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文言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 以支架式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06 11:5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言文能够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采取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积累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文言文结构、手法等表达艺术,灵活运用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写作,提升写作能力,实现文言文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双赢,并推动学生在认知、思维层面稳固发展,提升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实践与研究层面出发,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探索,促使学生实现文言文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双赢。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支架式教学 策略

  中国历史悠久,文言文能够传承其传统历史文化,如钟鼎彝文、先秦散文、两汉论文、百家经籍、唐宋古文、明清文言文等,无一不彰显着浓厚的文化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和认可。如今高中语文课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也大比重地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数量,同写作教学一起,成为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采取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促使学生实现文言文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双赢,从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支架式教学与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托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直接理论来源。他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最近发展区”。要想越过“最近发展区”,就需要教师构筑教学支架,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已知与新知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

  2017版新课标从四方面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学生通过积累较多的语料和言语行为经验,进一步培养较好的语言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语料间有机的联系,通过自主的积累、整理和结合,边探究边理解,透彻了解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建构”。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对象,在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书面语或口头语进行得体文明的表达交流,这就是“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首先要做到“建构”,其次是“运用”,这样才能打好语言框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文化认同能力。所以学生需要自主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句篇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建构语言,进而再实现语言的灵活运用。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运用支架式教学可行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个由读到写的过程,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教师带领学生在阅读感知中领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模仿篇章结构,进一步感悟文言文的表情达意,并进行模仿创作,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支架式教学法能够为此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帮助。

  学生从小学阶段就逐步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积累。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上升到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面,并能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写作水平。运用支架式教学,正好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在学生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实现文言文教学从读到悟的过程。且通过教师搭建的教学支架,将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将文言文篇章结构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思路,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写作训练的助推器,使得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更高效,实现双赢局面。

  二、支架式教学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如今在我国教育学领域,针对支架式教学,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大多都依托何克抗教授从五个环节提出的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搭建支架出发,到效果评价后继续搭建新的支架,从而实现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素养的综合素养的再提升。

  (一)搭建手架

  教师课前做好“备师生”工作,围绕学习的主题内容,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和学情,预测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并以此搭建起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支架。
 
\

  (二)进入情境

  教学要在情境中展开,问题要在情境中提出,学生在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加深理解,唤醒旧知,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探求未知领域,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独立探索

  将学习主动性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自主权。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选择和指定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适时做出提示和启发,并在学生逐渐熟练运用支架,且积累了足够知识技能后,教师可以适时撤销支架,争取让学生做到没有教师引导,也能独立思考提升。

  (四)协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推进“最近发展区”发展的有效环节是同伴指导。教师组织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协作互助,将原本学生个体拥有的零散知识进行思维碰撞、融合,形成较全面、具体的知识体系。

  (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学生自主能力如何、是否有对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贡献、是否可以建构知识的意义等。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的高中文言文支架式教学策略探索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多的问题,如认为太晦涩难懂,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积累不足导致不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内容,不能从文言文篇章结构中得到写作启发,语言贫瘠,缺乏素材,把握不住文字背后的要义与精华,无法体会主旨等。我们教师应针对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及时必要的反思、钻研,了解学生学情,寻求教学的有效措施。基于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可以从文言、文章、文化三个面,对高中文言文读写结合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探索。

  (一)文言教学支架

  从语言上看,文言文由文言构成。文言,指丰富的词汇和极精炼的语句等组成文言文的基础语言知识,所以,文言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以重视,搭建适应学生基础的文言教学支架。

  学生只有先掌握了文言文的“言”,从而才有可能理解文言文的“文”,进而体悟文言文背后承载的深层思想境界,最后与写作相联系起来。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就学习过文言文,对文言文语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换个说法,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中,肯定有文言文语言的积累,并能够分类整理,此时,教师就需要提前摸清学生现有的文言文知识,然后预测,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可能会达到的潜在学习水平。在教学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和强化,扩充文言文语言知识库,完成从现有文言发展水平到潜在文言发展水平的跨越。

  (二)文章教学支架

  这里的文章指文言文的文体和谋篇。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结构布局,对其构思写作思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文体教学支架

  人教版教材中,选用了不同文体的文言文,如书、疏、传、记、赋、说、论等。其中,有《鸿门宴》《登泰山记》等偏向记叙性的文体,通过多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刻画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并描绘秀美宜人的风景;有《劝学》《师说》《六国论》这些议论性文体,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同。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实现文言文文体向现代文体的转变。
 
