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14 14:1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诚于医德,精于医术”的医务工作者,文章首先阐述了“青马工程”培养原则,然后分析了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了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青马工程”;医学院校;大学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使青年大学生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关重要[1]。2007年,共青团中央下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实施‘青马工程’既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来武装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手段增强对青年的武装,进而不断提升青年的政治理论、思想政治素质、实践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我,紧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实施‘青马工程’事关国家兴旺发达,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2]“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丰富[3],包含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等。

  右江民族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我国西南边睡之地,隶属红城百色,成立于1958年。2013年,我校启动校级“青马工程”,培养时间定为每学期一期、每年两期,开展至今已有19期。在此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数量逐渐增加,受益群体增加;全校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联动;培养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内涵。但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一,(学生层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薄弱,表现为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不够;其二,(教师层面)师资力量弱、教学模式简单化,采用强制性的培养方法,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其三,(学校层面)学校对“青马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反馈和保障体系,缺乏系统性、长期有效性。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理念下医学院校‘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的探究与教学深化改革,下面将以我校为例,针对以往和课改后第18和19期“青马工程”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不足,进而提出优化措施。

\
 

  一、“青马工程”培养原则

  “青马工程”培养原则具体如下[4]。一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体现在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的进度方面,其一,高校“青马工程”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需稳步推进,勿急于求成;其二,要秉持阶段性原则,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前期、中期、后期各个实施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有机融合。二是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在高校“青马工程”实施中,即要始终坚持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其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并据此制定实施策略,确保每位青年学生都能走进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中且了解和掌握它;其二,秉持个性化培养原则,根据综合性和医学类院校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高校方案,特别是医学院校。三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效果层面来看,为确保“青马工程”长效实施,需有机融合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一,加强自动教育,利用高校课堂教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通过发挥各级培养组织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方面的合作作用,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长效机制;其二,要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指导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和充实自我。四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即从“深度”上把握,这是确保“青马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在于切实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学生的头脑,使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道德品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特别是医学院校大学生这一特殊性的群体。故而“青马工程”在医学院校的实施尤为重要[5]:第一,对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对医学生“青马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对医学生人文、专业、身心素养具有深远影响。其突出点在于做好青年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政治使命;实施好“青马工程”是共青团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青马工程”的培养途径[6]多样,其中加强青年的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尤为重要,且以采用“线上+线下”、系统规划、实践式教育模式等培养途径最为常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实施现状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明确了“青马工程”培养青年政治人才的重要作用。2020年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不难看出,随着时代发展,医学院校面临中国医疗环境对于医学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的挑战,同时培育医学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加不易,故而“青马工程”的高质量实施是关键。要想打破传统培训的壁垒,就要先明确阻碍医学院校开展“青马工程”的主要因素,结合现状,现具体阐明如下。

  (一)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薄弱

  受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薄弱。其一,相较于综合院校,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更强,课程类别多、课业负担重,家长和学生往往更注重考试成绩、考取职业证书、就业方向等,这导致部分医学生拒绝一切他们自我认知里与考取医学证书和成绩无关的事情,政治敏锐度和参与率不高,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些现象在医学院校学生中尤为突出。其二,存在部分医学院校教师本身过于看重第一课堂的医学专业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存在于教案中那短短几行字的“描述”的情况。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时,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师团队,因此在团干部、辅导员队伍中四处寻找教师,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双向疲于应对,未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以我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医学生思想认知的缺乏表现为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相关概念的认知模糊不清,且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极易受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目光短浅、受挫能力差,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意识中,缺乏对社会主义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化,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其价值观混乱和颠倒的现象,进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即“青马”工作的开展。

  (二)部分医学院校“青马工程”师资力量弱、教学模式简单化

  部分医学院校存在强制性的培养方法,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只是照抄照搬综合院校策略。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体现了教学模式是否简单化,教师的课程内容是否足够吸引医学生的关注,而这个问题在医学院校尤为突出。首先,医学院校“青马工程”师资力量欠缺,具体表现为辅导员队伍结构失调,主要授课教师以团干部、辅导员为主,或者一人身兼两职。区别于综合院校,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数量少,但其是医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思想启蒙的中坚力量,故而对医学院校“青马工程”教师队伍而言,辅导员是校—院级“青马工程”实施的主力军。2017年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以师生比大于等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且要遵循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而我校辅导员人数距离这个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辅导员专兼比例不均衡。究其原因,在于我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学校长期扎根于老区红城百色,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虽然在广西西部地区知名度较高,但在广西东部地区与区外却鲜有人知晓,导致学校对高质量的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突出,许多求职者还在为入职后的住房、小孩入学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感到担忧和犹豫;专兼比例严重失调,专职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并不比兼职辅导员高,又长期高强度作业,导致专职辅导员人数较少,辅导员队伍结构严重失衡。其次,专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相关科目任教的教师人数较少,导致“青马工程”仅靠团干部和辅导员开展和实施,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

