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素质教育时代,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离不开艺术教育的支撑。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切实将学生从高负担、高压力的校内外海量学业中解放出来,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更多自主探索空间,也给予了艺术教育课程拓展的机会。基于此,文章围绕“双减”政策,来探究小学美术高效率课堂构建策略,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能,助力学生获得更高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美术,“双减”政策,高效课堂,实践研究
小学美术对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体现。因此,如何围绕“双减”背景来进一步优化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正视并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高效率课堂的特征性来看,它具有主动、生动、生成三大特性。从目标来看,是要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让学生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最后抵达智慧的飞跃。然而,从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这与高效课堂的要求背道而驰,也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从现状来看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较为重视学生的主科学习成绩,而美术学科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普遍处于附属学科的地位,他们并未充分认知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导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课经常被其他主科目教师所占用。
(二)教学思维僵化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关键启蒙时期,也是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节点。而且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各方面都会涉及美术知识,这也要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样性层面出发,才能契合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但是,从目前小学美术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美术教师拥有专业美术知识,但教学思维、教学观念还是以传统“满堂灌”的形式为主,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自然从深层次上造成整体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
(三)评价模式单一
美术教育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审美,这个关键核心点的培育与教学评价息息相关。但是,从学生认知层面来看,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好与不好,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的评价引导。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自创作品进行评价时,多是简单地根据自主想法进行评分,这样的单一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评分较低学生的美术自信心与积极性。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高效率课堂的构建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围绕“双减”政策来创新科学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兴趣、思维、素养等层面入手,切实让美术教育的价值功能得以发挥;同时也要辅佐以科学的评价手段,让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审美素养等得到全面提升。
(一)遵循认知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唯有深入认识学生才能发展学生。同时,对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有好奇心和展示欲强烈这两大天性。只有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并设法满足学生的天性,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学习好奇心,从而在兴趣的引导下,让教学变得更为高效。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生活中的线条”这一内容时,这节课程的教学主旨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线条,体会直线与曲线带给人们的动与静的感觉,欣赏画家用不同形式表现的线条,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乐趣。课后拓展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可塑性材料进行立体作品的创作。从情感目标来看,本节内容是要让学生感受绘画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趣味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发现不同形式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首先,教师出示海浪、心脏搏动、不同形态的椅子等图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猜测:同一处海面也能出现不一样的线条,哪些线条代表大海生气?这样的心脏搏动,让你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的是哪张?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进入情境中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本课的关键学习点:平直的线条给人安静、稳定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着充满流动的美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纷纷激活,他们就像吸收知识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在兴趣的推动下吸收着美术知识,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变得趣味横生,也十分高效有用。
(二)强调自主探究,启发思维想象
对美术教学来说,思维想象创造力是学习美术的一个重要基础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对已存在事物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建立起新的形象。可以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了这双翅膀,学生不能在创新的国度遨游,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双减”政策的加持下,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并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主动发现问题,参与课堂,从而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
例如,教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五谷作画”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创作五谷杂粮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教学难点则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五谷作画的因形造型、因质造型、因色造型,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作品制作中。教学时,首先教师应结合电教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五谷,并通过实物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五谷,知道它们为我们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要非常珍惜它们。其次,进入探究课本中五谷画范例环节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去探究:“这些作品是运用了哪些谷物作画的?通过这几幅画,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利用谷物的自然特征的?”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作者运用了豆像瓦、玉米像石块等形态特征创作了农家小院(因形造型),运用了黑色的豆、白色的米来表现熊猫的身体特征(因色造型),运用稻谷、玉米粒大小不同来表现狮子的不同部位(因质造型)。作者正是运用这些谷物的自然形态特征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因此选取谷物时要考虑所表现事物的形、色、质的特点与谷物的自然特征相结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想象能力,思考:制作一幅精美的谷物装饰画需要哪些步骤呢?你心中最美的谷物装饰画长什么样子?很快,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都被纷纷解锁,心中有数,脑中有想法,自然画得十分顺畅,作品也各具特色,效果斐然。
(三)活化作业设计,提升素养能力
美术课堂作业的多样化设计是大力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保障,也是“双减”政策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的一种具体表现。“双减”中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就是学生的作业负担,有趣的作业学生才喜欢,学生喜欢了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把“要我写作业”变成“我要写作业”。美术课堂作业具有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作业,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把这些作业进行有效的分类,进行作业设计的优化,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好地完成,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能力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以“双减”下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究为抓手,进一步活化美术作业设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把“要我写作业”变成“我要写作业”。
例如,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春天”这一美术内容时,教师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融合,布置一份探究性自主创作的作业。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寻觅春天的踪迹,并从自己的视角发现春天的各种形态,也可以合理运用代表春天的大自然材料来进行绘画。当作业完成时,一幅幅作品是学生与大自然的“对话”,学生去倾听、去感受,不仅获得创作的灵感,也获得更高的美术素养。不难看出,通过活化美术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使他们不再感到美术作业是无味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及综合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平凡的美”这一内容时,教学侧重点是要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物品。并通过欣赏与表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教学时,首先教师要设计欣赏艺术大师作品的导入环节,以法国画家夏尔丹《铜水器》、潘天寿的《秋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对比,从而发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或者物或者景物,虽然平凡但表现出打动人心的美。其次,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自主合作观察式课堂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欣赏讨论几组生活中的物品(铅笔盒、书包、水杯等),并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它们的美,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就开动脑筋,去仔细观察这些平平淡淡的事物,感受其中的“平凡之美”。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效率的增长。
(四)科学多元评价,促进效能提升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希望得到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意味着一个良好的评价过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使他们的美术素养得到增强。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师生、生生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技能、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创作欲望,这才是美术课堂真正的减负提质。
例如,学习完“生活中的线条”这节内容,进入作品评价环节时,教师可以采取自评、师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设计一个“创意世界名画展”作品模拟选拔比赛,让学生作为选手推荐自己的作品参选画展,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优势;同时也要让学生作为评委,来谈谈自己会选哪幅作品参加画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堂学习评价变得极富生命力,学生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总之,“双减”就像是一个杠杆,它撬动了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全新道路。
因此,围绕“双减”,让学生从学习美术技能和效果的狭窄范围之中跳出来,让美术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的乐学、善学、会学的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走到更宽广的领域,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李冰.“双减”背景下探索学校美育实践新路径——以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华·美”美术课程体系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14-216.
[2]胡知凡.核心素养是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3):116-121.
[3]孙飘飘.小学美术课堂评价方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78-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