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给国际私法课程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条件,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背景,然后提出了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径,最后阐述了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实践。
关键词: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案例教学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是重要的育人途径,对于国际私法课程来说,也不例外。由于专业特点,国际私法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主权联系紧密,多涉及国家主权的范畴、国家司法管辖权与行政管辖权、审判与仲裁的准据法等内容,且还需要研究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问题。因此,在国际私法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具有天然优势。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能够为国际私法课程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一、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背景
(一)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宏观背景
强化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针,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到了为党铸人、为国育魂的高度[3]。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4]。然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特点和主要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确立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模式,是国际私法课程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当考量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国际私法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融合。
(二)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专业背景
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国际私法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主干课之一。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私法课程对于我国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只有系统分析国际私法课程的专业内容,结合该课程传递的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和专业内容,深入挖掘国际私法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国际私法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5]。
首先,国际私法课程具有宽广的专业维度。国际私法课程通常面向法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开设,如在法学本科生的第三学年开设。即学生需要先完成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等国内部门法课程的学习,在具备较为扎实的国内法基础后,再开始国际私法课程的学习。这是因为该课程专业维度宽广,会涉及不同国家民商事法律的冲突及选择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的适用、各国法院对同一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诉讼、仲裁和调解等不同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及适用等复杂问题[6]。
其次,国际私法课程实践教学的专业维度十分宽广。由于教学资源限制,国际私法课程一般采取案例分析的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该课程使用的案例多是有关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或者一国国内法院作出的涉外案件判决。与国内普通民商事案件相比,国际私法课程讨论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往往较为复杂,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7]。一般来说,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审理旷日持久,部分案件甚至在多个国家不同审级的法院及仲裁机构均进行过裁判。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纵向维度上掌握有关国际公约的内容,同时在横向维度上也能够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比较分析。
再次,国际私法课程的基本概念相当复杂。国际私法不同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及国内部门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国际私法课程的基本概念涉及的法律选择和法律适用相当复杂。国际私法课程的核心领域有三个:管辖权、法律适用及本国法院对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该课程具体涉及案件定性、受诉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的判断、法律规避、外国法的查明、反致、公共秩序保留、对当事人的公平公正、国家主权的维护、社会公共政策的贯彻等法律概念问题。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从封闭性概念的角度,掌握不同于纯粹国内民商事案件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审理规则[8];需要从开放性概念的角度,掌握一国法院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如何申请他国法院的承认和执行、各国法院之间如何合作与协调、国际民商事法律秩序应当如何维护和构建、法官如何考量案件所涉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以及判决作出后得到他国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可能性等复杂问题。
最后,国际私法课程的学习方法论要求很高。作为解决国际法律冲突的“法上之法”,国际私法强调管辖权及法律选择的重要性。国际私法课程的知识点及相关案例的学习都需要运用到国际私法特有的思维方法。在国际私法课程总论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运用法律规范调整国家间平衡关系的宏观思维方法,包括如何进行管辖权的协调和法律选择,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体现法律背后的政府政策和注重法律适用结果的公正、对当事人的公平之间达到平衡,如此方能领会该门课程的精髓[9]。在国际私法课程分论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复杂而具体的法律适用规范,比较不同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时法律规范的差异,以求准确把握各国法律适用的不同特点。
二、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径
立足学生所处位置,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需,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基础和根本。课程思政本身是手段而非目的。课程思政应当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直面困难、敢于尝试、深入社会、关注现实、具有正义感的和温情的合格法律人。在全国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热潮下,作为非思政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重要的法学基础课程之一,国际私法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承担着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教师需要从多条路径入手,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从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
国际私法课程教材中的案例,尤其是最早确立国际私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的案例,如福果案、鲍夫莱蒙案等,大多距今已100多年。加之国际私法涉及的都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案件,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国际私法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不像民法、刑法那样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其实,我国加入WTO已21年,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已审理了大量涉外民商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中,都有一部分属于涉外民商事案件。在我国多个省份高级人民法院每年发布的商标、专利、破产等领域典型案例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法院发布的各类涉外民商事指导性案例,选取最新的典型案例作为思政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10]。
从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需要教师跟进国际私法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发展,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够敏锐捕捉到案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甲国某公司诉乙国某公司某产品的反垄断纠纷案历时10年,历经甲国多级法院的审理,最终由该国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该案涉及的甲国不同法院对乙国政府部门提交的“关于涉案乙国公司存在垄断行为意见”的态度,是国际私法中“外国法查明”问题中的一个典型案例[11]。一国法院应如何对待外国当事人母国的某个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意见,是否应给与相应的法律效力,其法理依据何在?不当的处理是否会招致今后外国法院的报复?一国政府部门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出具的意见,对另一国法院而言是否具有拘束力,该国政府部门应当处于何种地位?对于上述意见,外国法院是否必须接受?如果不接受,以何种理由拒绝?对该案件中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突显本国政府对本国国家利益及公民利益的坚决维护[12]。
(二)从过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
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私法课程授课方式依然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采取“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时空有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来,超星学习通平台、雨课堂、慕课等众多智慧教学平台和新型教学手段的涌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国际私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教学手段,结合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混合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就预习的案例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并就相关主题开展课堂辩论;在课下,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设计合适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和辩论。
