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面对现代中小学生孝德意识缺失的现状,钟楼实验小学秉承“高远”校训,着力培养“明礼、志学、乐群、向上”的高远少年。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多元路径,通过践行孝德成长空间的建构、开发实施孝德特色课程、架构孝德成长系列活动等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孝德、践行孝德、弘扬孝德,从自我做起。将孝德品格的实现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日常品行养成,增强每一位高远少年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孝德 高远少年 品格提升 特色课程
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钟实小”)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秉承“高远”校训,多年来以“孝德”为抓手,借助江苏省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孝德文化的小学生品行培养研究”的推进,将已有成果在探索中提炼升华,助力学生日常品行养成,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一、背景分析——“孝”之缘起生成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孝”美德的需求
“孝”是中华民族赓续传承的美德。我国的孝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孝德教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也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二) 基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
早在2010年,钟实小就成立了“宋玉芳教育助学基金”,北港人宋玉芳女士为回馈家乡,回馈学校对其子女的培养,她倾囊而出,将20万元积蓄用于资助下一代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个爱心助学故事一直激励着高远少年们志学向上,为学校的孝文化传承奠定了底蕴,为少年们的孝心传承打上了烙印。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学校更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进一步明晰高远少年特有的品格提升路径。
(三) 基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钟实小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除了北港拆迁原住民,还有很大比例的新市民,大家来自不同的城市,但都有共同的语言——孝德文化。孝德在家庭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家长却往往忽视、淡化了对孩子的孝德教育。基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孝德教育资源,通过孝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孝德,体悟孝德,践行孝德,促进学生家庭构建优良家风,为学生长远发展积淀孝德底蕴。
二、内涵解读——“孝”之羽翼丰盈
为了让“孝”成为镌刻在莘莘学子身上的深刻烙印,学校传承“孝”文化,引领高远少年们在“爱、敬、善”这三方面的特质得到培养,拥有一颗孝德之心,能体悟孝德,践行孝德。
孝德: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孝爱国、小孝爱家、“孝”字立身、恩泽校园”,学校从“爱、敬、善”三个维度对孝德进行整体架构,同时将内涵具体细化,将孝德品格的实现落到实处。
爱——爱己及人,怀孝于心。爱是孝的基础基石、生命底色。在中国古代时期,孟子表达了“守身事亲”的重要性,其“守身”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需要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爱惜自己,不伤害自己。由己及人,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家国情怀,使其成为心怀天下的人,努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敬——敬重他人,践孝于行。“孝”的内涵中最基本的便是孝敬自己的长辈。现代孝德的内涵对“孝”进行了延伸,由家庭延伸到小学生接触更广的空间层面。同时学生的主业在于学习,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因此,学生在敬业乐学、践孝于行的过程中乐学行孝,才能让父母放心。
善——诚信友善,以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培养孝德方能落实善行,品质淳厚,心怀孝义,让高远少年年在一生的为人处世中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有着合乎孝德的善的举动,真正落实以孝为先、以善为本。

三、推进实施——“孝”之落地生根
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钟实小积极建构践行孝德成长空间,不断营造孝德文化;开发孝德特色课程,架构孝德序列活动,打造多元扬孝平台,整体架构践行孝德品行的体系。为每一个孩子的“孝”美德发展赋能,为高远少年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践行孝德成长空间的建构
1.打造孝美校园,营造品格培育氛围
步移景异,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皆为孝德载体。学校土地资源丰富,为打造个性化、人文化的孝美校园提供了立体空间,营造以孝为美的氛围。依托“一园两苑三厅四廊N角”,创设孝德文化实践体验与展示分享的阵地,营造品格培育氛围。
