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将客家民俗活动引入初中体育教学中,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体育教学开展的效率。本文结合实际,对客家民俗活动与初中体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客家民俗活动 初中体育 教学融合
伴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创新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将 客家民俗活动与初中体育相融合,借助 客家民俗活动的趣味性、文化性以及娱 乐性等特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营造课堂氛围,保证体育教学的质 量和效率。因此,本文从客家民俗活动 对初中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客家民俗 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两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索。
一、客家民俗活动对初中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运动兴趣
将客家民俗活动融入初中体育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相较 于传统固定化的运动项目,客家民俗活 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 游戏活动, 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利 于初中生的体育发展。同时,客家民俗 活动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生活性,更 易于学生对其活动的接受与推广。
(二)丰富体育资源
将客家民俗活动融入初中体育之中,有助于丰富体育资源。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培养过程,教师不应将其局限 于课本之中,应积极引入适宜、有趣的 课外资源,从而实现学生广度与深度的 发展。对此,借助客家民俗活动的丰富性和集体性,学生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 体育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习惯 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进而达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的目的。
(三)实现健康教育
将客家民俗活动融入初中体育之中,有助于实现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素 质教育的关键目标。通过客家民俗活 动的有效渗透与融合,可以帮助学生 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也可以借助 民俗活动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纠正不良行为,从而达到强健体魄、娱乐 身心的效果。
二、客家民俗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关注民俗,培养体育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体能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谐 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客家民俗活动 与传统体育活动不同,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地域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 等特点,将其运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之 中,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参与体 验。同时,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和关注民俗活动的组织类型、活动特点、实 施特征等,更为灵活地将其与现代体 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

例如,在跑跳类的体育训练中, 为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训练质 量,教师可以引入客家民俗活动中的 一些小游戏、小项目展开训练,如跳 绳、跳皮筋、踩高跷、跳房子、跑风车等,锻炼学生的跑跳技巧,增强运 动能力;同时,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加强学生对民俗体育的了解,进一步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意识,保 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
(二)拓展认知,提高体育技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将对 学生的综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积极了解客家 民俗活动的特点和内容,拓展认知, 优化教学,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活 动中获得更好发展。
其一,请进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本地客家民俗体育的传 承人或推广者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为学生讲述客家民俗活动的相关知识 和运动技巧,丰富学生的体育认知, 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观念。
其二,融进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客家民俗活动与体育 运动的相同点入手,引入一些适合学 生学习和锻炼的民俗活动,丰富训练 形式,提高体育技巧。如在舞蹈类的 体育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 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在 保证训练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对民俗体育 的掌握,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弘扬具有深远影响。
(三)合理渗透,丰富体育形式
客家民俗活动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要素, 不断演变、改进、调节而形成的一种 体育活动,其具有内容多、范围广、 种类杂等特征。同时,客家民俗活动 中有一些具有危险性和安全隐患的体 育活动,如打石头战、打水漂、弹弓等, 容易造成人身伤害,这就需要教师认 真梳理、科学引入,保证学生的健康 与安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学情出发,合理渗透、优化细节, 既要丰富体育形式,又要满足训练需 求,保证体育活动的有序性和民俗活 动的渗透性。此外,考虑到初中生的 身体素质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从室 内与室外两种训练中渗透客家民俗活 动,如室外游戏踢毽子、打陀螺、骑马打仗、斗鸡等,室内游戏抓子儿、 抓腕解脱、打纸板、打手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活动和游戏项目,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客家 民俗活动的教育优势的渗透作用。
(四)因地制宜,优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优化实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开发本地特色资 源和优质民俗活动,使学生在民俗体 育中挖掘文化内涵、强化身体素质,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在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本地资源 入手,综合考察客家民俗活动的种类 和项目,积极改良活动细节,优化实 施方法, 保证民俗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客家民俗 活动中的“滚铁环”游戏,即手捏顶 端为“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 个直径 66cm 左右的铁环向前跑,并 在滚铁环的过程中注意推环的技巧和 力度,防止铁环跌倒或停滞。为提高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其滚铁环的 技巧,教师还可以开展个人赛、集体 赛、接力赛以及障碍赛等赛制,丰富 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此外, 为提升游戏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组 织“最慢技术赛”“最快接力赛”等 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滚铁环” 的乐趣和魅力。
(五)创新课程,培育体育精神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发挥客家民俗活动与现代体育 教学的教育优势,创新课程、优化内 容,使学生在客家民俗体育中有所收 获、有所成长。
