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小学自然教育现状,然后论述了 中小学自然教育路径,包括汲取传统文化中自然 教育的智慧、建设标准化自然教育课程、构建区域自然教育资源、拓宽自然教育开展途径。
关键词
: 自然教育,中小学,生命共同体
自工业革命后,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天气不断 变暖、升温,极端气候频发,冰川融化现象频出,自然资 源逐渐匮乏,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 。为此,地球村的 “村民”变得更加关注全球气候问题,重新审视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合”关系 。 自然教育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创造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的“合”关系 。中小学自然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中,基于专业学科知识与认知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 “体验性、参与性的主动学习方式来开展的一种教育”[1], 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培养 学生健全的人格与优质生活、生存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 自然教育, 能够减少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自然缺失 症”[2] 的影响。中小学自然教育需“充分调动主体的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打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全部通 道,让我们的手、脚、眼睛、耳朵、鼻子,整个身体都与自 然相交融”,使学生体验自然、感悟自然 。中小学自然教育倾向于让学生感受来源于自然界“生”的力量,而非单 纯自然知识的储藏与积压。
一、中小学自然教育现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并不是培养纯粹的自然人,也不 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而是旨在使人从自然人走向 更高阶段的自然人,即“使人成为人”[3]。中小学自然教育 的开展,能够使学生走进自然、学习 自然、感悟自然,学 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进而树立正确的自然 观 。中小学自然教育着重于习惯、品格、品行的培养与形 成,提倡天性与本能的释放,强调学生真实、孝顺、感恩, 注重学生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 惯的培养 。目前,受传统教育特征影响,应试教育仍占据 教育的主流地位,自然教育的相关现状不容乐观。
(一)自然教育主体意识不强
海德格尔说过,“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4],此“贫 困”非物质上的“贫困”,而是形而上意义上的精神“贫困”。教育主体意识的“贫困”与否直接关系自然教育的未 来发展 。 自然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相对于自然教育客体而 言的教育者, 自然教育的客体主要是相对教育主体而言 的教育对象, 且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相互作用。
家庭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 家庭教育是学生 接受自然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其中父母作为家庭教育 的主体,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师者”角色 。在一系列教育 改革后,“中国式”家长仍旧未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与束缚,大多集中火力猛攻升学,兴趣特长班也在“技多 不压身”观念的催化下热度颇高 。 目前,在“双减”政策 下,中小学学生依旧是“小小肩膀,大大书包”,同时自然 教育很难占据一席之地。父母以“为你好”“学习最关键” “考大学是唯一 出路”等说辞“卷”了起来,认为孩子应将 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多参加兴趣班,多考级 , 因为这些是孩子未来的“加分项”。网上转载的一篇关于 一个小学生周末参加 23 个补习班的消息让人膛目结 舌,让人不禁思考这个孩子会不会太累了,会不会太压 抑,会不会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适当 的兴趣班、考级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但学生的健康成 长及健全人格也是非常关键的。自然教育对中小学学生 健康成长、优质生活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益处 。将自然 教育纳入家庭教育范畴,适当、适时地在家庭教育中融 入自然教育, 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 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而能提升学生未来的优质生活与生 存能力 。可见,扭转目前家庭教育中自然教育“坐冷板 凳”的现状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
学校是学生接受自然教育的“主战场”,承担着引导 和教育的主要任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的使命。 在中小学设置自然教育课程,开展学生自然教育,既能促 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学习能 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探索与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 目前,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或者无明显的自然 教育,或者与自然科普教育混淆 。即学校的课程设置仍 然以学科课程为主,对于自然教育的实施,有的学校开 展了“小小菜园”的主题活动,但是受场地限制并没有实 现全员参与;有的学校的自然教育只是停留在每学期的 主题班会中,这难免会与自然科普教育混淆;还有的学 校甚至并没有开设自然教育课程 。概括来说,中小学自 然教育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也没有形成切 实有效的实施体系 。因此,要想促进中小学自然教育的 开展,自然教育主体意识“脱贫”是关键。
