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一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对策探究 — 以周口市第三高级中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0 11:22: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以随机抽取的周口市第三高级中学部分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高一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来源,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家长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一学生;心理压力;自我概念;人际关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也是情绪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敏感时期,又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调查研究显示,有77.5%的高中生存在中等甚至更高程度的心理压力[1]。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这一系列的变化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田澜、孙春红、田强杰[2]的研究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总体压力感显著大于高三学生,主要体现在同学沟通问题、学习适应问题和师生关系上,原因可能是高一学生存在更多的适应性问题,因此高一学生相比其他年级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行为。高凤苓、张要[3]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业、人际、情绪三个方面,这导致其压力增加。有研究显示,高中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其中大部分的压力来自学习[4]。高一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身边的同学、教师都发生了改变,且与初中相比,学习内容的难度更高,对此,如果高中生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的状态,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就很容易产生生理或心理健康问题,故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得到重视。基于此,本课题将进一步对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帮助高一阶段的学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又重要的时期[5]。

\
 

  一、研究目的

  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要求各级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很多学校依旧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一味追求升学率,尤其是高中生即将面临重要的高考,所以压力比其他学习阶段更大,且在这样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视,从而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如厌学、打架、离家出走等。基于此,本研究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问卷》,对周口市第三高级中学部分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进而从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高一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面为缓解高一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些建议。这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且能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压力,对高中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业成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本次进行的高一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周口市第三高级中学部分高一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发出问卷247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36份,问卷回收率较高,达到了95.55%。在有效问卷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有118人,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18人,城乡比例为1:1;在性别比例上,男生有110人,女生有126人,男女生比例为1:1.145,比例均衡适中。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高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状态、压力来源、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家庭环境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关于压力感受的调查主分为三个方面,即是否存在心理压力?压力程度大小?压力造成的影响?首先,随机抽查的学生中有55.87%认为自己存在心理压力,这和以往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高中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而压力的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在被抽查的学生中,有55.06%认为压力程度一般,有30.77%的学生认为压力较大,还有6.48%的学生人为压力程度非常大,而感觉没有压力的学生仅占1.62%,另外有6.07%的学生感觉不确定。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多。最后,压力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85%的学生会偶尔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浑身无力等情况,有63.16%的学生会因为心理压力而产生负面情绪。教师适当施加压力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增加成功的概率,但是过多的压力不仅会引起学生心理焦虑,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活动失败。这表明心理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6]。

  (二)高一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1.学业压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考试(考试频繁、考试排名),其次是家长教师的期望、升学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对高中生来说,学业压力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00%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学习状态一般,有21.8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好,仅有8.1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差。此外,将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归结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有78.54%,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的学生有68.83%,归结为复习方法不正确的学生有52.63%,归结为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有46.96%,只有12.15%的学生会归结于教师讲课不好,不喜欢该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高一学生将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努力或学习方式不正确。相对于初中阶段,高一是知识的衔接期,不仅学习的强度显著增大,课程内容更加复杂,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若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就跟会不上学习进度,出现课上听不懂、课下不敢问的情况,再加上受考试等的影响,就容易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从而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7]。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行为,如抵触学校的学习安排,不服从教师,甚至故意违反纪律等。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学生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陪学生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高一学生的压力来源排名第二的是家长和教师的期望,这说明高中生很在意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并且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对高中生来说造成了一种压力,特别是来自家长的期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有60.32%的高一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如家长、朋友、教师和同学,所以他们的期望成为其一部分压力来源。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殊不知这种期望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却又无处排解。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制定合理的学业期望目标,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儿童社会发展的核心,它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到高中的时候开始上升[8]。从心理学角度来看,16岁左右正是人格形成且自我概念相对稳定的阶段[9]。调查结果显示,有47.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压力来源于自我期望过高。自我期望过高的人通常得失心较重,一旦达不到自我期望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有72.0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班级里活跃程度一般,只有11.7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活跃,这说明该阶段的学生还没适应新的人际环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主动增加自己在班级的活跃度,积极和其他学生沟通交流,从而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


  高一学生处在情绪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的年龄阶段,生活中的每一件负面事件都可能使他们变得抑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调查发现,有60.0%以上的学生感到不自信,同时有19.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价值,有52.5%的学生认为自己一般,有23.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没价值,还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同学生的自我认知有所不同,有的学生经常否定自我,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遇到问题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其很大一部分的心理压力都是来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甚至别人的评价严重影响着自我评价。这是因为高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熟期,人格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待问题难免具有片面性,对此,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促使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这在调节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3.人际关系。第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有47.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有45.3%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和谐,有3.8%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紧张,还有3.4%的学生对师生关系产生抗拒心理。即虽然有极少数的学生对师生关系不满意,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师生关系是满意的。而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即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和学生成绩相关联,同时又面临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很多压力,这就使得很多教师把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学业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办法提升学生成绩,而没有时间关注学生情感,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冷漠。其次,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由于高中生不再把教师当作绝对的权威,如果最基础的教学能力不过关,教师就无法得到学生尊敬。最后,教师言行较为偏激。比如,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问题,甚至可能激化矛盾,由此导致学生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不再信任教师,师生关系变得冷淡。

