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2-12-05 14:04: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育师范生的师德,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现状,然后阐述了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策略,最后论述了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师德;大学语文;师范生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对于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评估,保证教师培养质量,要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1]。至此,师范专业认证正式开启,并成为师范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师范专业认证要解决的问题是师范教育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其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质量为要”,核心是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解决现有的问题,根本目的是提高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毋庸置疑,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因此,培育、提升未来人民教师的师德是师范专业认证的题中应有之义。下面本文拟对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加以思考,以期培养拥有良好师德的未来人民教师。

  一、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现状

  大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进行学习与鉴赏,让大学生可以充分领略优秀作品的思想内涵、写作特色及审美趣味,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进而实现工具性与思想性、人文性目标。对于师范类高校而言,很多学校都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沉浸于引导师范生对文学文本进行欣赏,对于师范生师德培育功能的挖掘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一)师德培育意识不强

  入选大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很多都是思想性很强的文章,有一些本身就是很好的师德培育素材。但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根本没有培育师范生师德的意识,只是单纯地对作品进行文学性讲解与鉴赏,只教书不育人,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教育性与思想性。即有些教师认为,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培育与自己没有关系。

  (二)师德培育能力不足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选文本身就是最好的师德培育素材,只要善加挖掘,就可以实现培育师范生师德的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师德培育能力,对于课文中体现德育主题思想的知识视而不见,在教学上往往是一带而过,最终留下了遗憾。例如,在讲解《狱中上母书》这篇课文时,本来这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可是由于缺乏师德培育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讲解了作品内容,分析了艺术特色,对文中的育德重点—对于主人公爱国情怀、人格力量的分析只是一句带过。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在冷静地解析一篇文章,导致课堂上本该有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范生爱国感情的提升,都在教师的“冷静”中消解了。

  (三)师德榜样乏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特别是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更应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气质、人格魅力。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语未发而气场先至,言未启而情先达”,这是师表作用的最佳境界,这种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可是当前有很多教师整天忙于科研,忙于可以量化的“业绩”,忽视了对文学本身的追求,也忽视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精神,无法很好地发挥师德榜样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策略

  对于师范类高校而言,从“德”的角度来看,既应有通过大学教育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小德)的目标,也应有培育师范生“人梯精神”而助人成人成才(大德)的目标。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培育师范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同时,培育师范生的高尚师德。

  (一)增强育人意识,以德养德

  师范类高校要想培育师范生的师德,首先要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师德的培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改变师德培育意识缺失的现状,增强育人意识,利用自身的良好师表作用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在升华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师德。

  1.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据弃语文教育的片面知识性、工具性等倾向,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培育思想品德高尚的大学生,培育具有高尚师德的准教师群体。要实现这个目标,师范类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成果,还要关心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等。而作为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不仅关心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还能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

  2.强化以德养德的意识。目前,绝大多数师范类高校没有专门针对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课程,而师德素养对于师范生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是需要师范类高校高度重视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肩负着重要的德育使命。而师范类高校的大学语文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应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工作,还应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目标——培育学生高尚的师德。要完成好这个任务,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在思想意识层面高度重视,强化以德养德的意识,即通过自己的教育引导,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再上新的台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师德素养优异的准人民教师。

  (二)优化教学材料,以文飨德

  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且往往是针对多数高校编制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但是缺乏对于师范类高校这个特殊性的关注。为了让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生教育,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优化,在合适的单元选择合适的课外材料,将其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必要补充,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涵养师德的作用。