(二)“生命共同体”的认知不够深入人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 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这回答了如何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问题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 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人类社会发展以来,受 生产工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 期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从“天人合 一 ”发展到“人定胜天”再到“生命共同体”。例如,“天人 合一 ”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雏形”,是人与自然辩 证关系的典范 。人与自然是共“理”、共“仁”,此处的“共” 是人与自然生命的内在联结,是人与自然在共同生活中 形成的“精神”的联结,而非人与自然强制的、简单的、机 械的组合与压迫 。人应该根据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当、合 理地对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一 ”。
“人与 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既强调了人的主体地 位,又体现人与 自然的辩证统一,充分肯定了人类社 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 。 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环境基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 。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没有人类,但是 人类离开了 自然,将无法生存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人依赖于 自然,若人过度获取 自然资源,就会受 到自然的“报复”,如洪水、沙尘暴等极端气候 。因此人 在获取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形 成的客观规律,合理合法地在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 料,同时尊重自然 、保护 自然,探求人与 自然“合一 ”。 人与 自然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 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亦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需要与满足的关系 。为应对 我国生态环境仍旧面临的诸多考验, 加强全人类对 “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 自然的关 系,尊重自然,正确且合乎规律地处理人与 自然是必 要的,为此开展中小学自然教育十分关键。
(三)自然教育条件“不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效果的呈现需要经历 一个漫长的过程,故自然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 阐述道,因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疏离而出现的,表现为 心理和生理疾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称之为“自然缺 失症”。它不是一个专业的医用词汇,但很多关于儿童健 康教育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了这一词的恰当性。“自然缺 失症”的出现,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危害极大的 。若青 少年缺乏对自然的认知,就难以形成爱护自然、尊重自 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这对国家、对社会而言都是潜在的 危机 。研究表明,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不仅对身心健康 有益,而且能够治愈多动、抑郁或是压力较大的人,疗养 身心,促使其实现健康生活、优质生活 。中小学自然教育 的开展能大大改善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即使是简单的校 园生态文化设计与教室内绿植的布置,也能够成为学生 疗养心灵的“氧吧”。
目前,人类社会出现了“自然缺失症”,中小学开设 自然教育课程并不顺利 。 中小学自然教育开展进度缓 慢,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 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学课程 安排仍以学科课程为主,对于自然教育课程安排课时较 少,甚至没有且形式单一;没有明确中小学自然教育课 程实施标准和实施指南;中小学自然教育没有形成切实 有效的实施体系;没有适合开展自然教育的社会环境和 自然环境;自然教育内容开发不足,地区和学校没有丰 富的自然教育场域供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学方 式方法不当,自然教育与科普教育混淆,对两者没有一 个清晰的认识,难以达成行之有效的结果;缺乏合理的 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自然主题教育成果检测主要以 展示手抄报等方式为主,且对学生手抄报的评价也只是 停留在画面和字体的美观上,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绘画内 容的深层含义,不能从内在激发学生接受自然教育的深 刻意识。
此外,目前中小学自然教育专业课教师不足,现已 开设自然教育课程的中小学中,自然教育课程的授课教 师多由班主任代任,或者是由科学教师负责 。 由此可见, 师资不足也是自然教育难以在中小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原因。
二、中小学自然教育路径
中小学自然教育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 自然的有效方法,是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生态伦理观的 理论基础, 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追求。 自然教育旨在让人通过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探索自然, 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认知,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 自然的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自然教育逐渐得到关注, 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自然教育主题活动,如“小小菜园”、 一次小动物的饲养过程等,可见中小学自然教育内容正 逐渐走向丰富。
(一)汲取传统文化中自然教育的智慧
我国的自然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自然教育的思想贯 穿整个传统文化,且十分“丰盛”。道家“无为”思想与自 然教育思想相契合。老子的“无为”是“有无相生”“道恒 无为”“道法自然”。“道”是虚无的、看不见的,但是只要 相信“道”的存在,“道”以人肉眼看不见的方式在运行, “道”的“无”便转为了“有”。“道法自然”强调“道”具创 生性,即让自然成为自然,让万物成为万物,自然只是自 然,万物只是万物,自 己成为 自 己,故“道恒无为”。然 “道”始终且不可能有任何的“有为”,故需要“人”作为介 子来“为”,从而守住“道”的“无为”,这便是老子的观 点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认为“无为”是得“道”后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不妄为”,而非“不作为”。 自然教育 是儿童本位的教育,也是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是“无 为”“道”的教育。