  “青马工程”教学模式单一化,体现在授课依靠传统的讲座、报告或单一讨论等方式,导致“青马工程”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绝大多数学生容易感到无聊、疲倦,激不起学习兴趣,故总会以课业负担重为由,无心专业课以外的“青马工程”教育,加之教师枯燥的“催眠”讲法,更加使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内容和形式简单,原因在于师资力量薄弱,而医学院校存在的现象是思政教师不仅需要抽空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还负担着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大,进而容易造成授课教师上班精力不足,或者是在“青马工程”授课中缺乏针对性,只是打开PPT照着念,导致授课质量下降。另外,“填鸭式”授课模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导致很多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普遍情况是“青马工程”的培训呈现出“空”和“大”的问题,致使教师、学生授课和听课效率较低。

  (三)“青马工程”实施范围狭窄,影响力受限

  对于由团中央牵头主办的“青马工程”,长期以来诸多高校将其定义为团组织的任务,仅靠团委宣传,力度薄弱,学校党委、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缺乏积极参与和跟进。学校层面对“青马工程”重视性认识不够,是我校或部分医学院校实施“青马工程”工作的主要弊力,其表现为学校未将“青马工程”课程教学纳入医学生常规教学计划和党委议事范畴,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青马工程”,以学生日常开展“三三三”理论学习、主题团日活动、班会及举办思想政治讲座作为替代。虽然高校团组织开展了系列工作,但仍存在缺乏深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等现象,缺失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和长效跟踪反馈机制。以我校为例,问卷调研显示,出现“青马工程”实施范围狭窄、机制不完善、影响力受限现象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我校将“青马工程”培训时间定为每学期一次,在按照课程方案完成计划后,便视为一期学院培训结束,对其后期实践情况缺乏跟进,缺失长效性,长此以往,既缺乏系统性,同时校园培训的有效性也随之消失。其二,我校“青马工程”教育对象偏向学生骨干、女生,以及共青团员(73.81%),中共党员(17.62%)、群众(8.57%)占比较少,比例分配不均,党员人数偏低,同时每年开展两期,每期分班人数不超过120人,未普及到全校学生范围。以19期“青马工程”为例,当期“青马工程”培训班分为“普通班”和“飞鹭班”,授课对象分别是普通学生和校—院级学生骨干。其三,我校缺乏课程专项经费支持。资金不足导致“青马工程”部分活动开展受限制,这成为“青马工程”难以在全校广泛开展的原因之一。其四,“青马工程”相关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此不够了解,不知其为何物,也不知道参与的途径。调研显示,仅有30.67%的学生对“青马工程”培训班学习感兴趣且熟悉。我校在“青马工程”选拔工作上,采取公开选拔、资格审查、对比择优、组织调查、确定人选的方法,使得“青马工程”学员选拔的条件相对苛刻,导致许多医学生存在畏惧感,活动不能真正惠及全校医学生,因此“青马工程”的培养措施必须进行改革,如此方能打破壁垒、继续前行。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优化策略

  社会“青马工程”可培养优秀骨干,尤其是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在开展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青马工程”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着重深化医学生的实践认知,在临床实践、标本模具讲解、典型案例分析中进行理论解读,以课本外的实践经验开阔其视野,让其身临其境,全方位体验课本理论与实践相转化的过程,以促进医学生思考、实战、应急等各项能力提升,最终促使医学生培养良好的实践认知及各项能力。可见,“青马工程”是团校建设的突破点,高校需紧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中心任务,致力于以思想为引领、以医德为重点开展相关工作。概言之,医学院校“青马工程”的实施尤为重要。笔者基于我校“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围绕加强重视深化认识(包括教师和学生)、创新实施策略、组建实施队伍、完善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对策阐述。

  (一)提高学校重视程度,深化学生和教师认识

  “青马工程”绝对不是学校团委独自负责的工作,要想真正把此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效果,需要学校层面进行周密计划、调研评估等,既要在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在微观层面强调各层级的互相配合。

