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从师生要求、问题设计、具体流程、深度反思四个方面对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PBL教学模式;问题设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下简称“生化”)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基石。而实验课是生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1],且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理论课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生化实验课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因此,生化实验课在教给学生实验原理和方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综合素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效率,将基础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因此很多医学院校已将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应用于生化实验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2]。
一、相关背景
传统生化实验课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3],缺少自主学习与思考。而且由于条件制约,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可能有十几个学生同时观摩,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观察到操作细节,影响了其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及自主操作。另外,在一些医学院校的调查中发现,由于课程设计和时间限制,教师的讲授有时不够细致全面,可能造成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讲授之间的脱节[4]。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将PBL教学模式引入生化实验课教学。
PBL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5]。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解决问题为驱动,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学习[6]。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主体一般是1位教师和10名学生,以一个案例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搜集资料等方式解决案例引发的问题。教师的任务不是公布答案,而是适时提供指引、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7],并客观正确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概言之,PBL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二、PBL教学模式在生化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师生要求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起着引导讨论方向与内容、控制讨论时长与范围、评价反馈课堂表现的作用。鉴于PBL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特点,进行PBL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教学经验,了解教学大纲的重点,还要有临床、科研背景,从而有能力结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带给学生更有现实意义的引导。PBL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且这种交流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沟通,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并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讨论,而非单纯传授知识,以便营造一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如在研究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这一实验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动手能力不强而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对家兔进行心脏取血,或者在操作中畏畏缩缩,反而造成实验失败,甚至导致家兔死亡。此时,教师要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恢复自信,从而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完成实验[8]。在课后评价反馈时,教师也应做到公正客观,力求对学生做出真实的评价。另外,PBL教学还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问题设计
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因此问题的设计策略是教师教学时应当考虑的重点。考虑到生化实验课面对的是仍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本科学生,故问题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应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以推动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9]。第一个问题不应太过深入,要能自然切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并以答案引出课程重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接下来问题应当聚焦于课程主要内容,与课程安排的实验密切相关;最后要以问题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学生了解、思考或自主设计其他实验方案,也可以加入人文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例如,以三聚氧胺奶粉事件为情境设计案例,问题首先应从案例本身切入,如“添加了三聚氧胺的奶粉,其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但是为什么可以通过检测”。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可以得出“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法‘凯氏定氮法’通过测定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氧胺可以提高奶粉的含氮量,从而使奶粉满足检测标准”的答案,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课程的重点“凯氏定氮法”。接下来的问题则应针对“凯氏定氮法”本身进行设计,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最后还应回归案例创设的情境,提出案例引申的问题:“如何避免三聚氧胺奶粉事件的再次发生?”引导学生查找和思考能准确、严格反映样本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并对其他检测方法进一步学习,这样能促使学生对此事件进行反思,增强科学责任感。
(三)具体流程
PBL教学模式一般是10名学生配备1位教师,但是考虑到实验教室和学生总人数等客观因素,可以每个实验教室安排4~5组学生,每组4~5人[10],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2~3名研究生辅助教学[11]。下面将以生化实验课中凝胶柱层析法分离血红蛋白与DNP-胰糜蛋白酶实验为例,具体讲解PBL教学模式在生化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授课前一周,教师将具体案例和思考题发布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并通过自主思考和查阅资料初步完成思考题。案例的发布旨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如“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人体中蛋白质的种类很多,它们性质各异,在生命活动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研究生小王拿到了一份血样,需要将血红蛋白和DNP-胰糜蛋白酶分离。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他选择了凝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思考题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误差及其解决方式,如“首先流出层析柱的是血红蛋白还是DNP-胰糜蛋白酶?”“实验过程中为何要保持胶床面不露出水面?”“为什么样品分离时要控制滴速?”