  1.明晰师范专业师德要求。不同阶段的师资有着不同的师德标准与要求,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培育师德,就应该对所教专业的大学生未来的师德要求有所了解,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师德培育。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可以提炼出关于幼儿教师的师德要求: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爱,即要对学前教育事业充满热爱,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幼儿要关爱,对幼儿的人格要尊重,对幼儿充满爱心与责任心,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要自尊自律、为人师表,启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2]。只有明晰所教专业大学生未来的师德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材料时才会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恰当选择师德培育文本。在教材的“人文素养”这个专题中,教师可以选择对于师德培育有价值的文本,以突出相应专业的师德教育[3]。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幼儿教师的师德要求,补充的文本应突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可以首先设计选文的主题,如“高尚的教育爱”“师道”“修身立志”“教育理想”“爱国情怀”等,同时在主题范围内进行选文,选择的文本在主题上要能体现幼儿教师的道德要求,闪耀师德的光辉,要能体现优秀的师德文化,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叶圣陶的散文《如果我当教师》就是一篇难得的师德培育美文,作者用深情的、富有美感的文笔形象地歌颂了教师无私的教育爱,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宽容与教育平等,这样的文章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励他们立下宏伟的志向,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做一名师德高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4]。

  (三)优化教学方法,以理明德

  对于师范类高校的教师而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师德教育是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培育的重点与关键[5]。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师德教育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产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才能顺利实现师德培育的目标[6]。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通过文本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以理明德,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师德素养。

\

  1.在感性直观中明师德之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使用感性直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思想上深化对于师德重要性、高尚师德具体表现等的认识,从而自觉提高师德修养,逐渐形成高尚的师德[7]。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感性、直观性,使表面单调的文字可以在图片、视频等的“加持”下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这样能增加文本的深度与广度,让教师的“说理”变得更加顺畅,进而使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提升师德素养[8]。作为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沉的爱,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其在师德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师德之源。大学语文有着丰富的“爱的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的资源,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就可以使大学生在感悟古圣先贤的爱与责任中凝练师德本源[9]。例如,在讲有关孟子的言论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关教育爱与教育责任的师德教育。教师可先利用PPT演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这句话的本意,然后进行引导:“这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家庭与亲人的基本责任。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就不会去爱别人、社会与祖国,也很难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而作为师范生,只有对教育事业、对于学生有着深沉的爱,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受到激励,奋发图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做一名让党放心、令人民满意且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2.在交流讨论中明师德之理。分析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个别师德问题,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师个人因素。教师个人因素主要是教师在思想上无法抵御诱惑,甚至极个别教师有“有权不用过期无效”的思想,这都是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10]。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师德,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师德之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来讨论甚至辩论的素材。例如,在讲屈原的《离骚》时,就可以围绕“义与利”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交流研讨或辩论明师德之理。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正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义,坚决抵制贵族诱惑,与贵族集团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很好地诠释了“义与利”的选择。围绕这个话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此外,屈原的《离骚》体现了爱家爱国、舍生取义精神,围绕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义的坚守是何因?”让学生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明确: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让诗人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离骚》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思想品格的艺术写照,形象地记录了其一生的历程。诗人的心中有着对楚国无限的热爱与对楚王无限的忠诚,《离骚》的字字句句都在剖白着诗人愿为楚王前驱的赤胆忠心与效法“三后”为国奉献的人生抱负,如“众人皆醉”“谗诌蔽明”“楚王不聪”“四邪害公”“举世混浊”等。这些既彰显了诗人对义的坚守,也注定了诗人必然经受的艰难困苦。但是有爱与责任作动力,再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再大的打击也能坚强面对,坚贞不屈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如“宁溘死以流亡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索:“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一名教师,面对金钱的诱惑,你能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吗?”如果学生讨论得较为充分,教师甚至可以继续提出拓展问题:“如何看待教师的幸福与价值实现?”这样,学生就会在明晰“义与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理想、教育幸福与教育价值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明确教育价值,为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课外学习中明师德之理。语文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如目前的“翻转课堂”就是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引导模式。对于语文学习中的师德培育,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环节[11]。首先,教师可以推荐有利于师德培育的书籍,如《师德楷模徐特立》《陶行知传》《师爱无疆:润泽学生心灵的教育故事》等,让学生在这类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启迪性与教育性的作品中含英咀华,吸取师德营养。其次,教师可以采取交流会与辩论赛的形式。读书交流会是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检验学生的阅读活动,还可以有效进行师德理念的培植。例如,教师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在会中组织学生学习《师德楷模徐特立》等图书,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在读书活动中利用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反映的时代特点、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师德之理会越辩越明,学生的师德境界也会越来越高。例如,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论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颜回之乐”展开辩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精神,为高尚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最后,教师可以举行经典作品的展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把与师德有关的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改编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深刻理解师德真谛的过程,演出后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师德培育效果。

