方文博人才,以繁荣发展地方文博事业。文章通过对目前地方文博人才实际情况及高等院校文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进一步从紧扣制度设计、学科体系与培养方案建设、在教学与科研中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及高等院校与地方文博单位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与设想,以期培养出熟悉地方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保护的高层次复合型文博人才,使其担当起繁荣发展地方文博事业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4-0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EB/OL].(2012-02-02)[2022-04-01].http://www.cach.org.cn/tabid/76/InfoID/843/frtid/41/Default.aspx.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328.

  [4]耿超,鲁鑫,李维意.浅议当前高校文博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8(1):61-65.

  [5]张昱.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东南文化,2020(3):38-43.

  [6]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42-47.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2-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 100729_171904.html.

  [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3-29)[2022-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9]查建国,陈炼.全国政协委员安来顺:进一步推动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协力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EB/OL].(2022-03-08)[2022-04-03].http://www.cssn.cn/zx/bwyc/202203/t20220308_5397461.shtml.

  [10]李东红,杨利美,寸云激.白族民居的价值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1):60-66.

  [11]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罗斯平·佩斯.博物馆基础[M].郭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3.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2-04-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3]邹芙都.提升史学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究与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85-188.

  [14]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EB/OL].(2015-02-17)[2022-04-30].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7/c64094-26578449.html.

  [15]曹兵武.博物馆需要建立“物”与“人”之间的联系[J].中国博物馆,2018(2):48.

  [16]博物馆条例[EB/OL].(2015-03-02)[2022-05-02].http://www.gov.cn/zhengce/2015-03/02/content_2823823.htm.

  [17]赵光国.与文博单位实践合作的探索尝试:以文物与博物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124-125.

  [18]孟庆龙.基层博物馆与高校文博学科如何实现共赢[EB/OL].(2013-12-12)[2022-04-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12/c70731-23824832.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4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