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是最基础的启蒙性美育载体。幼儿年龄小,对世间万物充满浓厚的兴趣,要积极引导他们在大自然、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和创作,升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保护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悟,促进他们的审美发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美育,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能引导幼儿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是幼儿美育的重要载体。大自然、社会文化生活赐予我们美好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和创作,升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这需要进行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我园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开展探索研究。
一、生动的美术教育内容
(一)现实生活中取材
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美景、环境建筑蕴含着各种美,应带领孩子领略其中的美好。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幼儿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注点,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引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优美的事物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幼儿接受美的熏陶,就会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美育打下基础。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鸟语花香,走进社会生活感受建筑美学,走进人文设施欣赏大家艺术。
例如:我园地处素有“花海果乡下”的福鼎市前岐镇,每年三四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成片的粉红色桃花,像是一片延绵不绝的花海。每年这个时候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参加家乡的桃花节,近距离感受桃花的魅力,由此生成课程“春暖花开”中的美术活动“桃花朵朵开”。幼儿可以泥工、绘画、制作等方式表现桃花的艺术美,如在干树枝上用泥捏出千姿百态的桃花,写生“桃花盛开了”,手工制作“花儿美丽送妈妈”。
又如:“丰收了”也是以幼儿在种植区种植各种植物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经验为基础,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植物:大班开展手工创意“果蔬大变身”、写生画《蔬菜长大了》,中班进行艺术插花“小小插花手”,小班开展拓印活动“蔬菜印章真有趣”……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作品展示出他们观察的细心,对植物生长的呵护和爱意。
幼儿生活的地方还有很多古老的事物,我们要引导幼儿观察,让他们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前岐老街历史悠久,有青绿色的石板路、深邃古朴的老街大院、造型别致的古街岐阳亭,还有平稳质朴的古桥,无不散发着古老建筑的美。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作为幼儿美育的优秀题材。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一步感受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二)地方文化中体味
美术教育的优秀资源还可以从地方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发现。福鼎市前岐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马灯”,具有生动直观、色彩鲜艳的马匹、马鞭、角色服饰;与我镇仅一步之遥的“畲族之乡”佳阳乡,其清新雅致的蓝印花布等,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我们将其蕴含的美术元素与幼儿园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了美术素养。
例如:根据“打马灯”这个传统的地方文化,开展了手工创意活动“马灯服饰”(在角色服饰上利用刺绣、粘贴等方法根据角色服饰特点进行装饰)、“头饰头盔”(用纸皮等剪出造型,再利用毛线、珍珠、亮片等装饰物进行有规律的装饰)、“五彩马鞭”(利用细竹棍、玻璃绳、尼龙绳等进行捆扎)、“马匹”(利用扁竹篾、编捆绳等扎成马匹的样子,再进行宣纸包裹、上色等,或用大小塑料瓶挖空、接合做出马头、马身,扎上马尾然后上色做成马匹)。在“畲族乡”的主题活动中开展印染活动“蓝印花布”“五彩扎染”,并将扎染好的布料制作成书袋、畲族服饰等,让幼儿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在美术活动的创作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然,美术教育内容的来源可以是多方位的,但它们应取之于生活、贴近生活,以便幼儿理解与感受。
二、适宜的美术教育方法
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还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教育方法,如游戏激趣法、观察引导法、小组合作法等,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取得较好的美术教育成果。
(一)游戏激趣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美术教育也可以和游戏相结合,不仅能让美术活动变得丰富有趣,也给游戏注入了新的色彩。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舞动烟花”,教师利用毛毛球富有弹性的特点,让小班幼儿在玩球中进行美术创作,毛毛球蘸上颜料后,通过移动位置进行弹点,创造出烟花的效果。大班的绘画活动“你演我画”,短暂的表演给幼儿带来乐趣,表演后的线条画更是考验幼儿的创作力、表现力,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把人的肢体表现得惟妙惟肖,不仅需要观察,更需要理解。这样的美术课堂不仅不单调,还能让幼儿学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学会合作交流。
(二)观察引导法
观察引导,能让幼儿充分认识物体的性质,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外形特征,有利于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进行有效创作,更能让作品呈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并充满情趣。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章鱼”:“章鱼有什么特点?”“它的触须有几根?是什么形态的?”……幼儿通过细致地观察,可以对章鱼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如何表现章鱼有充分的感知,并通过手撕纸张、泥塑、绘画等惟妙惟肖地表现章鱼的样子。中班的“水母娃娃的舞会”。观察水母的特征——“它的身体像什么?它的触手是什么样的?”感受水母的动态:“弯曲的、螺旋的触手会让你想到什么?”通过观察感知,幼儿探索运用不同的曲线(螺旋线、波浪线等)表现水母舞动的触手,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童趣。
(三)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是指3人及以上的合作。根据主题需要,幼儿可进行合作作画,作画中学会分工、协调、合作,在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中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例如:大班“四季的树”活动中,幼儿围绕春、夏、秋、冬4个季节,以四季树的特点为创作思路,合作完成作品。大班的“趣味皮影”活动中,皮影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幼儿通过欣赏皮影戏,感知皮影人的装饰造型、轮廓后,再小组合作创作皮影人。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根据教育内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美术教育方法,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三、多样的美术教育途径