  三、大学语文践行师范生师德培育的注意事项

  (一)把握师德培育的政治方向

  尽管师范生的三观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他们未来参与的工作是塑造人类灵魂、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神圣工作,这个工作性质要求未来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唯有如此,师范生才能在走上教师岗位后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具有抵制诱惑的能力[12]。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做学生的表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秀的文化、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等,有良好的师德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习惯。随着自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在丰富的同时也良莠不齐,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的,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应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并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勇敢地与消极落后、敌对的文化作斗争。

  (二)把握立德树人的指导原则

  对于大学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一直都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教师要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的大学语文更应该承担起培育师德的重任[13],语文课上的立德树人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原则。立德树人尽管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但是其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学倡导到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都是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既教书又育人,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怀与崇高的教育理想[14],这是师范类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尽可能满足立德树人的原则需要,在课堂上加大对崇高理想信念的渲染与宣讲力度,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启发、辨析讲解、研讨辩论等方式做好大学语文的立德树人工作,让大学生在进入教师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日后高尚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人文关怀的教育主轴

  培养大学生师德素养的根本在于引起大学生内在的“需要”,即大学生要有提高师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15]。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做一个被大学生喜欢、爱戴的人,这样才能达到“不令而从”的育人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要把人文关怀作为语文教学的教育主轴。而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仁爱之心,欣然接受教师的教育,其就要研究、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即既要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安全需要,也要满足学生的尊重与归属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的教育、理解的教育,教师才能以仁爱之心在肯定人、发展人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成长、师德完善。

  (四)把握习惯养成的教育点滴

  良好师德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而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聚少成多、聚善成德的习惯养成。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生活作风严格进行课堂管理,不放过任何点滴的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充分说明了积累对于人的品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应该以此自勉。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以忙不过来为借口抄袭作业,这些看似小事的事就有可能发展为日后的师德问题:以为抄作业是小事,学生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这样,考试时就会有困难,但因为抄作业都不是大事,就可能在考试中作弊,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的学生成为教师后就有可能在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可见,小的道德瑕疵可能发展为大的师德问题。因此,从点滴做起,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要。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毫无疑问属于当代的人民教师及师范专业的准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好这个重任,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素养。师范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要铭记培育师德的使命,通过出色地完成立德树人、涵养师德的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7-01-24)[2022-06-20].http://www.moe.gov.cn/s78/A10/tongzhi/201701/t20170124_295674.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2-10)[2022-06-20].http://www.gov.cn/zwgk/2012-09/14/content_2224 534.htm.

  [3]肖群忠.当代国人道德营养平衡之术[J].人民论坛,2012(22):51.[4]汪念明.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7-79.

  [5]顾瑾.试论学生批判精神培养的德育途径[J].教育探索,2011(12):121-123.

  [6]宋洋.立足当代大学精神的德育创新建设[J].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1(5):34-37.

  [7]郭仰东.管窥大学语文课的德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5(32):94-95.

  [8]李新翠.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J].当代教育科学,2020(4):80-84.

  [9]穆惠涛,张富国.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内化的突破口与实现路径:基于教师职业责任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9(4):91-95.

  [10]郑美娟,秦玉友,曾文婧.新时期师德建设思维:反思与调整[J].教育发展研究,2019(18):1-7.

  [11]田爱丽.中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价值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5):45-49.

  [12]康秀云,郗厚军.国外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质、内在逻辑及经验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95-200.

  [13]陈大超,迟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师德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0(7):61-67.

  [14]陆道坤,张芬芬.论教师专业道德:从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6(3):7-12.

  [15]闫建璋.新时代师德修养的三重境界[J].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7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