一园——桑梓园。学校把农耕实践作为孝德教育的切入点,以劳尽孝。整合桑梓园中孝德育人资源,使桑梓园成为学生孝德实践的重要活动场域,在这里更好地让学生接触农耕文化中的“孝文化”,在情境中知行合一,真正感悟农耕劳动的艰辛,体会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两苑——裕兴墨香苑、木工科技苑。把两苑活动作为孝德教育的结合点,以艺传孝。借助施秋莹老师的书法名师工作室,开展孝德格言书法大赛、孝德文化书画展等活动,以墨香浸润童心,激发学生对孝德文化的兴趣与追求。通过木工作品的制作,给学生提供展示分享成长机会的同时,通过孝德艺术作品向他人传递孝德之心。
三厅——蚕花厅、道德讲堂、孝德宣誓厅。把三厅建设作为孝德教育的支撑点。高远少年们能在这里寻孝德文化,知孝德历史。道德讲堂是一个以德润心、以德育心的地方。我校的道德讲堂建设突出“环境结合、课程结合、成长结合”,于2016年被评为“道德讲堂优秀示范点”。学校组织学生在孝德宣誓厅进行宣誓,诵读经典孝德篇章,宣讲二十四孝故事,以此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
四廊——一楼校园文化廊、二楼三楼学生孝德课程成果展示廊、四楼“孝德风采”分享廊。连廊文化是学校孝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德文化为核心,把孝德教育作为连廊文化熏陶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已有的一楼校史长廊和新建的四楼“孝德风采”分享廊,营造浓厚的孝德文化氛围。二楼三楼学生孝德课程成果展示廊以年级为单位,结合学生年段特点,融合学生成长特色,以展现学生孝德品格提升成效为核心,以书法、绘画、手工等丰富的形式将校园连廊文化打造为看得见的“孝德理念”、学得会的“孝德经验”。
N角——班级孝德角。把班级孝德角作为孝德教育的落脚点。每一个班级在建设文化时重视注入孝德文化,在教室开辟孝德文化角,张贴“孝德文化”宣传海报、手抄报、二十四孝故事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发挥孝德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文化教育,从孝德文化中汲取营养。
2.依托孝德家庭,传承和谐家庭风尚
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十分强调“孝”德在品格培养中的根本地位。在新时代的今天,也要从最基本的家庭孝德规范抓起,设置家庭孝德岗,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风尚,可以辐射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尊老孝亲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对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时代新人、助力学生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孝德践行途径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孝德教育走向社会是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归宿,以社区为依托,学校不断挖掘周边资源,联合孝爱教育文化基地、孝养志愿服务基地、孝善品格实践基地,对接钟楼文化馆、秋白书苑、老年公寓、金玉苑社区、德安医院、中华孝道园、青枫公园、宝龙广场等开展丰富的孝德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习得并传承孝德精神,养成崇德向善的孝德风尚,蕴育孝德品行,做遵行“爱、敬、善”品行的高远少年。
(二) 开发实施孝德特色课程
为了促使高远少年们具备“孝德”品质,使“爱、敬、善”成为高远少年们最亮的精神特质,我校进一步扎根学校特色,利用晨会、班会课等时间开发并落实孝德特色课程。
1.确立高远少年“以孝为美”的课程目标
借鉴“基于孝德文化的小学生品行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内容,为孝德特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学校对高远少年们“爱、敬、善”的孝德特质分年段分类别对自己、他人、社会三方面进行了细化,要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社会,要孝敬长辈、尊师重道、敬业志学,更要友善助人、与人为善、和善团结。同时将依托此项目的推进细化“以孝为美践行孝德”行为准则。
2.开发孝德特色读本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特点,从“爱、敬、善”3个维度出发,结合各年段的九条“以孝为美践行孝德”行为准则,开发六个年级的孝德特色读本。每一课将分为“学习感悟篇”“交流分享篇”“积累实践篇”3项内容,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以真实的案例、有趣的互动、丰富的积累、多样的实践逐步树立学生孝善孝行的价值导向,教会学生用孝德品行为自身添彩、为他人服务。
3.找寻孝德特色课程实施路径
(1)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学科育人,大力营造孝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把孝德课程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把孝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利用思政课、语文课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孝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孝德观念。例如,一年级品生课“我从哪里来”、三年级“家庭树”“父母的疼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与亲情。

(2)家校社融通合力
搭建平台,家校社融通合力,推进孝德课程的开展。首先孝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家校联系,结合学校孝德课程的规划,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发挥社会孝德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钟实小的师生和家长到孝德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积极推进社区共建,有效整合社会孝德教育资源,为学校孝德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3)科研助力提升孝德体认