“天人合一 ”思想与自然教育精神是吻合的。钱穆先 生认为“天人合一 ”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贡献。 “天人合一 ”坚持自然中心论, 坚持人与天的整体统一 性,即“天道”与“人道”的结合。“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 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得之 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6]这句话将 “仁”延伸至天地万物,以“生”释“仁”。“生”体现了宇宙 间的必然性规律与普遍性规律,“人”不能忽视该规律, 应主动遵从“心”,以达到“天人合一 ”。基于此,中小学自然教育需遵循学生的“心”,建立其与自然的联结,使 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与生态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减少“自然缺失症” 的出现。
我国经久不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自然教育提供了 丰富的思想准备与理论基础, 为促进自然教育本土化 “生长”与推进提供了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自然 教育提供“养分”,故教师应立足传统文化中“道”“合”等 思想,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自然教育,思考并探索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下中小学自然教育的发展策略,这样不仅 能促进中小学自然教育的发展,还能弘扬与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二)建设标准化自然教育课程
教育部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思考人与 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 态文明意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自然教育 的关注和重视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关于充分发 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 通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政府机构部署全国自然教育的 文件,为我国的自然教育指明了方向 。它明确指出自然 教育是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7] 。扭转当前自然教育“冷板凳”的现状,满足中小学自然教育 的需要,制定自然教育课程标准与开设自然教育课程是 关键 。而自然教育作为一 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有其自身 的课程标准。
随着学者对自然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各式各 样的自然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生态体验教 育大课堂”、“向往的自然”主题自然教育课堂、“观看鸟 类,识别植物,大自然成教育课堂”等系列活动。当前,自 然教育课程日渐丰富,但是因自然教育课程没有统一 的 课程标准,故也没有统一系统的自然教育课程 。虽然专 家学者对自然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是一 门课程的 建立与有效实施需要教育部构建并出台完整的课程标 准与实施指南, 如此自然教育课程的实施才会行之有 效,自然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才能够“师出有门”、有 据可依[8]。
为保证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的合理开发与开设,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议教育部门要 制定健全 、统 一 的 自然教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指南,使 自然教育的开展有标可遵,让自然教育的实施有章可 循、有本可依 。同时,在政策与制度上支持鼓励各地教 育部门与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设自然教育课程 。其 次,需要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强强联合”,在政策上 给予支持 、资金上给予扶持,以此鼓励并要求全国中 小学依规开设 自然教育课程, 组织 自然教育实践活 动,构建系统的 自然教育课程体系[9] 。此外,自然教育 课程的建设并不是要求各省 自然教育课程内容做到 完全一 致,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固有 自然 环境与生态资源,依据自然教育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指 南,合理开发适合本区域的 自然教育课程,建设 自然 教育场域,构建系统的 自然教育体系,以满足区域内 中小学自然教育的需要 。
(三)构建区域自然教育资源
建设区域自然教育资源,是自然教育课程开设的保 障。区域自然教育资源的构建应反对“千篇一律”“一刀 切”的现象,即要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合理 搭建区域自然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教育部 制定的自然教育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为自然教育开展 的规范和范本,依据本地区生态环境开发区域自然教育 资源,同时开设自然教育课程,构建区域自然资源教育 场域。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教育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中小 学生自然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也能够帮助本地区中小 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场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 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10]。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自然教育课程标 准,加大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建 设适合本区域中小学校的自然教育课程,从而构建本区 域自然教育资源 。 目前,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教师或是 由班主任代理上课,或是由科学教师代理上课,抑或是 由其他课程教师兼职上课, 缺乏专业的自然教育教师, 所以在自然教育人力资源建设上,可将部分师范院校作 为试点学校设置自然教育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素养过 硬的自然教育专业人才 。 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 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自然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包 括对人才培养、环境构建、课程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以加强该区域自然教育体系的构建,确保自然教育课程 及时有效开展。
