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应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勇于担当、战胜困难、自主探究的品质。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却时常存在着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问题,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文章将对情思课堂开展研究,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情思交融,深度体验,核心素养
笔者在平时参加教研听课或指导“磨课”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课程资源看似丰富,教学活动看似热闹,学生在底下似懂非懂地点头回应,机械式地跟着喊“口号”,却没有真正“入心”,没有真正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课堂的情感,思维方式和能力无法跟上课堂教学进度,从而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本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学而不信,知而不行”。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教学成果,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课堂内容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路径,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课堂内容,引导“情思融合”,打造“情思”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思”课堂的内涵解读
卢梭主张“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所谓的体验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有效的体验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知识、自主探究和生活体验等相互渗透,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养成与自身发展,使学生深受其益。而“深度体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作为切入点,通过创立合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学生“身临其境”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来深度感受情境,再经过体验、思考、讨论、反馈和总结,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获取学习能力,从而转变对课堂学习的情感态度。
深度体验注重行为与内心的双重体验。深度体验伴随着内心的各种变化,这内心的变化就体现在“情”与“思”两个系统。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下,教师和学生流露的真情实感,我们称之为“情”;而“思”则是在情感之上,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情思融合”。在“情思融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情感和思维不断地发生互动和碰撞,并使其内化为思想,外化为实际行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事物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目标。
二、“情思”课堂的实施路径
在“情思”课堂中,学生由过去信息的被动“受体”成为体验、认知的主体,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受,展开深刻思考,发展能力,催生情感,化为行动,实现自主成长。
其具体的实施路径如下:(1)根据课堂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深度体验;(3)激发学生在体验中流露真情实感,并引起思考;(4)使情绪和思考产生互动和交融,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5)将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在整个实施路径中要抓住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暗线连接真情实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情感;明线连接思考和思维,促进学生形成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提升,两条主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并使其外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实现德育教学的成效。
从这个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情思交融,从而知行合一,关键在于“深度体验”的达成。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五年级下册《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一课来谈促进“深度体验”的策略。
三、“情思”课堂的达成策略
1.在多元情境中激发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多元视角开展课堂教学,以创造多元情境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情思”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多元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其潜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懂得在公共生活中不同场合,我们都要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了将教室之外的公共生活的不同场合引入课堂这个场域,笔者创设媒体情境、启动演绎情境、打开对话情境、对接生活情境。
比如,运用生动、适宜的视频、音频打破时空限制,再现国际赛场内庄严而又光荣的升旗仪式;设计学生与教师扮演游客与博物馆讲解员的场景,游客(学生)要听讲解员(教师)的介绍;适时投放对话话题:“学校的升旗仪式开始了,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国旗敬礼,可是你赶到校门口时已经迟到了,内心十分焦急,你会怎么做呢?”继而引发后续的对话活动;联系学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谈谈在参加公益活动时你是怎么做的……利用直观、多元、灵动的情境展开教学调度,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展开体验、思考,进而为有效实践做好铺垫。
2.在自主参与中深度体验
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体现,有利于深度学习。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的升旗仪式开始时,绝大部分的学生置身于国际赛场内,面朝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自觉肃立,跟着国歌哼唱,个别没有反应过来的学生看到后也懂得赶紧起立;扮演游客与讲解员的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入戏,有安静排队听讲解的,有想挤上前一探究竟的,充分展现了游览博物馆的真实场景,即使没上台表演的学生也在认真观察;在面对升旗仪式已经开始,可有些学生已经迟到时,他们选择站在校门口向国旗敬礼。极少数学生在准备跑向整齐队伍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并及时改正。
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学生各个感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通过体验唤醒了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的日常生活经验,能清楚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发展水平,为教师的引导提供切入的角度。深度体验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深入理解,是促进学生对合理运用思想道德的“助推手”,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在情感熏陶中内化情绪
“情”是心灵的纽带,是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石。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过程中,情感有利于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变为自身行为,而教师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公共生活出现问题或危机时,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共同的努力来维护正常有序的生活”,教师引入厦门市抗疫的故事,借助一张张图片,激昂地述说:“全城上下战疫情,众志成城显担当,人民政府接连通告,街道社区紧急行动,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志愿者们招之即来,全市人民有序排队,从白天到晚上,从深夜到天亮……最终疫散花开,我们又恢复了正常有序的生活。”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危机下的有序生活需要依靠谁的努力”这一问题。在教师情感的熏陶下,学生的情绪也随之波动,他们在教师语言及图片、音乐的渲染之下又联想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见闻,激发了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们回答:“不仅要靠我们每个人去遵守规定,也要靠国家政府的正确领导。我看到社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共同努力。厦门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厦门。美丽的厦门,有序的生活要靠大家共同建设。”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的教学方式,借助身边的事迹和榜样,促使学生获得深度体验,使其在情感熏陶中将各种情绪内化成了“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依靠个人、社会、国家共同维护、共同建设”的情感认知。
4.在辨析交流中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实现道德理性发展,学生通过辨析有深度的问题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借助交流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扮演游客参观博物馆时,有学生一直往前挤想要看清展示的工艺品,教师迅速地捕捉到这个现象,采访他为什么在别人有秩序地聆听讲解时自己却挤来挤去。学生回答:“我挤进去是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想争先不对吗?”这个回答是一个很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教师立刻捕捉到这个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辨析、反思。面对两难问题,学生通过质疑、辩论,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并答道:“学习争先没有错,但不能因为个人的便利而侵犯了大家的利益,影响了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就要遵守社会公德,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理解“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建设有序生活”这一认知后,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思考交流“不同情境问题中,个人、社会、国家层面可以做些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尝试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在头脑风暴中,学生之间的思想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并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提升自己浅层的认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有学生回答:“在面对个人便利和有序的秩序时,我们应该首先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因为有序的公共生活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建设。”
5.在拓展延伸中注重践行
“深度体验,情思交融”的教学最终目的就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的体验目标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将真实的体验延续到生活中去,才能达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本节课中为了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践行“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教师在课堂之外开展延伸活动“我是文明小卫士”。通过动画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社会的行为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在学校要注重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明白有序生活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可指导学生制作评价表,让学生在课后践行,这也是一种持续性的体验;教师要重视反馈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持续性修正,从而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结语
“深度体验,情思交融”的“情思”课堂符合教学方式改革理念,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真实体验与个性感悟,坚持情感、思维与行为相结合,以情动人,以情载理,唤醒思维,从而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郑乐安.以“情”助教以“思”伴学——七年级《道德与法制》“情思课堂”的创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11):5.
[2]张若男.生命交织情思共融——“增强生命的韧性”观课有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4):2.
[3]姜春玲.道德与法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