\

  以《六国论》为例,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后,第一步要从标题中的“论”出发,培养学生文体意识,使之明白这是一篇以论证为主的散文文体。第二步,划分结构层次,厘清文章的总分总结构。第三步,通过“问题支架”,带领学生寻找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然后围绕两个分论点展开,并运用比较法、喻证法、引证法、假设法等方法,借古讽今,警示当朝。

  教师可以以《六国论》为代表的议论文文体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将现有发展水平的文言文论证思路,运用到议论文写作结构。在效果评价环节,可以设置随笔评论作为练笔作业。高一学生刚接触议论文写作,还未完全从初中的记叙文思维中跳脱出来,所写的议论文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观点不明,所以文言文的文体教学支架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新课标较为重视文言文教学,将写作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相融合,能起到双赢的效果,学生也能接收到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随笔评论技能让学生模仿古人的论证思路,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也因其紧跟时事、篇幅短而引发学生写作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谋篇教学支架

  谋篇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够呈现作者对一篇文章的整体设计。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表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里的“附会”其实就是谋篇布局的意思。刘勰认为总起文章的条理,贯穿文章的开头结尾,要懂得取舍文字和素材,考虑周全后再动笔写作。古人对文章有“起、承、转、合”之说,也就是对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都做了要求。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古人拥有无数经验总结,这就应该通过文言文教学,运用到现代文的写作中来,形成良性的互动。

  以《鸿门宴》为例,从文体看,这是一篇记叙文,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起初的曹无伤告密到最后沛公成功逃脱,环环相扣,步步进逼,高潮部分的樊哙闯帐、饮酒啖肉,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局势紧张的氛围,这就是古人谋篇布局的优秀之处,也是现在学生无法达到的境界。由于缺少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学生往往将记叙文写成“流水账”,如在记叙中秋节的所见所闻时,通常都从早上起床写起,接着描绘妈妈做早餐的忙碌身影,回老家路上的风景,晚上与家人吃月饼赏月……素材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同时更没有考虑谋篇布局。

  3.文化教学支架

  博古通今明古意,承文载道达人心。文言文经历千百年璀璨生辉,承载无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断绝的文脉之根。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创作出来的,也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因此搭建文化教学支架,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创作背景,理解文言文传达的思想内涵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支架,跨过“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为写作确定立意,得到思维和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刘熙载在《艺概》中提道:“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这说明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意在笔先这是古人写作的原则,可以做到写文章从容不迫,言之有物,情意饱满。要想锻炼写作的立意,就需要教师搭建文言文文化教学支架,这个支架可以是影片、书籍、历史资料、纪录片等,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以补充文言文的背景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通过文言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情感和立意,那么就能实现潜在知识水平——提炼材料中的信息点,形成自己的写作立意。这就需要通过史料、影视等资源形成文化支架,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阿房宫赋》创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知,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安于享乐,从而引起了杜牧的深思,他通过《阿房宫赋》来批判统治者的醉生梦死,看似矛头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实际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总结六国破灭的经验教训,来讽谏唐朝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以,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体悟文言文背后的深意。并且由此运用到学生的写作训练中,教师通过搭建文化教学支架,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创作目的,进而再搭建支架,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借鉴和模仿,完成写作立意,例如,参考《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借古论今,论证观点;借鉴《项脊轩志》的睹物思人,表达深厚情感。

  语言文字无可避免地传递着作者个人的情感观点,古人对文章的立意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能够进入高中语文课堂的文言文,都是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认可。然而,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深切体会古人创作文言文的真正意图,写作立意也是落入俗套,所以要搭建文化教学支架,将这些文言文充分地运用起来,让文言文立意帮助写作立意,让学生从古人的表情达意中汲取养分,最终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四、结语

  文言文虽然语句精练,但是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写作。读懂文言文首先从文言开始,然后是文章,再是传统文化层面的感悟。不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艺术技巧上看,文言文都是进行写作教学的有利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运用语言建构语言的视角下,运用支架式教学为教学方法,依托三种教学支架,在读的基础上写,在写的基础上言,或将更好地促进提升审美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明株.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学,2002(08):58-60.

  [4]王虎.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互动关系研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5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