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和推行,对当前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将教育教学改革内容有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说明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占较大比例,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才能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所以,应该针对当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困境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有效的策略推动乡村教育的远期发展。
[关键词]乡村中学,生物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困境
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国家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也依然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极其突出,当前城乡均衡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什么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这主要是指教师从事的职业活动中,以专业组织、相应的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促使教师不断进行专业教育和学习,掌握专业教学的要点,最终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道德。我国当前的城乡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呈现失衡的状态,大部分的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水平非常不理想,存在较多的困境。
一、乡村中学生物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困境
(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全面
我国的中学管理模式属于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给予学校保障的同时起到监督作用,学校在建设管理体制时,每一位教师都可民主参与,只有学校拥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学校每一项工作的有序落实。但是乡村中学管理现状中,学校管理模式权责模糊、办学理念不明确等问题尤为突出。
调研数据显示,乡村中学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定位均不清晰,这也是学校没有更为完善的针对性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因。学校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持,教师及学生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无法激发教师及学生的内在动力,学校组织的本身效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当前的乡村家庭中,尤为重视升学率问题,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班级的升学率,会将时间、精力都用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让乡村中学过度追求升学名利,导致学校管理偏向于功利性。
所以,学校能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本身的教育效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学校长远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是当前各大乡村中学必须认真思量的问题。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为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落差,教师思想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偏低,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地位较低,导致教师职业认同感下降,很多教师职业心态不佳,有着较强的职业倦怠感。
一些农村教师因为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放弃了良好的专业成长,放弃了向优秀人民教师奋斗的目的,放弃了很多的精神追求。在工作中对问题不能总结、反思,缺乏研究意识,工作过于随意。因为面临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不能积极参与到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学习中,一年四季不断变化,教师却一直在执行常规的重复工作,养成懈怠的工作状态,让教育教学最终变成一种谋生的方式。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为了能够获得真实的调查数据,我们走访了附近的乡村中学,对教师进行了调研并统计了相关数据。结果显示,目前城市及乡镇均在迅速发展,但是很多乡村教师以“走教”式生活方式为主,甚至有人将这种方式比喻为“候鸟型”生活。在工作时会走入乡村教学,放假后会回归城镇生活,这种教师在城市及乡村之间穿行,这会导致乡村教师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认同感。
我们由此对某个乡镇中学的72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问卷均是720份。只有31%左右的教师想在乡村长时间工作,数据资料显示该群体教师的年龄均超过45岁;其中62%的乡村教师更愿意选择发展迅速的城镇学校,教师的年龄多数低于45岁;也有6%左右的教师没有考虑清楚是选择乡村工作,还是发展快的城镇工作更加适宜,虽然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到城镇提升自身的专业及职业能力,但对城镇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内心是彷徨的。
从家庭和环境方面来讲,家人希望自己在乡村工作的教师占比为33%左右,家人非常理解教师工作的有41%左右。这也导致大部分的乡村教师对职业身份存在认同危机,这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在发展,很多乡村家庭为了能够获得生活经济来源,家长远离乡村,走入城市奋斗事业,这也让乡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因为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工作,孩子基本由老年人照顾。另外,一些学生也被送入城镇学校学习,乡村中学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乡村教师团队中缺乏新的教师人才加入,一部分家长对乡村教师的工作也产生了疑问。
乡村教师想要在教育体制内长远发展,必须攻克各种因素,特别是升学压力是一大主要问题,这导致很多乡村教师一味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乡村生产、生活活动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教师与乡村生活存在脱节情况。长期下去会导致乡村教师在当地乡村发展过程中逐渐不具有话语权,这也是造成乡村中学教师和乡村发展存在距离感的主要因素。
因为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乡村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过于缓慢,而且这种发展属于被动状态。在国家推行城镇化建设期间,乡村中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难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城镇学校学习,导致乡村中学生源不断减少,再加上新教师资源的紧缺,都在制约乡村中学的教育发展。乡村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乡村教师是执行者、推行者,而乡村教师本身缺乏职业认同感,导致乡村中学教师质量受到极大影响,一些家长会对学校、教师产生不满情绪,无疑造成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被削弱。
(四)教师教研能力发展薄弱
大部分的乡村教师职后教育意识不足,并没有给自己规划完善的教育职业生涯计划。乡村生活环境本身相对比较闭塞,一些教师虽然取得了中级职称,对获得高级职称却非常迷茫;一些教师会对进修、培训等活动产生排斥,即使上级有安排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也只是得过且过的态度。这导致乡村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受到极大的影响,教科研能力较差,但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挂钩。