此外, 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发区域内本地 自然教育场域,能够保持稳定的教育场域,易于形成稳定 的教育习惯,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区域内中小学 生对自然教育的需求,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域内居 民新式旅游—“漫游”的需求,促进全民身心健康,还能 够有效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拓宽自然教育开展途径
为了摆脱目前中小学自然教育形式单一 的困境, 加强中小学自然教育教学,拓宽中小学自然教育的形 式与途径非常重要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为 学生开设必要的 自然教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根据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标准设置自然教育课程 时,需充分考虑 自然教育课程的特点,在本区域 自然 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 自然教育体系,拓宽 自然教育 途径,丰富 自然教育形式 。 自然教育应以实践课程为 主,辅以理论课程,且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要相辅相 成 。故学校要合理安排自然教育课程,切实落实自然 教育的开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接受自然 教育 。同时,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学校的 自然教育课程之外要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将“参 与一 次户外活动”“养一只小动物”等活动作为一项 家庭作业,让家长带领孩子走向 自然、走进自然、亲近 自然,寻找大自然带给孩子的乐趣 。这样既能够防止 孩子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又能使其找回“失去的快 乐”,从而带给孩子真正的童年快乐。
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遵循合理性和多样性的原 则 。 自然教育以客观的自然环境为基础,追求自然环境 中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要增加亲近自然的 频率及广度,如一次农耕体验、一场自然游戏、一次森林 之旅、一次饲养小动物的经历等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有 效方式与形式 。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能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走进自然的兴 趣,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自然教育。
除了拓宽学校开展自然教育的途径,将自然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也同等重要 。将自然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充 分发挥父母“言传身教”的“师者”身份的作用,带领孩子 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魅力,可在潜移默化中 使孩子接受自然教育,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并健全孩 子的人格,促进其实现更加优质的生活。
概言之,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自然教育,可培养学 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树 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 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语
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并不能独立于自 然而存在 。通过自然教育,人能够在与大自然亲密的 接触过程中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习生态知识,培养 “人类与 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自 然观 。 自然教育是新兴的交叉学科,故丰富 自然教育 理论研究,探索 自然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 自然教育 的学科标准与课程指南,用科学的理论指导 自然教育 的健康发展与实践都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惑 。 目前, 我国 自然教育实践发展迅速,但是没有相关制度法规 作为保障,相关课程标准和规范有待确立,自然教育 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为此,国家须加强自然教育 的顶层设计,有序推进自然教育课程与行业标准和规 范等制度的制定,优化 自然教育人才结构布局,构建 中国特色 自然教育体系, 形成 自然教育发展的新格 局,促进我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昆仑,雍怡. 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 2022.35(2):8- 14.
[2] 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王西敏,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3]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N].人民日报,2017- 10-28(1).
[6] 黎靖德.朱子语类 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 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EB/OL].(2019-04- 13)[2022-01- 19]. http://www.csf.org.cn/News/noticeDetail.aspx?aid=47928.
[8] 王艳芝,王广新. 中小学生态教育品质提升的观察与思考[J]. 中小 学管理,2021(5):48-50.
[9] 陈锋 . 自然教育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生根[J]. 福建教育,2020(21): 17- 18.
[10] 丁尧清, 多杰才旦. 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探 索:中国水学校项目活动综述[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9(1):100- 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