  第二,同伴关系。本次研究主要调查了高一学生的同学关系现状。在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提升学习效果十分重要。调查结果表明,在同学关系满意程度上,有4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关系和谐,有4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关系一般,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关系紧张,还有1.3%的学生对同学关系有所抗拒。这说明大部分高一年级学生的同学关系是友好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不和谐。对高中生的同学关系是否在男女生方面存在差异进行数据t检验,P=0.245>0.05,即男女生的差异不显著。

  具体来说,同学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高一学生入学后会和以前的朋友逐渐疏远,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陌生感和不适应,且随着高中学业负担加重,其在交友上的时间和精力分配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初中阶段那么活跃,对友谊的选择也更加成熟。其次,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质都不同,兴趣爱好也千差万别,高一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经常以自己为中心,希望要求别人关注、认可自己,加上同学之间的学业竞争,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4.家庭压力。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的质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家庭压力的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有39%的学生认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这可能是因为高中生身心逐渐发展成熟,且普遍住宿,开始逐渐脱离父母和家庭,所以不再像小学、初中阶段那样依恋父母和家庭。

  对有家庭压力的学生进行调查,相关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家庭压力主要源于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优秀的人,于是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甚至有的放弃自己的事业陪孩子读书,同时他们期望孩子“懂事听话”,按他们理想的样子发展,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和父母沟通。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50.00%的学生表示有压力不会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有22.92%的学生会自己找途径进行宣泄,有19.79%的学生会选择和朋友诉说,只有7.29%的学生会和父母沟通。这说明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沟通方式存在问题,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强势,对孩子缺乏理解和关怀,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不高;有的父母放任孩子不管不问,也不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双方之间情感表达较少,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定式造成了双方沟通困难,也抑制了孩子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拮据等影响因素。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家庭是学生的情感支柱,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才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高一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

  高一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寻找合理的宣泄途径。高一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而无论自我期望值过高还是过于自卑都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10]。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虽然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同样的压力在不同个体上的表现有所不同,高一学生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加强对自我意识的培养,多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其次,改变学习方法。高一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前预习,带着疑问听课,且上课要认真听讲、主动发言,同时灵活掌控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进而在不断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最后,学会情绪调节,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困难和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高一学生要摆正心态,学会正视压力及自我排解,如通过跑步、打游戏等运动和娱乐的方式转移自己的压力,或者选择和朋友同伴倾诉。概言之,学生不能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必要的时候,要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以改变内心压抑的情况,使身心得到放松。

  (二)教师方面

  教师应该从学习和心理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使之顺利度过适应期。第一,在学习上,高一学生刚刚脱离初中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思维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需要时间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涯,且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学习问题,也会产生很多变化。对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新阶段转变学习思维,并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有计划、有方向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率的学习。如有些学生上课总跑神、睡觉,却在晚上熬夜学习,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影响正常学习,久而久之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对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注意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注重作业的“质”而不是“量”。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望,不断地鼓励他们进步。

  第二,在心理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做好学生心理预防和疏导工作。具体可通过一些挫折训练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勇于抗争的坚强意志力,以便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茫然失措、退缩逃避,并且引导学生正确宣泄自己的压力。同时,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其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活动、文艺比赛、辩论赛、校园文化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长,增强自信心,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增加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三)家庭方面

  家长应尊重理解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一,家长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光明的前途[11],这本来是非常自然的想法,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家长制定的目标脱离了实际情况而难以完成,又在完不成目标的过程中愧疚自责,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这对其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家长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期望要切合实际,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和自由,鼓励引导他们。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给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能让家庭也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第二,家长要学会倾听,转换自己的沟通方法,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由于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家长的压力也比较大,工作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以至于学生和父母沟通较少,再加上家长教育理念的差异,导致有些家庭孩子和父母三两句话就起冲突,亲子矛盾较为突显。对此,在高一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时,家长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会听学生说,用理解和爱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和自己有话讲,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段转换环境适应的过渡。同时,家长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能对学生过于宠溺,要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困难挫折是正常现象,引导其学会勇敢面对。

  第三,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及时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心理状态,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体系。

  (四)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虽然很多高中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依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被随意占用,这导致学生在课上并没有学到真实有用的心理健康知识。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学校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坚决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占用的现象。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学校应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专业,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帮助,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并采用专门的压力缓解方式。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如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网等网络形式、主题班会等线下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从而形成家校合力,使教师、家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加强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总而言之,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如若这个阶段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会严重制约其健康成长,对此,教育界必须重视起来。面对素质教育环境下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其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玉明,刘福江,谢爱武,等.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4):84-86.

  [2]田澜,孙春红,田强杰.高中生心理压力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7(11):993-995.

  [3]高凤苓,张雯.高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教育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0-21.

  [4]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8):21-23.

  [5]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155-159,253.

  [6]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4):980-982.

  [7]林双玲.高一新生适应性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3(6):102-103.[8]LABRAGUE L J,MCENROE-PETITTE D M,PAPATHANASIOU I V,et al.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nursing students: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2018,27(5):402-408.

  [9]王颖丽,杨梦云,郭承九,等.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5):291-293.

  [10]王荣欢,张健铭.高一新生常见心理障碍的分析与疏导[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39.

  [11]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12-8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1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