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借助问题链助力物理深度学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6 11:49: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高中物理相较于初中物理显得尤为抽象、难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课疲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将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1自主生成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开展
 
  1.1协作提出问题链,激发深度学习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是不允许学生提出任何问题的,一味被动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顿,长久下来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地位调换了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改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问题,教师再进行引导,就能够实现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形成问题链,学生这时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如在教学《互感与自感》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即便是认真听讲,理解程度也很低.为了改变这种教学不良模式,教师就采用了先让学生在课上阅读课本中内容,然后再粗略的给学生讲解了一下本节课的内容,经过两遍的“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这时教师拿出了一节干电池、电键、一个小线圈、一个小灯泡、导线若干,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电路图,接着按照图纸把干电池、电键、小灯泡和小线圈用导线接好,接着在电路图上灯泡和线圈的两边引出了两根线,并在学生的见证下在小灯泡和小线圈的两端也加上了两根导线,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一下,其中一人负责开关的开合,另一个人手拿两个引出的导线以体会当开关打开、闭合时的感受.这时教师发动学生大胆一试,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一下就放开了,纷纷搭伴来到讲台上进行操作,几乎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尝试了一遍,教师这时让学生自由提问,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随便的书写在黑板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开关闭合时、到开关打开时、再到开关打开后的顺序安排问题,学生这才发现原来教师书写的是一个完整的问题链.第一条是:当把开关闭合时,为什么小灯泡会慢慢的亮起来?第…条是:当开关断开时,为什么小灯泡是慢慢的熄灭的?第三条是:为什么电键断开时,手会感觉到麻麻的呢?第四条是:当电键断开之后,手就不再麻麻的了,为什么?由于问题是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就会进行认真、仔细的思考、分析,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提问的教学环境,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形成了完整的问题链,正是在自主提出的问题的激励下,学生会主动思考,正是协作提出的问题链,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
 
  1.2主动提出问题链,激发深度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枯燥的,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上很难做到认真听讲.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物理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教师牢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完成深度学习.
 
  2被动接纳问题链,助力深度学习实现
 
  2.1铺设阶梯问题链,培养深度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知识,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旧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铺设阶梯性的问题链,让学生在有梯度、新旧知识关联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思考、探究,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感受到新知识学习的难度降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捋顺了知识脉络.
 
  如在教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就结合实验要求、所学理论知识为学生设计了阶梯性的问题链:机械能有哪些能组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有几种表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什么?可否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呢?具体怎样操作?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测定哪些物理量?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会回顾旧知识———机械能是由动能和势能构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述及条件,自由落体运动符合守恒条件,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分析中,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就提议:机械能守恒定律也表述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那么就可以根据自由落体运动验证动能增加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是否相等,对于速度和高度变化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纸带一并解决.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最后完成了实验步骤的制定同时也获得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可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的完成了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新旧知识联系为学生铺设阶梯性的问题链,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习惯的养成.
 
  2.2布置连环问题链,激发深度学习思维
 
  在高中物理知识构成上很明显的区分为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之间有着承前继后的联系,因此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通常都会对本单元进行内容复习、习题讲解,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对本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连环的问题链,并在单元连环问题中加入课时内的问题,为学生成功开启一扇通向本单元的总体框架的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
 
  如在教学《相互作用———力》这一章节的内容后,教师采用了连环问题链的形式进行复习:力是什么?要如何来描述它?(力的三要素是什么?)本章节学了几种力?(涉及1、2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大小、方向如何?)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什么?与平衡力的区别在哪?)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怎样的规律?(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怎样?何为正交分解?一个力分解的原则是什么?力分解为唯一解的条件是什么?)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是什么?(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在分析动态平衡问题时有哪些常见的方法?)教师将连环问题链摆在学生面前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完整的章节知识网.

\
 
  教师为学生布置连环问题链,使学生能够在连环问题引导下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思考、学习的过程,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脉络图,成功地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拓展设置问题链,打造深度学习延续
 
  3.1错误引发问题链,促使深度学习延伸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高中物理本身内容就很难懂,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甄别,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链,当把错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会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反思,使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出现错误的根源,其实反思的过程就是纠错的过程,也是学生将题目纠错延展到思维纠错中,从而促使深度学习的延伸性.
 
  3.2利用衍生问题链,实现深度学习迁移
 
  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物理与生活关联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体验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更高效的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衍生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使命感,还能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大小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知识有更为全面的掌握,教师就设计了摩擦力与生活相关的衍生性问题链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的迁移,教师先设计了基础性的生活问题:我国东北的冬季经常下大雪,在路上经常会看到汽车轮胎上绑着铁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接着提出衍生性问题:增加摩擦力有哪些可行的方法?你在生活中可曾见过?有时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怎样做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由于提到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有关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动脑开始思索、分析,回顾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有学生提出了手握东西时,握力的大小和所握东西的轻重有关,重的东西就要非常用力,轻的东西只需轻轻的用力就可以了,可见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改变正压力来改变摩擦力大小;在减小摩擦力问题的回答中,有学生提到现在的高铁列车,采用的磁悬浮技术来减小与铁轨的正压力而达到减小摩擦力效果的.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衍生问题链,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了思考、分析的原动力,更好地激励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的解决,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15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