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陶行知先生主张音乐要从小抓起,他认为童年是音乐素养培育的重要时期,但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在实施层面存在音乐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农村性价值不够凸显、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不力等问题。对此,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走向,设立从世界多元文化中找准自身文化定位的教学目标;确定立足乡土、放眼世界的教学内容;确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能效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 现状与应对 策略
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个的人”,是要“创造真善美之人格”。音乐作为艺术的重点门类,自然对应了完整人格中美的那一部分。陶行知先生进一步强调“音乐是大众心灵的呼声”,在他看来,每一个民众内心深处都埋藏着对音乐的热忱,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启发与指引。在所有的民众中,小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他们处于精神世界建构期,还没有形成一致、成熟的审美观念,音乐教育是激发他们对美之追求最直接手段。为发挥音乐教育的启发与指引功能,教师需要对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现状
1.音乐的本源性价值不够彰显
陶行知先生将对儿童的培养称作“培养人才幼苗”,其中音乐是针对特殊才能儿童的重要养料。但我国的小学音乐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一方面,小学音乐开课率低、课时安排不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抽样调查,五省126个小学中五、六年级的艺术课程开课率仅为38.6%。而音乐作为艺术科目即便开课也很容易被更受重视的语文、数学挤占课时,很难按照课程表的规划进行教学。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在音乐课程中投入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许多小学音乐课是由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代课,部分小学即便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也可能存在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
充足的课时安排是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基本保障,而专业、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音乐课程自身优秀价值的传播者,这两方面的缺位必然导致音乐课程本源性价值的缺失。现阶段,音乐水平尚未纳入应试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对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而言,牺牲艺术类科目的课时与教学安排,优先保障关乎升学、评级、评分问题的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培优重任,才是符合现行教育体制的教学安排。但教师的视野不能仅局限在考核分数、评级评优上。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周遭事物敏锐度,同时提升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而这些能力能够辐射进其他科目。通过音乐的启迪,学生在学习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时能够保持精神的愉悦与求知的乐趣。可以说,音乐与其他科目课程是同向同力的,不能因为音乐课程在表面上与应试教育制度不合拍而忽视它的本质力量。
2.乡土音乐的农村性价值未能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符合新奇、快节奏、特立独行等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流行音乐元素逐渐占领了人们的音乐欣赏领域,而富有传统人文色彩的乡土音乐则沦为玩味性质的价值补充。乡土音乐不仅受到城市小学的拒斥,农村小学的学生往往自走进校门便肩负起“逃离农村”的沉重使命,在城市的定向引力下他们更不愿欣赏代表传统、乡村、农耕文明的乡土音乐,仿佛喜欢乡土音乐就是“低级”“没品味”“与现代化文明脱节”。当前,小学音乐课程中农村性价值被忽视,学生无法通过音乐教育了解农村乡土音乐,而隐含在乡土音乐中厚重的文化底色也渐渐淡化。

乡土音乐具有独特的农村特质,是重塑青年文化自信的必要载体,它甚至能够转化为我国乡村振兴所需的文化养料。虽然乡土音乐有着不菲的文化价值,但我国小学音乐课程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发掘,农村的民谣歌曲一般只是口耳相传,学生即便对其有所了解也并非通过音乐教育所习得,而且往往浅尝辄止。乡土音乐在流行音乐及西方古典音乐的侵袭下阵地逐渐失守,许多人将交响乐视为高雅,将传统民乐视为低俗,将流行音乐视为时尚,将农村音乐视为老土。乡土音乐的式微是农村文化衰落的一个缩影,现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并没有对乡土音乐给予足够的重视,乡土音乐所承载的农村性价值、乡土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也将渐渐弱化。
3.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断档
陶行知先生主张“以正童蒙”,指出“人格教育”主要依赖儿童时期的培养,并认为我国“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陶行知先生的主张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假如人格已经形塑完整,再去纠正其中的错误便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而小学教育则不然,儿童的价值体系与人生观念尚未成熟,纠正他们的不良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生活习惯并不困难,因此小学时期正是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时期。
传统音乐作为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文化载体,自然具有塑造学生审美观念的积极作用,一部分传统音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着积极的导向意义,但我国当前的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不尽如人意。我国现行音乐教育实行的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小学课堂普遍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置于边缘地位,教育主体认知的浅薄导致了传统音乐文化难以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传承。此外,小学音乐课程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法不得当的问题。民族音乐有一套不同于西方的音律、结构、意识形态、文化内涵,许多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时强行用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解构“宫商角徵羽”,把美声唱腔中的混声、关闭技术强行塞进民乐的发声练习。这种一味追求西化的教学方式使蕴藏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独特、高雅,不同于西方的韵味与内涵流失,反倒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向心力。