提升认知,孝德教育的推行离不开教师的支持。第一,组建孝德教育工作室。学校组建孝德工作室,定期开展关于孝德教育的培训,工作室成员每月进行交流和汇报,发挥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群体对孝德文化的深入理解。第二,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与完善。时代在飞速发展,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孝德教育理念和能力结构,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担任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4.创编《孝德口袋书》,优化孝德多元评价
孝德特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品格的提升,这一点从本质上就要求课程实施者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过程性,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实践。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初步确定创编六册《孝德口袋书》,将口袋书分三个部分:“知孝宣讲篇”“行孝成长篇”“扬孝高远篇”。
《孝德口袋书》的投入使用,不仅关注学生的孝德成长过程,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明礼、志学、乐群、向上”的信心,有助于“爱敬善”品行的养成。
(三) 架构孝德成长系列活动
在“高远”校训的引领下,在学校已有孝德教育基础上总结提升经验,架构以“践行孝德”为主题的成长序列活动,家校社联动,把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设计成孝德行为“月历表”,在孝德月历表中将孝德教育内化导行,引导学生感悟孝德、及时行孝。
1.节日孝心仪式活动
依托节日,创新仪式。生活中的很多节日背后都有“孝德”元素,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知孝、行孝、扬孝,让孝德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每月一主题,设计如下:1月关爱空巢老人、2月走访孝德模范、3月爱在春天活动、4月采编孝德故事、5月敬业志学成长礼、6月孝德少年评选、7月祖国在我心中、8月献爱心送温暖、9月谢师恩悟成长、10月重阳敬老孝老、11月感恩教育活动以及12月中华孝道行动。
依托每月节点活动,学习榜样人物,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孝德品质并继续发扬。
2.家庭孝德体验岗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特点,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要求每个家庭都设立一个“体验岗位”,制订体验计划,通过岗位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孝”的理解。依托“‘日行一孝’家庭孝德体验实践单”记录体验过程,分享体验收获。可以设立如下岗位:一是孝心服务岗,自己整理物品、清洁打扫、垃圾分类、餐前准备、餐后整理、节日为家人准备礼物、周末为家人准备早餐等;二是孝亲陪伴岗,陪家人谈心、散步,为家人准备早餐,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协助照顾弟弟妹妹,与家人共同装饰美化环境等;三是孝行实践岗,会简单烹饪,使用常见小家电,种植养护花草,整理清扫房间以及帮助照顾老人等。学生自主选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不同的方式记录体验经历,每周形成一张家庭体验实践单,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孝德风采分享廊”,评选“孝德之星”,推选出“孝德家庭”,用孝心、孝行凝聚力量,点亮美好生活。
3.社会孝行实践系列活动
孝德教育走向社会是学校开展孝德教育的归宿,我们依托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创建孝德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将孝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在春节前夕,走进社区,为空巢老人写春联、送祝福;节假日,走进金玉苑社区,访孝星、尽孝事;走进宝龙广场爱心义卖,奉献社会;重阳节走进老年公寓,慰问孤寡老人等。
最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以爱心唤醒爱心,换取爱心,传达爱心,使爱得到迁移与升华。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孝德实践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紧密家校联系,促进孩子和父母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品格教育结晶,看似无形,却在钟实小的智慧扬孝行动的引领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自觉,促使其真正成为一名“爱己及人、怀孝于心、敬重他人、践孝于行、诚信友善、以孝为先”的高远少年。
参考文献:
[1]孔润年.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J].道德与文明,2011(03).
[2]宋献茹.传承“孝德”文化促进德育提升[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8(04).
[3]李金刚,单丹.如何提高小学孝德教育的实效性[J].新课程(中),2017(04).
[4]陈惠华.孝德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德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