其一,分解。将客家民俗活动进行分解、剖析,了解客家民俗活动的 组织意义和行动要求,寻找适宜的要 素和目标。如“打龙灯”是客家民俗的一种文化活动,根据材料不同,有 布龙、草龙、篾龙、板凳龙等,挥舞 龙灯既是对新一年喜乐、吉祥的期盼, 又是对古老图腾的一种敬畏和崇拜。 对此,教师可以从“打龙灯”活动中 分解相关要素,如技巧、协作、动作等, 将其有效融入进体育训练之中。
其二,提取。从客家民俗活动中提取可操作、可运用的相关内容,以 便丰富课程内容性和知识点。如在“打 龙灯”活动中,教师可以从“金龙追 珠”“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龙 摆尾”等动作中提取适合初中生学习 和操作的技巧动作。
其三,改变。改变民俗体育中的 一些项目或环节,满足学生对其动作 的认知需求,考虑教学场地和器材设 施等情况, 保证民俗体育的有效实施。
其四,重构。适当舍掉旧元素, 重构新元素,如增加一些舞美或武术 动作等,使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参与需求。通过对“打龙灯”活动 进行课程化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 肢体协调性和灵活度,还能使学生在民俗体育中学会协作、学会配合、学会团结。

(六)综合评定,推动体育发展
评价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客家民俗活动的有效组织与 渗透,更应关注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 运行状况,客观、理性地分析学情, 综合评定民俗活动,从而推动体育教 学的深度发展。
其一,全面评价。教师在客家民 俗体育活动中,应采取过程性评价方 法,以全面、综合的视角考量学生、 评价学生, 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 又要发现学生的进步幅度, 并在自评、 互评、集体评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合理 的训练计划和指导策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活动评价。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客家民俗活动的学习质量和 参与效果,从心理、生理等方面综合 评定, 以改善民俗体育的细节与方式, 提高民俗体育的可操作性。
(七)把握主体,增强体育趣味
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课外资源, 以恰当、适宜的方式将客家民俗活 动引入体育教学中,不仅能丰富学 生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对体育训 练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还能使学生 在体育学习中保持全面、多元的发 展状态。对此,在客家民俗活动教 学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主体需 求入手,考虑学生整体对客家民俗 活动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握 客家民俗活动中的文化色彩和独特 趣味,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保证其教学活动的组织效果。
其一,注重参与热情。客家民俗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学生主体的 参与积极性是关键。对此,教师可以 根据客家民俗活动的设计特点和参与 方式,创设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趣味活 动,如“踩气球”“赶猪赛跑”“踩 高跷”“定点投篮”“一分钟跳绳”等, 改善传统体育活动的参训形式,优化 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保证活动形式 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客家民 俗活动产生新认知、新理解、新感受。
其二,注重细节渗透。将民俗活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不单单是活动 形式的改变,还应对其组织细节、指 导方法以及文化培养等方面进行把 控,既要别出心裁,又要趣味横生, 以保证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如设立 “五谷丰登”民俗活动, 引入挂灯笼、 抓鱼、运粮赛、过大年等趣味环节, 提高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深度,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度,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
(八)拓展类型,实现体育多元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俗活动也 具有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和形态特点, 了解客家民俗的发展规律,将对体育 教学的融合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客家 民俗活动的特征与功能,拓展其相应 类型,设立不同类别或项目,保证客 家体育的多元与发展。如引入客家民 俗跑跳类活动跳皮筋、跳房子、跑风 车,投射类活动打水漂、打沙包。舞 蹈类活动扭秧歌、竹篙火龙、舞狮等, 使学生在不同的民俗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
在客家民俗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实际环境和区域 位置,选择适宜的游戏项目,如室内游 戏打石子、挑棍儿、翻绳,室外游戏踢 毽子、打陀螺、骑竹马等,帮助学生更 好地了解客家文化,体会体育活动的乐 趣与价值。此外,除了对民俗活动进行多样化设计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科素 养的培养,如团队协作、技战术能力、 健康意识、诚信自律等,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推动学生的自主成长。
三、客家民俗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渗透目标
(一)文化性
文化性是客家民俗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渗透的核心目标。作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之一,客家民俗活动中 的文化特性是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 以及教学渗透的中心。基于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立足客家民俗文化, 渗透优良传统,提升初中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意识,实现文化与体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二)多样性
多样性是客家民俗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渗透的实施目标。教育教学应 注重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培养的多渠道。客家民俗活动的引入与组织,更 应在活动内容、活动数量、活动品质以及活动意义等方面“下功夫”,积 极联系生活、有效拓展类别,使学生在丰富的民俗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综上所述,将客家民俗活动与初中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改善现 代体育的施教策略和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感,为学 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训练项目和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民俗体验的过程中了 解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同时, 客家民俗活动的教学渗透,还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入适宜、恰当的民俗体育,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以及教学的操作性,注重民俗文化与体育活动的推广效果,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 品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钟祖志 , 王丽松 , 李瑶 . 客家民俗体育功能嬗变—— 以“九狮拜象” 为例 [J]. 体育风尚,2020(06):98-99.
[2] 庄芹 , 吴玉华 .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表演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J]. 文体 用品与科技,2018(02):91-92.
[3] 徐欣 , 韩远强 , 王丽良 .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研究 [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3):133-136.
[4] 陈海琼 . 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价值解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