等,也可以添加一些拓展问题,如“你还知道哪些分离蛋白质的方法”,使学生不局限于案例提出的实验方案,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环节可分为四个部分: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课前思考题进行20~30分钟的汇报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应首先进行思考,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可进行总结与记录,且教师要对教室内所有小组提出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整理;②教师讲解实验方法,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对思考题进行深入提问,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如“首先流出层析柱的是血红蛋白,为什么?”;③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适时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12],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当的帮助,即注重引导而非直接教授,如有些学生设置的滴速过快,教师不应一味地在实验时提醒其注意,甚至手把手地予以调节,而应在实验后出现分离效果不佳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控制滴速与分离效果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失败的具体原因;④各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本实验为例,学生可以将本组的分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结果的成功与否,再结合本组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细节的把握程度,就能对自己的疏漏之处有更深刻的反思。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及时对自己及其他组员进行客观且真实的评价,具体可从课堂活跃度、实验参与度、细节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是打分,而且要给予相应的理由,指出自己及其他组员的长处和不足,并从中取长补短,以促使自身不断进步。另外,对于各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统一讲解,但仍要以启发和引导为主;如果遇到一些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则可以作为课后思考题发布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让学生进行讨论。

此外,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有些实验的课前思考题涉及实验方案,组员应当在课前交流各自的方案,每组总结出一种方案,并选取代表在课堂上向其他组汇报,之后组内讨论比较各组方案的优缺点,并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应用PBL教学模式后,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式也要做出相应改进。针对PBL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应当更注重过程性评价。除了传统的考勤分数和期末成绩,平时实验成绩的分数应占实验课总成绩的50%以上。平时实验成绩主要包括课前预习情况(主要参考学生对课前发布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表现(主要参考每次课程结束之前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果)、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五个部分的评价。概言之,注重平时实验的成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动手参与实验,并且对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深度反思
虽然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PBL教学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才能足够全面且透彻[13]。有研究发现,若每次实验课为4学时可采用PBL进行教学,而2学时的实验课则由于时间受限,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14]。例如,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血清蛋白实验中,其中的电泳步骤在正常情况下需要0.5~1小时,染色步骤需要2~4小时,若要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加之课前课后的讨论、反思和互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见学生要想在学时受限的条件下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难上加难。这就需要学生做足课前准备,适当缩短讨论补充环节的时间,且在实验时思路清晰、少犯错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时间把控能力;在课余时间可开放有条件的实验室,供有较强科研探索欲且通过实验室安全知识考核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同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予以指导。其次,受到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应用PBL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理论上解决问题之后,具体的实验操作还是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15],如对家兔进行心脏内取血时,由于家兔数量有限且出于安全考虑,教师仍需演示操作流程并强调注意事项,不能让学生完全独立自主进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彻底。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应用线上虚拟实验平台,这能在节约成本、保证安全的同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验机会。再次,一些学生可能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进行PBL教学时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主要依赖其他组员提出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验操作,“搭便车”得到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如此便觉得大功告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如根据实验参与度进行打分),即教师需要予以鼓励,使学生获得集体归属感和成就感,还要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怠工的想法。最后,师资水平也是决定PBL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部分教师虽然有多年理论课教学或传统生化实验课教学的经验,但PBL教学经验不足,这时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且在教学过程和期末增加师生互评的环节,激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和各项素质。
三、结语
目前,PBL教学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中,如有学者提出了将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结合的“双PBL”教学模式,即对于理论课采用问题导向PBL教学模式,对于实验课采用项目导向PBL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16]。另外,将PBL教学模式与其他创新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综合应用,并以线上教学平台为辅助,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进行混合式教学[17],也将成为未来生化实验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倩,陈园园,尹业,等.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0):742-744.
[2]王欣媛,隋洪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广东化工,2021,48(6):176,185.
[3]薛金艳,朱丽.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2):116-118,122.
[4]余文静,肖斌,部军,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南军医,2014,16(3):358-359.
[5]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36-38.
[6]张运生.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轻工科技,2020,36(10):211-212.
[7]周娜.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2):39-41.
[8]陈芳,范丽娟,张一鸣,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152-154.
[9]林海燕,孙鹏,袁栎,等.在生物化学PBL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J].药学教育,2020,36(5):54-56,67.
[10]文红波,曹运长.PBL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81-382.
[11]吕俊,吴明彩,孟宇,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2):48-50.[12]谭德新,梁家仪,宁明月,等.“PBL”模式下有机化学实验的教与学[J].大学化学,2021,36(7):63-69.
[13]何春燕,陈云,余峰,等.有效案例教学与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3):167-169.
[14]雷霆要,李红梅,王筑婷.PBL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6):688-689.
[15]阎敬,于爱鸣,王华芹.PBL结合多媒体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点尝试[J].解剖科学进展,2016,22(2):226-227.
[16]洪晓斌,谢凯,白书欣,等.以双PBL模式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1):114-116.
[17]李红梅,姜成哲,崔明勋.混合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化工管理,2021(4):19-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