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合作交流: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应然选择 —— 以《青春萌动》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6 15:01: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是指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解决共 同的问题而形成的相互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改革传统课堂 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应然选择。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萌 动》为例,从生本理念、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四方面就如何推进课堂上的合作交 流,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 课堂   合作交流   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主张,应当改“教授法”为“教学  做合一”法,倡导师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 是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 以教人者教己,  实  行“行”与“知”的统一。这就为当下教师在课堂  上开展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  了理论支撑。结合教学实践,  下面就课堂上开展合  作交流活动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坚定“生本”理念,在理性认同中布局合作交流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学    习的主体。先生的责任不应该专教书,应该教学生   怎么学”,因此,教师要确定以学生为本的“生本” 教学理念。所谓生本理念,就是把课堂教学舞台的   “主演”角色交给学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   学观念。传统教学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学生很少有   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受到了    抑制,课堂沉闷,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合    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则要求把学生看成有巨大潜力并   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学。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显著特点,只有在   强调实践的合作交流“做”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   分展示,从而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本” 教学。可见,最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定是合   作交流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更应该确定    “生本”理念,精心布局,营造出民主、自由、平等   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    主人。时下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评价一   堂课的优劣,除其他方面因素外,学生“做”的参   与程度,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其中的重要 因素。

\

  教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时, 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打造合作交流的课堂, 教师让学生“扮演”课堂舞台的“主角”,留足充分 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以小 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布置任务“如何正确 看待异性之间交往”,借助事先拟定的约束和激励机 制,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开展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并对学生的合作表现及时评价、成果展示 及时反馈。这样就会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热情调 动起来,七嘴八舌地畅谈看法,分享成果。课堂上, 事先选定的小组长代表本组都阐明了观点、分享了 看法;在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中,有的组员提出 了一些真实的想法,“为什么有些早恋的同学成绩不 但没受影响,反而还更好了”,其他组员及时进行了 辩驳。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绽放出了智慧的火 花,创意不断。教师则在他们前期讨论交流的基础 上,适时评价、反馈和引导学生得出智慧成果,帮 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男女生的交往,树立正确的 爱情观,  学会理智处理青春萌动”,  从而促成合作交 流的真实达成。可见,只有把师生、生生之间的合 作欲望调动起来,才能生出真实、灵动、幸福的道 德与法治课堂。

  二、落实课前准备,在提前预设中助力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借助活动的展开, 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拓展眼界,澄清认识, 提升思维,锻炼能力,从而实现价值认同,促进素 养目标的落实,这也正是“教学做合一”思想所追 求的。为了能在课堂上高效地开展合作交流,教师 应高度重视合作交流的前期准备工作。“凡事预则 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不会有顺 畅、高效的合作交流。

  第一,提前设好明确的合作目标。每次的合作 交流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的确定既要 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也要基于学生经验而又高于 学生经验,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启迪 智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提前备好设问明确的交流主题。设置 有效的对话主题,提出有效的问题,是课堂合作交 流的保证。为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课标的 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设计富有挑战性的 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合作兴趣,切不可 “没话找话”地设计一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无疑之问。设问主题的情境素材要能体现时政热点,回归生活,富有思想性和生活性;交流主题的设问宜“小”不宜泛,指向精准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思考,调动参与热情,做到有的放矢,达成高效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第三,提前想好课堂突发状况的应对方案。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差异,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甚至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  这些都需要教师直面,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储备和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做到临“危”不乱。比如,  对于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可以“转移视线”,让其他合作小组的同学“帮帮忙”,然后再归纳总结,从而保证合作交流活动能沿着既定的计划有序进行。

  在教学《青春萌动》之前,为了合作交流的顺畅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男女生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议题,分组采用上网和调查走访的形式收集案例、资料和素材,以便为课堂上开展下一步的合作交流提供前期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男女生交往? ”而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选择在这时抛出,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功效。学生在已学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自然有话可说。此时要做好预设准备:若大部分同学只看到“男女生交往的好处”,教师可以适时引出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如此校规”情境,给他们“泼冷水”,澄清观点,训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若他们能全面看到了“男女生交往的利与弊”,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让思想的交锋更激烈一些,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得出“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或爱情观”。

  三、巧用小组讨论,在互动探究中践行合作交流

  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践行“教学做合一”,倡导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给学生创造自由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产生思维碰撞,  实现思想对话。时下,  学习小组不失为一种践行合作交流的良好载体和平台,借助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把知识、 能力、性格等各方面有差别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共同  探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让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参与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来,这会使不同层次、 不同个性和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教学《青春萌动》时,围绕“如此校规有利于   保护学生还是不利于学生交往”辩题,教师可以组    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每 4~6 位学生组成   一组,   由小组长负责汇总组员的讨论意见。教师适   时巡视、问询、倾听。在小组讨论中,  你会发现平   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也能自由畅谈,没    有“后顾之忧”,大家敢说、愿说、能说,学习热情    高涨。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辩证思维,  提升学生   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认   识“如此校规”:既要看到它的合理性,又要认识它    的不足之处。最后,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男   女生交往要有‘度’,  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或爱情观” 的结论。

\

  四、妙引学生总结,在主体参与中提升合作交流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固守经验,不相信学生    能自主完成归纳总结,也不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就怕做“无用功”、浪费时间,这无疑会影响新课   改理念的贯彻和“教学做合一”的落实。泰勒曾经   说过:“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    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   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要放    开手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   交流中形成全面、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提高科学   思维水平,自主归纳、总结出属于他们的知识体系,  并在课堂上分享心得、构思。这种类似“教别人” 的学生总结,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的是把   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马上应用,能总体上更    加深入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知识,拓展思维的深度    与广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在教学《青春萌动》的课堂总结环节时,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针对“青春萌动”这个话题合 作探究并总结出整节课知识体系。开始,  学生在台 下小声嘀咕“什么叫知识体系”,教师稍作解释,各 小组慢慢开始交流起来,并分享交流成果,启迪了 智慧,  拓展了思维,  之后教师及时评价、反馈,  帮 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架构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即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 — 分析问题(为什 么) —解决问题(怎么做)”思维方法,将碎片化的 知识点进行梳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建 构科学知识体系,使零散的知识点成为一个“知识 网”,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整体的、系统的把握,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合作 交流中提升思想的高度。

  五、结语
 
  教师一定要从立德树人和提质增效的高度关注合作交流,  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在合作中“教”,在合作中“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仁贤, 涂怀京 .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2] 蔡佩萍 . 关注思维与表达 促成对话与合作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21-22.

  [3] 何斌 . 课堂设问的大与小—— 引领深度思考须改进设问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9):77-78.

  [4] 彭谦,  彭秋 .“问题”与“议题” —— 高中思想 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浅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5):1921.

  [5] 苏德余 .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适应社会未来发展 [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6):10-11.

  [6] 用心教育学考研 . 教育学人物专栏之——泰勒 [EB/OL].[2021-10-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4375841145672979&wfr=spider&for=pc.

  [7] 俞祥明 . 巧借小结艺术 提高课堂效率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1):5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2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