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2 15:52: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价值观的认同现状,然后阐述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舆情;大学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1]。这是我国网民数量首次超10亿,其中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重要部分。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网络成为大学生接收传播信息、自由表达情感、消费购物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转载、评论度极高,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可以说,网络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在致信祝贺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时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2]。因此,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工作。

  一、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一)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交织并存

  所谓一元价值观,就是统一、单一、绝对的价值观,引导着人类社会发展。当今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特征就是多元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但是会导致一种无序的状态。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之间的取舍、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权衡等。为了给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价值规范和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即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核心,对上层建筑的维护及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并不是完全否认多元价值观,实质上,我们是在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的一元价值观引导下发展多元价值观。

  (二)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之间的衔接困惑

  第一,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困惑。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典型的、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建立在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每个人的身份都只是限定在父子、兄弟姐妹或夫妻的血缘关系中,只能形成以家、国为本位的群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要求个体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牺牲个人利益保全群体利益。现代价值观是建立在以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之上,是崇尚自由、民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过去的一元经济主体变为多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认识到个人存在的真实价值,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同时使一部分人完全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顾集体、社会、国家和他人利益,最终形成了崇尚个人绝对完全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第二,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之间的取舍。自古以来,义利之间的取舍就是衡量荣辱的标准,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然,重义轻利并非完全绝对的排斥利,而是强调以义为上、先义后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使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现代价值观的指导下,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取利忘义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许多人的价值取向。

  (三)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各不相同,它们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主导下制定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人们的价值观是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历史进程中积极、进步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断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实质的价值观。总的来说,资本主义价值观主张注重个人意识,主张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崇尚集体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密切联系、深度合作,这就造成了价值观的碰撞、冲突,甚至造成混乱。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持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3]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面对热点、焦点问题时,不再像之前那样默默地把看法、观点保留或隐藏,或者仅仅流传于街头巷尾,而是迅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利用转发、点赞等方式,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其价值观会直接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自下而上、缺乏监管的传播次序,扰乱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判断

  相比传统的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如传播速度极快,呈几何式增长;燃爆点高;影响力大;传播门槛极低,有网络即可传播;主观性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和看法;等等。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高、点击量大、活跃度高、评论和转发速度快的群体,在舆情形成和发展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20岁左右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灌输”和引导,但学生通过网络接收到的信息比课堂教学要多得多。目前,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国家对于网络监管还不全面,对热点社会问题缺乏引导,而且网络热点问题出现后,各种渠道自下而上的转发、点赞、评论极易引发网络舆情,扰乱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

  (二)网络舆情折射出的社会现状与价值观宣传之间的矛盾,影响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

  目前,网络俨然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任何一个网络舆情的出现,背后都是成千上万人对此事件的想法和观点,这直接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通过思政课及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已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还处于可塑阶段,大学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班级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封闭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没有机会亲身接触社会,对网络接收信息的依赖度更高。网络舆情事件折射出的社会现状与高校价值观宣传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失调,极易影响到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和形成。

\

  (三)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国家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的前提下,舆情主管部门和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及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及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网络空间,热点事件一旦发生,人们会迅速高度关注事件背后的道德、法律、公平、正义、职业操守等,特别是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人们对于教师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有更高的要求,一旦高校出现网络舆情,教育厅主管部门是否及时、透明、妥善处理,决定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是向好还是向坏,从而决定着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一)在思想引领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毛泽东同志说过:“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4]可见,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今,互联网已然成为舆论争斗的主战场。作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高校,必须在思想引领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当今处在新媒体网络时代,面对网络舆论生态新环境,错误的舆论引导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造成负面影响,再加上’00后大学生大多追求个性和张扬,因此国家、高校在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方面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首先,国家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即以弘扬网络主旋律、倡导网络新风尚、发扬网络新文化为途径,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其次,高校要主动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积极有效地应对微博、微信、论坛等各种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带来的挑战。最后,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明上网,学会鉴别不良网络信息,不盲目跟风转帖或发表不正当言论,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自我价值观进行筛选、调整,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在制度建设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特质等导致高校处于网络舆情的风口浪尖,一旦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如果没有制度保障,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校园的安全、学校的声誉及师生的权益。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处理的时效,各高校要制定网络舆情工作制度及管理办法,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成立校级网络舆情领导小组,且由学校党政领导作为组长。此外,高校要成立校、院两级的网络思政宣传小组和网络舆情监督小组。网络思政宣传小组由各学院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各班级辅导员、各师生党员为组员,负责学院所有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网络舆情监督小组由各院系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负责收集班级、学院、学校网络舆情信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生报到、期末考试、期初补考、评优评先、毕业实习、就业工作、毕业离校等,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对此,网络舆情监督小组应及时搜集网络信息,一旦发现有向坏的趋势,要第一时间上报,以便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了解和预测学生对此事件或问题的看法。高校通过加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预测,可引导大学生看到当前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多种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之间交流交锋的现实,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多样化之间的关系,进而让主流思想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起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把自己的行动落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在舆论引导上,坚持正面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舆论引导的目的不仅是处理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更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阵地。列宁曾经说过,“共产党要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6]。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会自发产生,因此在个体意识和多元价值观盛行的今天,高校更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专业课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8]。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打造一批价值导向正确、学生参与广泛、示范成效显著的高校舆论宣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9]。

  总之,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维护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弘扬积极向上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从思想引领、制度建设、舆论引导入手,在网络世界中积极宣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0]。

  参考文献:

  [1]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规模超十亿[EB/OL].(2021-08-27)[2022-04-20].https://news.gmw.cn/2021-08/28/content_35119430.htm.

  [2]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强调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EB/OL].(2021-11-19)[2022-04-20].http://www.cac.gov.cn/2021-11/19/c_1638918492766397.htm.

       [3]李兰晶,秦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73-7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5]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作为[EB/OL].(2019-01-27)[2022-04-2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127/c40606-30591756.html.

  [6]张艺兵.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20-12-07(3).

  [7]周矗,李利丽,房虹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探究[J].世纪桥,2016(12):59-60.

  [8]祁昕,周凤玲.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新课程研究,2021(36):71-72.

  [9]马希.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2.

  [10]陈灿芬.网络治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1):246-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9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