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30 11:32: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需要班主任实施有效管理。激励机制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效果比较显著的一种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提升,不断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与原则,着重就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班级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班级中各项元素进行组织协调,构建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弱,知识储备不完善,感情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相比其他阶段学生,他们更需要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遵循课内外结合、正面与负面激励结合的原则,构建目标、榜样等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达成班级管理目标。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激励机制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相应策略实施管理,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构建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直接管理者,应该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通过激励机制建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其创新力、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

  一个班级要想获得良性发展,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形成竞争合作的精神。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树叶是一样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应该采取不同策略进行培养,充分满足其心理需求,为其快乐成长奠定基础,最终达到预期的班级管理目标。

  二、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小学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情感变化比较大,抗压能力也比较弱,但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因此激励机制建设非常重要,可以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为其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需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制定,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具体操作。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将事情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心理上感觉被认可、被接受。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运用激励机制,并且将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班集体,并且激励其主动投身各项班级活动,在运用这一机制时,学生还会产生比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的原则

  (一)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遵循课内部、外部有机结合的原则。激励机制的建设可以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起到辅助性作用,同时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持续落实。课程外部激励机制的构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予其适当的奖励。

  在班级管理中将课内部、外部结合起来,在学习之前以奖励为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后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班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其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纪律,为其自主发展与进步奠定基础。

  (二)正面与负面激励结合的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会首先明确学生的喜好,以学生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制定奖励机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但是,学生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用他们喜欢的事物未必可以打动他们,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可以将正面激励、负面激励充分结合起来,负面激励是指以惩罚为主的激励方式。假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违背了相关规范,那么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惩罚,通过负面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约束自己。负面激励的应用,可以为班级纪律的延续提供有效保证,同时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激励目标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多数学生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构建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这要求教师在建设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明确激励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并且把激励机制与“素质教育观”的落实融合起来。

  具体来说,明确激励目标要有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应该依照班级内部的学生数、年龄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条件确定班级目标,二是在班级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当明确了激励目标后,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不同落实激励方式与手段,形成相对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还要利用“分类指导”的方法给予学生针对性激励,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以便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直击心灵。

\

  润物无声,班级管理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育人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耐心与信心,以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明确的激励目标,能够成为教师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思路和方向,也能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切实发挥激励作用。但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整和改进激励模式,使其具有更好的激励作用。在对激励模式进行改进前,需要对激励目标制定做出人性化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激励的有效性,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二)优化激励方式

  班级管理机制是一种通过内外在动力推动小学生形成的积极心理暗示,一般而言这种暗示都是正面的或者积极的,可以引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性、表现欲,使其不断向理想目标前进,促进其多方面发展。因此,激励机制是班主任常用的管理方式,且可以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且效果也明显强于其他方式。

  1.建设激励机制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激励机制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创新激励的方式,尤其是要注意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的不同给予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激励机制建设才会有的放矢。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榜样激励”的方法,以主题班会为依托,对班级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通过故事方式为学生灌输相应内容,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也是激励建设尤为重要的一方面。

  除了“榜样激励”外,“情感激励”的方式往往也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通过情感沟通的方式加深其对自身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认识,如班级上有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正激励”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减少批评的次数。

  对激励方式进行创新时,要注意根据班级管理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环境、评价、互动等角度探索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2.发挥班干部作用

  当一个人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后,就会不自觉地改变想法,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任命学生为班干部,在班干部的激励下,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为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奠定基础。

  在班干部实践中,学生可以真实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并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积极思考,接受班主任布置的任务后,不断督促自己将事情完成好,这一过程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其在积极的、认真的态度中提升自身素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干部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具体而言,在班干部的激励下,其他学生可以与之一同提高能力和素质,同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激励其他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给予评价激励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关注,以往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比较强硬,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严苛,多数学生对班主任没有亲切感,更多的是一种惧怕的心理,在班级管理中会不自觉地听从其管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不愿意遵守班级纪律。

  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评价激励,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让他们从内心感觉被认可,从而自觉遵守班级纪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例如:班主任可以设置不同的奖项,如“勤奋小红花奖”“进步小红花奖”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性的评价激励奖项,每星期都对学生进行表扬,并给表现好的学生颁奖,用肯定、鼓励学生的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举止。

  4.实施竞争激励

  小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的重要方式是获得表扬,因为受到表扬意味着在某方面相比其他学生做得更好。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竞争激励,选择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刺激其他学生提升自己。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承担的工作责任不同,为了获得理想的工作成果,他们会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班主任可以将竞争当作一种激励机制,在适当的时间开展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言的机会,在发言的过程中享受讨论的最终成果,发现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竞争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三)落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教育对策。落实到小学生的激励中,主要通过以下内容体现出来。班级中学生的数量比较多,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也大为不同,因此性格特征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学习方面的差异也比较大,一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好,一些学生的基础弱一些。

  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采用统一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必须做到因人而异。所谓“因材施教”,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情况下,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其基础上落实差异化的激励方式,不断指引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可以为激励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更好地把握班级管理的方向。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教育的实施比惩罚教育要更有效。激励制度的核心在于激励的方式,只有在学生中获得良好效果的激励制度,才能算是成功的激励制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不同的激励制度,明确集体融合的教育核心,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来,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谢静静,英玉杰,刘晓晨.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64.

  [2]王兵.激励机制管理模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8(09):173-174.

  [3]刘昌国.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的应用探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020:359-363.

  [4]张海艳.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212.

  [5]连士美.浅谈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C]//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2021:344-345.

  [6]刘志杰,孙静.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2):123-124.

  [7]杨署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学班级管理中“说服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11):199.

  [8]谭炬.分析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1147-1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4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