  宏观层面要打破“大众化”“扁平化”结构。我校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引下,强调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一牵五级四维”的“青马工程”团校培养体系:一牵指建立“党领团牵各部门配合”的机制;一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二级提升“实践认知”和“能力提升”能力,三级实施“考察评议+笔试+面试”选拔机制,四级采用“理论和实践”“自主和集中”“线上和线下”“思想和能力”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五级创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教育+自我修缮”五大教学体系。

  微观层面要强化逐级配合意识,明确分工。学校党委、团委统筹部署后,各单位、部门应按部署要求承担具体工作,因地制宜,完善选拔、培训、跟踪考核等各项工作。如医学院校可以将社会实践教育和构建合理公益服务体系相结合,以塑造未来青年医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另外,各组织中的骨干成员、优秀团干部在培训中也要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培训队伍的梯队式管理和学生组织的良性运转。

  (二)组建师资队伍,创新实施策略,优化教育内容

  在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是推动课程项目化的重要手段,再好的资源配置与支持,也不如一个金牌教师带来的吸引力、推动力、实施力,因此医学院校要通过相关的教师培训,转换本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同时邀请校外红色基地的专家及兄弟院校的思政教学能手入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以优化教师结构,从而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创新实施策略是打造新的“青马工程”教学体系,保证“青马工程”教学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条件。对此,医学院校应该总结以往“青马工程”的实施经验,以及学习其他学校成功举办的事例,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争取举办一期与一期不同、一期比一期更令人期待的“青马工程”课程[7]。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落实创新实施策略。其一,创新教学理念,转化教学“身份”。在总体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考虑让师生互换身份,让学生当“老师”、教师当“学生”,互相学习,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其二,创新实施方式。对于不同课程,如社会实践、红色教育、自我修缮等,可从“青马工程”学员的角度出发,采用专题学习、专题讲座、学习参观、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实施形式,以确保“青马工程”学员有一定的学习收获。同时,基于现实情况,还应注重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主和集中相结合[8]、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思想和能力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有序开展“青马工程”教学。即在学生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四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开展“抗疫精神学习”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抗疫精神的重要性,促使医学生掌握抗疫的理论和技能。教师可依托“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和“小团子成长课堂”发布教学资源(视频、PPT等),以及课程进度、习题、思考讨论、实训操作等,提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具体学习要求,同时可设置线上问答与讨论、在线跟踪学生的登录次数和学习时长等功能,并考核医学生抗疫实训操作中的隔离衣穿着、核酸采取、家庭个人防护等情况,最后还要鼓励医学生利用各自的时间自愿参加抗疫活动。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医学院校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实施成效,还应该优化教育内容。对此,医学院校可利用当地资源,多方挖掘“青马工程”教学资源,整合出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教育、自我修缮这个五个板块相关的内容,并予以优化。

  (三)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监管、跟踪评估机制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医学院校要更加注重“青马工程”后续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医学生培养方式。针对普遍存在的“青马工程”学员缺乏跟踪评估现象,医学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考核机制,并建立监管、跟踪评估机制[9]。其中,关于考核,应该立足实际,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即采用定期考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组织考察、教师评定、同伴互评、自我评价”多主体为一体,在遵循简练、便利及独立原则的基础上,从理论学习情况、实践锻炼成效、学习态度、领导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德性养成情况入手进行考核评估。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被考核对象,应建立动态考核档案和台账,以便做好信息收集、监管、后续调查研究等工作。同时,要注意以长期性为原则,为学员设置大于等于2年的跟踪评估时限,以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学员信息收集反馈工作机制,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优秀医务工作者。

  四、结语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共青团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是共青团的职责所在,也是共青团组织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0]。“青马工程”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认知和理解“青马工程”,并将其与院校的实际情况相融合,逐渐落实“青马工程”的各项培养内容,同时借助一些现代化手段,扩展“青马工程”的组织形式,将“青马工程”、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融合,让“青马工程”成为一条有效通道,指导高校始终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工作指南:《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解读[J].中国共青团,2020(14):25-27.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07-10-16)[2022-05-03].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0710/t20071024_48674.htm.

  [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

  [4]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J].自然资源通讯,2020(12):10-18,20.

  [5]黄吉庆,周琦.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青马工程”的发展方向[J].文教资料,2018(4):108-110.

  [6]钱则一,陈白筱,孙明磊.高校“青马工程”调研报告: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青春岁月,2017(5):107-108.

  [7]张师文.我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J].青海教育,2019(增刊1):26-27.

  [8]孙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下的“青马工程”研究:以长春科技学院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9):133-134.

  [9]张翀,陈爱梅.新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以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3):7-9.

  [10]张也,侯健俣.新时期医学院校“青马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及路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7):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3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