二、针对小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的应对策略
1.中国—世界:从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中认知自身文化身份
我国小学音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还肩负引导小学生了解我国及全世界音乐文化,以及从多元文化中找准自身定位并形成文化自信的使命。从这一角度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教会学生几首歌曲、熟悉哪类乐器、记住多少音乐家事迹,而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广阔的音乐世界,在体验多样的世界文化的同时感悟我国文化独特的美。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不妨设置为向外扩展与向内建设两个递进的目标。
首先,应当通过系统学习不同民族、国家、社会、时代的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音乐与音乐之间的差异性以及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音乐艺术、热爱探索音乐天地的优良品质。其次,对世界多样音乐文化的学习与探索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因此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回归本土、向内建设,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描绘社会主义建设、赞颂民族团结、谱写革命历史篇章的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们通过“向外扩展”感受到了音乐文化的多元以及对世界音乐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向内建设”也便有了理性、理论之基础,他们对我国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体制的赞美与歌颂也会是更为真挚、赤诚的。

2.乡土—城市:架起链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不是一座孤岛,应当建立“四通八达”的教育体系。小学音乐教育应当紧扣陶行知这一观点,音乐课程内容不妨以乡土情结为起点。每个人的启蒙与成长都不是孤立、片面的,而是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民谣、乡音、民俗仪式上的礼乐等共同构成了乡土音乐文化环境。小学音乐课程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地方性知识”,重视乡土文化的主体性,将乡村生活中特有的声音形式融入音乐课堂中,其中包括自然的声音如虫鸣鸟叫、风吹麦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如打谷、收割、淘米、拉磨等,还有乡土礼仪活动特有的戏曲、舞蹈、民乐等,将此类根植于乡土的声音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推进乡土文化基因传承的有力举措。
此外,必须明确保留、传承乡土文化并不是制造历史与当下、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小学音乐课程不仅要讲授乡土音乐内容,还要注重音乐教学的普适性内容,如国际通用的乐谱、音高、节拍等乐理常识。在课堂中融合乡土性与现代性:立足乡土却又不限于乡土,能够架起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学生将来获取更深层的鉴赏品位与更高的音乐造诣奠定全面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化持有者甚至文化创新改造者。
3.传统—现代: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代接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教学方法也朝着多样化与创新化发展,对于城市和乡村小学来说,获取教育资源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均不是一件难事,音乐教育不能一味“随大溜”,技术的革新固然为教学形式开拓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但音乐作为一种同个人情感与审美趣味联系紧密的学科需要避免音乐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与情感温度被冰冷的科学技术所遮蔽。传统音乐课堂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符合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念。实际上,音乐教育不必然基于课堂情境,还应当将民俗礼仪乐队演奏的民族乐器、田间牧野农牧人民的放歌、节日庆典舞台上的民族音乐等情境转变为学生音乐启蒙或教学形式的依托。将上述情境应用于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近距离了解各式音乐的音色、音律、节奏、气息等表现形式,在音乐氛围中产生更为真切的代入感与更强的共情力。这种实践躬行的教学体验同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程度的契合。
同时,小学音乐教育要与时代接轨便不能仅停留在口传心授的阶段。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音乐领域也因此获利。比如,使用手机中的声音频率监测软件矫正乐器的音准,使演奏有更强的表现力;使用网络获取海量乐理知识或乐章琴谱,让学生透过网络之窗了解没有接触过的音乐知识、音乐类型,以及没有去过的广阔世界。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教育理论的探索与教学方法的实践,其中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理论探索与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思想出发,发现当下小学音乐教育实施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将先生的思想精神凝练成符合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方法,力求提升全国小学音乐课程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国民精神文明领域中的美学财富。
参考文献
[1]冯钰荃,王腾宇.从百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演变看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69-80.
[2]王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果树,2021(10):121.
[3]范艳华.小学音乐教学中个性培养与良好情感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14-115.
[4]郭晓艳.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85-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