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美术区域活动、节日活动、亲子活动等多途径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以提高他们的艺术敏感性。
(一)主题活动下的美术课程
主题教育活动是具有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易于幼儿理解。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主题活动的理解,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进一步了解其对主题活动的内化情况。
例如:我园“畲族人家”主题活动下的扎染,从幼儿对扎染手法的把握、对扎染中各个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扎染后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儿对扎染工艺的了解和对畲族特有的蓝白工艺美的体会。“打马灯”主题下的美术创作,幼儿对人物角色、马匹、各角色服饰的特点等都做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后期的美术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花海果乡”主题下,幼儿对本土的桃花、柚子等都有着美好的接触,这就是最好的美术课程。
(二)区域活动中的美术创作
根据班级主题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美术发展水平等,设置适宜的美术活动区域,选择适当、多样的材料进行主题作品创作。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小班设置涂鸦墙,幼儿可在涂鸦区自主自由作画。涂鸦区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积极回应,保护幼儿艺术创作萌芽。中大班美工区,教师应提供纸片、纸筒、毛绳、泥塑、瓶子、纸盘、绳子等让幼儿进行自主创作,不同的“画纸”如刮画纸、伞面、宫廷扇、轮胎、面具壳等同样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要想让幼儿的创作欲望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还需进行适时引导与鼓励,让幼儿的作品更具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节日活动衍生的美术载体
幼儿园还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日,开展相应的美术教育活动。我国的节日文化内涵深厚,不同的节日主题有不同的节日习俗、节日氛围,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可以让幼儿乐在其中,感知艺术、享受美好。
例如:为了让幼儿能更全面立体地了解端午的习俗,教师组织幼儿了解端午习俗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端午节美术活动如“制作粽子”“画龙舟”“端午编绳”“手工香包”“废旧物品做龙舟”等,让幼儿真切地感受端午风俗。又如:元宵节也有着我国传统节
日喜庆的氛围,幼儿通过制作花灯、剪窗花、泥工五彩元宵等,可以感受节日氛围,提高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亲子活动中的美育支持
有效的亲子活动能促进家长、幼儿双向发展,家长在美术创作上的经验、见识能给幼儿提供更直接的示范,提升幼儿技能,融洽的亲子关系可以给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氛围。活动中应提供丰富、低结构的材料,丰富的材料意味着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给幼儿和家长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例如:开展元宵亲子花灯展、“关爱地球保护环境”亲子百米长卷绘画活动、“庆中秋”月饼创意拼盘亲子活动、“变废为宝”亲子手工创意制作等。亲子美术活动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和创作思路,提高家长美术素养,促进亲子情感的发展。
(五)多元文化中的艺术融合
幼儿教育要注重五大领域的融合,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的核心都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美术教学融合音乐、文学,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艺术创作时由观看一段舞蹈作品或者是聆听一个小故事进行启发,并伴随美妙的音乐,拓宽幼儿思路,丰富幼儿对美的感知、理解。
例如:剪纸活动“舞动的小人”,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一段舞蹈,舞蹈人物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妙趣横生,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后进行剪纸创作,从每个幼儿呈现的作品都能看到其对这个舞蹈的不同理解,剪纸作品也显得生动有趣。
又如:绘画活动“花格子大象”,幼儿通过阅读绘本《花格子大象艾玛》,发现艾玛的与众不同、它的花格子颜色搭配等,再让幼儿用线条把大象的身体分成大小不同的格子,用拓印、线描、立体粘贴等方法装饰大象,在语言活动中发现事物的美,再用自身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灵活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契机,运用得当的方法,给幼儿更好的引领,从欣赏、互动、创作等多角度去引导幼儿感受、体验。
四、多角度的美术教育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创作要持欣赏、分享的态度,给予幼儿引导、鼓励。评价幼儿作品,应该抛开局限幼儿想象的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如“像不像”“好不好”,而是站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鼓励性评价。
(一)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
在孩子的美术作品中,特别是低龄的幼儿作品,经常出现的画面单一或无序、颜色的随意拼搭、造型的奇思妙想等,成人的眼光无法参透其中的意义。这时教师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幼儿创作的声音,解读幼儿内心的想法,理解幼儿的个性创作,用心体会艺术作品传达的信息,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回应,让他们收获自信,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促进同伴间的欣赏交流
美术教育评价,除了成人的有效评价外,更应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幼儿,鼓励幼儿采取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对作品进行自我欣赏和互相评价交流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并大胆用言语反馈给同伴,逐渐学会肯定自我、欣赏他人,为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经验,完善与发展自身的审美意识。
(三)创造适宜的展示平台
为幼儿作品提供展示的空间,如在显眼的大厅、常用的走廊、班级墙面等显眼位置展示幼儿美术作品。幼儿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环境,还可增强幼儿的自我认同感,因为同龄人的作品更能打动幼儿的心。当然教师艺术性的陈设能给作品更好的展示空间,作品的展示能让幼儿得到认可,更能让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一定要从幼儿现有的能力水平出发,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保护好幼儿创作热情和积极社会性的基础上,给予幼儿更多的理解、欣赏。不管是口头评价还是作品展示,都是对幼儿作品的一种肯定,幼儿在自信中得到成长,在艺术创作的路上更自信,凸显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会启发,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学会体会、学会创作,保护幼儿艺术创作萌芽,用适宜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听到幼儿内心深处的声音,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艳春.让美术教育无处不在——浅谈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5(25):205.
[2]吴丽芳.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走向体验的美术教育[J].福建教育,2014(Z6):66-68.
[3]吴丽芳.回归儿童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2017(Z3):86-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