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13:47: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打破了以往“看一课教一课”“教到哪儿备到哪儿”的教学习惯。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的首页安排了“单元导读”,让师生能在第一时间清楚地知道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预期达到什么效果,实现什么目标等。单元导读就是一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灵魂。如何有效地运用单元导读?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单元导读过程中的四个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抓住单元导语、用好“首篇”导读、落实语文要素及关注单元读写结合点等,进而有效提高单元导读的意义及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单元导读 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语文要素 读写结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单元导读”,其表现方式有意境图与编者语。其中,编者语又分为两类,即单元引导语和单元教学目标。将一个一个笼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小目标,为师生在教学与学习时,提供更为微观、具体的教学指导。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单元导读,领悟其要意与实践方法,为学生制定整学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及对优质文化的掌握与传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深度学习,从而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吸收更多的正能量。那么如何加以实践,进而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策略加以实践。

  一、抓住单元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元导语写在每单元的首页。这样安排的目的和意义有三:一是引起师生的重视,引导师生重点解读,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要点;二是引领全局,师生可以通过单元导读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目了然;三是统领学习。

  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导语为切入点,点明本单元课文教学的主题思想,揭示本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在拿到统编版教材后,应首先通读整本课文,再对各单元进行具体的研究。在各单元的研究中,应抓住单元导语,以其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单元第一课教学时,可以通过优美而富有启迪性的话语,逐步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走进单元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兴趣。

  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将课前导语转化成巧妙的语言,把导语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单元导读课;或是利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学,进而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前,如果时令正好是秋天,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作业:走进秋天的怀抱,观察秋天迷人的景象。

  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导语设计出这样一个环节: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秋天”二字,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秋天”的迷人景象,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更深刻地感受到投入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学生深度学习课文的欲望,为后面的导读课文及其他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实践证明,通过导语解读及有效的引导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初步感受单元主旨,追求语文学习的整体效应。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后期学习新单元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会主动去阅读和研究单元导语内容,勾勒出本单元学习的中心,跟随教师不断往前探索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

  二、用好“首篇”导读,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三到五篇课文,但第一篇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典型导读进行教学,进而发挥“首篇”课文的“例篇”效应。

  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外国文学名著”编排,选编了三篇课文,均为长篇小说的节选内容,包括《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制订阅读计划,以更好地发挥“首篇”导读作用,实现“例篇效应”。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整本阅读。在这一步中,教师应教授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进行阅读,即了解鲁滨孙出海的动机以及三次出海都经历了什么;当遇到危机时,鲁滨孙是如何化解的。

  二是紧密联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即引导学生去看该文的梗概,了解该小说的主要内容;出示对照表,让学生根据好处、坏处,进一步去感受鲁滨孙的烦恼与快乐,并引导学生对好处与坏处将出现在小说的哪一部分进行预测,并进行验证;或是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再去原文中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一步骤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三是制定阅读单,逐步落实阅读任务。阅读单的制定应具体到每一阅读阶段的用时,具体阅读的章节,如阅读第一阶段,用时2天,阅读第一章(第一节到第五节),具体可以用图表进行表述,更能做到一目了然。而阅读任务的制定则是根据阅读内容进行的,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第一章的第一节到第五节时,其任务有二:结合该部分内容,完成故事发展图第一部分(可以边读边完成故事发展图);了解鲁滨孙出海的动机及三次出海的经历。

  综上,在单元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鲁滨孙是个怎样的人?你有何体会?你还喜欢哪篇课文?这一系列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适当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由学习、模仿到主动创新,由单一使用阅读策略到综合运用策略,使之在拓展阅读的实践中也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三、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懂得学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都包含两条线索,即人文主题线和语文要素线。语文要素是该单元教学时需要达成的教学重点及主要目标,主要涵盖“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因此,在单元导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每一单元中,学什么,要怎么学,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导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该文的学习要素主要是阅读与写作。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单元导语,以此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及学习要求,进而通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本单元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知道了“学什么”,才能进行下一步“怎么学”。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边读边做简单批注,让学生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同时,逐步培养学习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

  或者,通过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让学生模仿教师读出的重音、语气和语调自己读,再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经过反复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重点的词,如“秋天、雨、钥匙、清凉、温柔、没留意、大门和打开”等。带着情感投入课文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阅读体验及学习领悟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读懂《秋天的雨》之后,教师可以尝试着提问:“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说说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当学生完成得不错的时候,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尝试着用多种方法去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梯度前进,螺旋上升。

  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进一步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在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课文时,每一次阅读都应对学生提出目的和要求,且螺旋上升,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力求学生能够逐步进入深度学习。学生或许在一开始读得并不会太熟练,但通过不断的学习,便会体验到在一遍遍阅读与学习中,收获更多的体悟。

  待到学生读出了课文意境,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继续进入下一个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写作。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便会有一定的领悟,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移到作者的写作手法之上,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写作。

  仍以《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秋天的雨》表面上写秋雨,实际上是在写秋天。作者把秋雨作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丰收、美丽和快乐的秋天。

  文章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美景,如文章开头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样的写法,生动、形象、传神,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教师可告诉学生:今后,你写文章,也可以这样写,这叫作“开篇点题,生动传神”。

  全篇逐段分析完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从秋天的颜料、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动物等几方面描绘了秋天。待学生完全熟悉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仿写及时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写作技巧。

  四、关注单元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单元导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单元导读课的读写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高。让学生现学现用刚刚学到的课文知识,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达到对课文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如此,不仅能一举多得,还能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导读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写关于“秋天”的观察日记,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与秋天有关的事情,真实、明白、通顺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感情地记录下来。

  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作业:“走进秋天的怀抱,观察秋天迷人的景象。”然后在单元导读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各自对“秋天”的认识。

  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布置单元作文任务,强调本单元作文的要点:一是以“秋天”为题,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你眼中的秋天;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三是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作;四是要求每天观察秋天景色,并且两天写一篇观察日记。

  在单元导读课上给学生提出本单元的作文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尝试着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学生通过对秋天的细致观察,运用刚刚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优美词句,等到这一单元学习结束,相信每位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作文构思,那么,作文课上,学生的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教学,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梗概是对作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细读梗概,了解作品大致的主要内容。如《鲁滨孙漂流记》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梗概,把握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作品梗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写作类型,如果担心学生有畏难情绪,单元导读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明白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写作类型、注意事项,并且告诉学生,本单元的《鲁滨孙漂流记》一课就是写作梗概的典范作品,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掌握写作梗概的方法,为写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学写梗概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单元导读课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深度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缺乏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当前单元导读的作用并未被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来。因此,在实施单元导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多总结,多用妙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使之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赵裕华.如何透过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名师在线,2021(23):63-64.

  [2]蒋永飞.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1(37):12-13.

  [3]段宗平.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语文建设,2018(07):19-23.

  [4]杨九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0(17):52-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1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