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05 11:54: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照本宣科、教学活动碎片化,以及停留于表面,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存在的最大问题。“双减”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成为当务之急。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如何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开展实践性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双减”背景  高效课堂

  实施“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减负提质,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让学生从各种校外培训中解脱出来,愉快地在校内学会自主学习。教师给予适当引导,从而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学习回归了学校,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照本宣科,教学活动碎片化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

  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的源泉,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按照单元、主题、课题、小话题的体系设置,反映了不同阶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同时,教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但教材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不是学生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也不是教学环节的简单呈现,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一些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对教材中的文字、对话、故事等内容进行梳理,没有对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核心进行深入解读。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教材上呈现的活动一个都不少,课堂热闹非凡,但是教学活动碎片化,学生参与了活动却难以构建相应的道德认知。

  (二)停留于表面,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

  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体系。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反思自己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还存在教师主导,缺乏对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分析的现象。学生的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

  二、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师带徒”可以解决个别教师业务能力不足问题,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备课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实行了“三备两研”的集体备课法。“三备”是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两研”是指在备课环节中进行两次研讨活动。“三备两研”的具体做法是:每单元先选出一课做范例,每位教师就这一课,个人先进行认真备课,产生个案,然后在教研组里个人主讲、集体讨论、形成共识、产生共案。

  接着用共案选派一位教师上“先行课”,备课组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再产生共同精品导学案;每位教师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在共同精品导学案上进行个人备课,编写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富有个性的导学案,最后选派一位骨干教师或名师进行示范教学。

\
 
  每学期每单元选一课,其他课题第二个学期继续轮流,这样轮番进行备课、研讨、精心打磨,最后产生具有集体智慧又具有个性的、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导学案。做好备课工作,是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指导预习,培养能力

  预习不是简单地提前看看书,应是对新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目标、有方法的自学。课前收集资料,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与小组合作完成,还可请教师或家长配合;可以用文字、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现场模拟等各种形式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课前收集资料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自主选择,分工进行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立小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把课前要调查的内容和课内要交流的内容落到实处。布置预习任务,把要收集的内容设计成几个板块,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展开调查。学生带着目标去实施,能够做到内容有筛选、收集有计划。

  例如,五年级下册“共同建设有序生活”,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收集“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个人、社会、国家分别是怎么做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按“个人小组”“社会小组”“国家小组”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兴趣选择收集相关资料。

  2.重组资料,提炼主题

  学生联系生活收集到的资料多且杂,不可能直接在课上进行交流,必须进行重新组合,提炼主题。这样层次会更加分明,条理会更加清晰,观点会更加鲜明,重点会更加突出。

  如“共同建设有序生活”这一课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后,把所有的资料按照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整理、归纳、汇总。“个人小组”可引导学生按照个人卫生防范方面、个人遵守秩序方面、个人自觉进行核酸检测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纳。“社会小组”按照单位、组织各方面的医疗队伍如何援助疫区、爱心企业捐赠物资等方面进行有序归纳整理。“国家小组”按照国家政策如何支持防控、政府如何关心疫情、法律如何保障等方面加以归纳整理。

  3.交流展示,形式丰富

  资料的收集和归类整理,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在全班展示交流合作的成果。代表展示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晰,表达要简洁。课堂上运用各种视频、图片、小品、舞蹈、音乐,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向大家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并归纳整理资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保证。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效率

  自主学习是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现代化学习方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主体,自己做主不受别人和外界的干扰。教师只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帮助。

  通过自己调查、收集、阅读、听讲、探究、实践、归纳等,采取自己主动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勉励自己、挑战自己,获取丰富的知识。学生具有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迅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在导课环节,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创设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积极思考,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就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小华家楼下的一块空地,每天晚上都有一群阿姨在跳广场舞,音响的声音很大,吵得小华做作业、看书都无法安心,甚至还会影响晚间休息。小华爸爸多次找广场舞的组织者协商,要求妥善解决问题。组织者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在公共场所运动是我们的权利,你无权干涉!”到底谁有道理呢?我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探究任务进行交流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又如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主动交流常沟通”这一主题,教师在导入环节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梅梅的父母工作忙,时常因家务事争吵。时间长了,活泼的梅梅变得忧郁,成绩也下降了,爸妈又因此批评她。梅梅应该怎样协调爸妈的关系?怎样让爸妈明白自己的烦恼?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归纳适宜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搭建活动平台,引发自主探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探究、主动建构、获得感悟。所以,教师要积极搭建活动平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道德与法治四年级“网络新世界”中“走进网络新时代”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主题为“网络的利弊”的辩论赛。正方观点:网络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网络的弊大于利。学生积极答辩,教师从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道德认知,达成目标,提高效率。

\

  又如在教授“正确认识广告”这一主题时,让学生扮演四种广告的情景剧,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哪种广告不可信,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归纳出虚假广告的特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学会理性看待广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回归生活自主实践,践行行动深化认识

  在教材内容范围内,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实践是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将理论变为实践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时,教师要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进行日常垃圾的分类,践行学生低碳生活的行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上课之初便告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完成后,会组织“变废为宝”主题手工会。学生可以选择废旧物品,分小组合作完成手工作品,并进行展示、交流、介绍,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竞赛的促进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表现的形式。

  自主实践的形式不仅表现在手工大赛方面,还包括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绘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注重结合废旧物品的材料、教材的内容,将自主实践与本主题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又如教学“健康看电视”第二课时,在“回归生活践行行动”环节,教师提出:“为了营造家庭健康看电视的生活氛围,我们一起讨论一份看电视的约定。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制定协议呢?”学生先在小组自主学习,探究后得出从看电视的时间、电视的内容、怎样做到不影响学习等方面制定协议。然后小组交流拟定一份关于看电视的协议,最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讨论,产生一份关于看电视的协议的模板。

  关于看电视的协议
 
  甲方(父母):

  乙方(孩子):
 
  生活中因为看电视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经常会发生分歧,甚至闹别扭、起冲突。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现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以下共识,并严格遵守此协议:

  (1)甲乙双方看电视(包括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间安排如下:

  父亲 母亲 孩子

  (2)经过甲方同意,乙方近期可以选择收看的电视节目有。

  (3)乙方连续收看电视不得超过半小时,每半小时必须让眼睛休息10~20分钟。

  (4)遇特殊情况,乙方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外看电视或其他电子产品,需征得甲方同意,并在甲方陪同下完成。

  (5)在乙方看电视或者其他视频节目时,甲方如无特殊情况,应在旁边陪同。

  (6)甲乙双方看电视时,一个节目看完才能换台。

  (7)在乙方做作业期间,甲方不得在同一空间播放电视或使用其他电子产品。

  (8)

  (9)
 
  (10)

  此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甲方签字:乙方签字:年月日

  这样回归生活实际、自主实践的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真切的体验、观察、感悟、探究、反思,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要通过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抓好备课工作,细致入微地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使“双减”政策真正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何彦龙.“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实践[J].智力,2022(08):136-138.

  [2]姬长省.优化教学策略,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2):65.

  [3]刘笙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22(10):125-127.

  [4]闫虎.“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8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