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变“教言语形式”为“用言语形式教” —— 以聚焦《醉翁亭记》中的语法结构体认“和谐之乐”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1 11:45:30 文章来源: 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用言语形式教”是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教言语形式”的纠偏,是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阅读教学尝试。正确认识文本中“言”“象”“意”之间的层次关系,以整体感“象”、反向寻“言”、深入明“象”、终而观“意”的文本阅读逻辑,设计“明象入境—仿写识体—比较细读”的符合阅读认知规律的阅读教学环节,进行“用言语形式教”的阅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言语形式,用言语形式教,阅读教学,《醉翁亭记》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教言语形式”是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教学的样态,即漫无边际、大而无当、脱离文本地“拓展”文本内涵的阅读教学样态的一种纠偏。但指向“言语形式”的教学,不应该与指向“语言内容”的教学呈现出对抗的姿态,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存在。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醉翁亭记》一文,就是一篇在言语形式上苦心经营的文章。以此为切入口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乐”的体认与解读,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实践。
 
  一、对“用言语形式教”的解读
 
  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而言,总是绕不开基础三问,即“写了什么(what)”“怎么写的(how)”及“为什么写(why)”。“言语形式”即关注文章“怎么写的”层面,完整表达应为文章是怎样运用写作材料实现表达目标的。

\
 
  20世纪90年代,以王尚文老师为代表的语文工作研究者、实践者进一步强调,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而对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是为了领略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教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形态日趋主流,甚至成了最符合语文学科性质的阅读课型。
 
  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中的偏差:其一,“教言语形式”不等于教语言文字的运用,它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教学目标下的一项教学内容,是辅助性的条件;其二,“教言语形式”不等于阅读教学,言语形式的教学虽然对学生阅读能力有所帮助,但与更多关涉文本内容上理解的阅读有很大区别;其三,“教言语形式”不等于割裂言语内容,阅读教学所面对的文本一定是形式和内容交织缠绵而成,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舍内容而唯取形式是不可取的。
 
  二、“用言语形式教”视野下的《醉翁亭记》文本解读
 
  1.主谓结构暗含“和而不同”的情境《醉翁亭记》中存在大量鲜明的表示陈述关系的主谓短语,即“谁/怎么样”。其中,以全篇高潮描写人事之乐的第三段尤为突出。主谓短语指向对主语状态的陈述说明,文段通过四个层次,即“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陈述说明人事之状态,有着非常奇妙的效果。
 
  (1)效果一:体现多样
 
  “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这样的人物对举,是对“滁人游也”多元并包的呈现。按照这样的语言逻辑思想下去便会发现,适宜此景的各种身份、年龄、行为举止的滁人应有尽有,可能还会有“渔者”“叫卖者”“歌伎者”……
 
  “杂然前陈”的肥鱼、冽酒及各类“山肴野蔌”,同样在多样地呈现“太守宴”,投中的“射者”、胜利的“奕者”、交错的觥筹又何尝不是在多方面说明“众宾欢”呢?
 
  (2)效果二:体现和谐
 
  首先,人事及其状态之间的和谐。“负者”挑着重担便在路上哼着歌解闷,行者走累了自然要在树下休息;“鱼”以“肥”为美、“酒”以“冽”为佳;投壶者因投中而欢,下棋者因取胜而喜。其次,各项人事状态之间的和谐。前面的人“呼”,后面跟着“应”;溪水深,则水中鱼自然肥美;泉水香,酿出来的酒自然清冽;投壶者中了,下棋者定然也胜。
 
  (3)效果三:体现平等
 
  在众多的陈述对象中,“太守”也无外乎成为其中的一个存在。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下,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太守同样也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和“负者”“行者”“射者”“弈者”共同构成了一幅毫无等级区分的平等画面。每个人都呈现出和谐愉快的状态,做着自己事情。这样精神的愉悦,和谐融洽,绝无高下等级。
 
  2.“而”的多方连接作用
 
  “而”在《醉翁亭记》中也是高频出现的虚词。作为连词而言,它起到连接词与词组或句子的作用。在具体的使用中,多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的联系。其二,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承,前后语意相承。在《醉翁亭记》中,“而”字十分巧妙地将“自然与自然”“人事与人事”“自然与人事”联系起来。
 
  三、“用言语形式教”视野下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结合《醉翁亭记》的文本解读,可以依循“明象入境—仿写识体—比较细读”三个教学步骤,进行“用言语形式教”的教学实践。

\
 
 
  1.明象入境
 
  “明象入境”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感知、体认文学形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能概括出如“美好”“欢乐”“忘我”“和谐”等词语。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言语形式层面的组织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的。
 
  2.仿写识体
 
  在寻“言”的过程中,如果是有特殊表达范式的语句,可以用仿写法辨识。《醉翁亭记》中的主谓结构及“而”的连接作用,完全可以设计仿写任务,带领学生体认。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快能写出“渔者钓于溪”“游伎戏于途”“饮者醉”等主谓结构的句式。在此基础上,再问“如果我们借助一个连词,自然地把前后两个句子联系在一起,你会选用哪一个词?”学生也能很快反应得出连词“而”。紧接着,教师补充归纳有关主谓结构“而”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完成寻“言”。
 
  3.比较细读
 
  寻“言”后,需要借助“言”深入明“象”,最终达到观“意”的目的。这就需要带领学生聚焦问题比较细读。
 
  比较细读一:将醉翁亭上的这些人和事归纳梳理,比较看看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身份的多而不同、人与其事之间的关联性等,以明确人事之多样、和谐与平等。
 
  比较细读二:以文中由“而”字连接的两段内容,按照“自然与自然”“人事与人事”“自然与人事”分类整理,感受此处“而”字的运用效果,最终达成“乐”的自然和谐的解读。
 
  综上所述,“用言语形式教”的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对矛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本要依据不同的文本特性开发设计。

       参考文献
 
  [1]史成明,杨万扣.中学语文学习资源的学理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4-7.
 
  [2]赵甍源,黄真金.新媒体时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化及应对策略[J].语文建设,2019(17):74-77.
 
  [3]葛德均.关注中学语文的“群阅读”[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38-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8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