大部分的乡村中学所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对这方面缺乏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不将教学科研当回事,没有太大的兴趣参加教研活动,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教育方面,导致科研组的有关研讨活动不能全面落实。虽然上级会例行检查,学校为了应付差事参加教科研活动,但也只是表面功夫,并未将其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另外,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监督力度不足,对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学校不具备教育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乡村中学教学工作会缺乏专业指导。
(五)教师专业情感发展不足
专业情感主要指教师职业认识、热爱学生和自身发展三方面。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无法取代,教师所获得的很多赞誉是其他职业所不具有的,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活动应该有人文气息。教师对自身教学事业的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情感,在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习到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
如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举行大型晚会,学生的激情欢唱,教师的出色表演,这样的氛围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了解,这就是一种专业情感。但是对我国大部分的乡村中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教育教学工作较为忙碌。另外,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家人对工作不支持,生活环境较为闭塞等各种问题,使师生没有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无疑导致教师专业情感发展动力不足。
二、乡村中学生物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思考
(一)建立特色专业发展内容体系
应该以乡村中学教师的特殊情况为基础,对生活环境、当地资源、教学技术等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应该将当地的民族性等体系相结合,发展目标主要以服务当地为主,应与学生升学、城市就业、提升农民素质水平等需求完全一致,将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只有乡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突出当地的特性,才能推动乡村教育的专业性发展,如乡村地区本身有着较多的人文资源,无疑给地方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依据。
农村中学教师在教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及创造性特点,利用课余时间走入乡村家庭、山里、梁里,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教育资源,将其编制成当地特有的“活教材”,保证教育资源丰富化,突出乡村特色,这样才能充分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价值。
(二)构建具有灵活性的培训模式
在乡村中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过程中教师培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那么到底给教师培训什么、如何培训、培训反馈如何都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让其在参与学习活动中找到自身的缺陷,并能够学习好的经验,让自身更加完善,将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再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进行创新,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运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证乡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由于乡村的资源有限,为了保证乡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应开展多元化培训教育,如通过送教下乡提升教研活动指导,对农村学校教学目标把控设定环节,给予针对性的教研研修指导,让农村学校构建常态化的研修机制。另外,学科教学专家还能针对当前的农村学生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三)构建学校联盟,营造良好教研氛围
应该将周边的乡村中学组织在一起建立学校联盟,将各学校的优势、办学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区域内达到跨校合作、资源共享的目的,有效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让教研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可以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校之间的合作,促使联盟内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沟通及合作,提升乡村中学教学质量,如联合开展艺术活动、运动会、大型晚会等活动,除了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也让学生和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
乡村中学师资人才紧缺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联盟内走教的方式解决,保证乡村中学教学质量的同步发展。定期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联盟内的集中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将彼此的教育经验进行分享,也可以说明自己在教育工作期间所面临的困境、难题,通过共同讨论获得解决各种困惑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通过联盟教研促进校本教研。另外,可以依据办学能力将联盟学校分成优、中、弱几个等级,通过“优带中,中助弱”的方式,让乡村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帮助乡村中学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总体来讲,想要让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突破现有的发展困境,必须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有效的科学措施来解决问题,助力乡村中学、教师的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凌云志,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挣扎及其融合——对4省9位乡村教师的访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7):37-38.
[2]姚晓迅,亓昕.边缘化的打工者: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张雨,曹必文.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9):119-122.
[4]周金玉.如何在教师研究中构建和应用扎根理论——以《关键教学事件研析与经验教师成长》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0(04):68-73.
[5]苏秀玲,田秀萍,马福成,等.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再发展对策——基于康乐县的调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152.
[6]焦中明,温小勇.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与装备使用状态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3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远程教育杂志,2016(06):86-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