例如,针对部分国家近年来频频对我国企业和个人行使“长臂管辖权”实施制裁的无理行为,我国政府和司法机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反制。任课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让学生围绕“管辖权适用范围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主题展开辩论。这样就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润物细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预习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这样其资料检索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辩论中,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13]。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国际私法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可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不同国家采取的基本社会制度对其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充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从学业考核中挖掘思政元素
对于国际私法课程的学业考核,教师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翻转课堂中设置思政元素学业考核,是保证国际私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在每次上课前发布相关的预习任务,课后发布作业、测试题、思考题等,并在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发布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如此,学生在平台上的每一次学习、视频浏览、完成作业的情况都会被数据化。此时,利用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定期督促怠于互动的学生。概言之,翻转课堂教学平台的特色功能,为深入开展国际私法课程思政的学业考核提供了技术条件。
在具体的学业考核操作中,教师在开学初就应当设定好思政讨论内容、思政知识在线测试等考核方式所占的权重,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考核标准了然于心。对于想取得更高平时成绩的学生来说,明确的思政学业考核标准可以督促他们在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努力。教师采用在线测试、讨论发帖、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在翻转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思政考核,改变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结果性考核方式。翻转课堂思政考核方式的应用,使教师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而且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思想认识的转变和提升,进而及时调整思政授课的方式和内容。从注重结果性考核向注重过程性考核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思政内容时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国际私法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思政学业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转变,都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思政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平台讨论话题的发布者、小组讨论的指导者、课堂辩论的点评者、主观题作业的批改者。国际私法课程思政教学中,“身兼数职”的实际情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勇气,熟练掌握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还需要投入海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有“以学生为本”的奉献精神,及时更新教学平台的讨论话题、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及时批改作业,以维护课程平台的日常运行;教师应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教导的兼容并蓄。在课堂上,随着授课内容的不断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逐步加强。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认真、努力、勇于尝试的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用心”“用情”“用力”的高贵品格。教师应当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国际私法课程的引路人。
三、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实践
基于上文所述的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笔者接下来将具体说明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实践。
(一)思政元素之一:构建国际民商新秩序,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国际私法为国际民商新秩序的建构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随着向统一化和趋同化发展,国际私法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全球统一的国际民商新秩序,维护国际民商关系的平等、稳定与和谐。对此,国际私法课程教师通过对各国法院在涉外民商案件中的管辖权、法律适用、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国际合作、国际条约优先适用、外国当事人法律地位等国际私法问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对构建国际民商新秩序、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元素的挖掘,可以使学生具有宽广的比较法视野、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大局观念和全球治理的改革创新思路,进而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等。
(二)思政元素之二: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祖国利益
维护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各国进行国际合作、处理国际民商事纠纷的重要准则。在国际民商事纠纷诉讼中,各国法院对案件进行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维护国家主权。法院判断是否行使管辖权、是否提供司法协助、是否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以及外国的仲裁裁决、国有化、物权的法律适用及对外国人遗留在本国境内的无人继承财产收归国有等问题,均以不违反国家主权、不侵害祖国利益为基础。通过国际私法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法院及法官均是代表祖国利益的司法者。概言之,不论从何种视角出发,一个法学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祖国利益为基点。教师如此实施国际私法课程思政教学,就能有效培养学生国家主权至上、祖国利益优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思政元素之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区际私法”可解决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适用问题,是国际私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涉香港、澳门等的民商事诉讼也存在区际私法问题。港澳回归后,最高人民法院和港澳律政司签订了一系列有关内地与港澳之间有关民商事判决、仲裁裁决执行等领域的区际私法协助安排,建立了我国区际司法协助的框架体系。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区际司法协助工作的开展依然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内地进一步加强了对港澳的区际司法协助,如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律政司于2019年签订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2020年签订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补充安排》等,并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的会谈纪要》。上述区际司法协助协议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同内地民商事关系的发展。教师对于“区际私法”内容的讲解,以及对港澳与内地之间司法协助的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一个中国”的认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思政元素之四:保护弱者合法权益,追求个案正义公平
国际私法具有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强调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国际私法发展到当代,已经从追求冲突法上的形式正义发展到追求实体法上的实质正义。国际私法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适用原则是适用有利于弱者一方的法律,这一原则在不同领域的法律适用均有所体现,在婚姻家庭纠纷、消费合同纠纷、劳动雇佣合同纠纷等领域尤为突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际民商事纠纷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现象逐渐增多。加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抚养人、被监护人、消费者、雇员一方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私法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相关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国际私法在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涉外劳动用工关系、涉外合同关系等诸多领域强调保护弱势一方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教师积极通过案例向学生传递这一保护弱者合法利益、追求个案正义公平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关爱弱者、维护社会正义的高尚品格。
四、结语
作为国际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私法课程在我国法治建设和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私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基于课程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路径,以促进课程教学成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2022-03-21].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9/content_2798452.htm.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3-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8)[2022-04-21].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2022-04-21].http:/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5]杨玉浩.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型初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15-119.
[6]李洪修,陈栎旭.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28-34.
[7]李建敏,彭爱辉.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SWOT分析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4):93-100.
[8]刘晓玲,邵景玲,崔金磊,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1,42(6):135-140.
[9]刘嘉洋,张海航.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1(24):99-102.
[10]尹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22,39(1):102-105.
[11]姚彦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9(6):136-140.
[12]王伯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进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12):65-67.
[13]丁彦,胡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1(12):9-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