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阐述了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然后分析了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 才培养现状,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专业;地方高校;新形势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 布,明确了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支持方向,提出了金 融改革的方向,强调了保障金融风险安全的工作方向叫 此后,各地区相继发布“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其中 “绿色金融” “数字人民币”“农信改革”等内容成为备受 关注的领域。因为各地金融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目 标,这样也就客观提高了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标准。由此,地方高校需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十四五” 金融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并完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策 略,制定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只有这 样才能有效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最终培养出能 够紧密融入地方发展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
一、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一) 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我国金融业历经多年发展,经过持续地改革,至今 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完整的金融体系。体系内银行、保 险、券商、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通过总部一 分支机构的管理结构落实各项具体业务。其中,不同类型 的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也有所差异乳显然,在我国深化 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大中型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并优 化组织结构,且各类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 长,这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吸收各个层次的金融专业人 才,从而为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因此,可 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市场对各种类型、各个 层面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 新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
近年来,金融领域发展呈现岀科技引领的新趋势, 特别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金 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倒 逼传统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尽快 适应新形势,这也为具有良好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金融专 业人才提供了极佳机遇叫一方面,传统金融业中的一些 IT相关部门必然受到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而扩展业 务线条、扩大招聘规模;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也推动 了新金融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如大数据 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这就为金融专业人才创造 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实际上,新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考察金融专业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对于具备 -定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而言,其在就业市 场上显然更具优势。
(三)对人才应用性和复合性要求进一步提升
多个地区已将“绿色金融” “数字人民币”“农信改 革”等领域确定为“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发展重点方向。可 以看到,这些方向均是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其 中,“绿色金融”是将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与金 融相结合;“数字人民币”是借助新技术实现纸质人民币 的数字化;''农信改革”则是对农村信用社现存的管理体 制和产权制度进行革新。可见,基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 经济这个总目标,未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 将更加紧密,这也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复合 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深入,培养的 金融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时至今日,可以培养各类金 融专业人才的高校已逐渐形成多层次结构,即“重点大 学一一般本科高校一高职院校”。之所以构建这样的多层 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目的是补充由于金融业快 速发展而迅速增加的大量人才缺口 O因而,各高校也理应 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办学条件、师生人员质量等因素制定 适合自身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笔者对各高校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许多一般本科 高校和高职院校仅是简单照搬了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地方高校作为一般本科高校,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 立足于此凱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挖 掘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也未调查当地金融发展水平 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以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 笼统,且人才培养的区域性、职业性导向相对不明显。实 际上,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高等教育水平 的提升,而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又能够反哺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若未能 立足于地方实际人才需求确立实事求是的人才培养目 标,那么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偏差,难以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 课程建设与金融市场发展脱节
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如今金 融业的发展已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等特征,因 而金融专业人才仅具备金融专业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 够的。在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未来金融从业人员 必须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就要求其在金融专业人才培 养方面,强化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 构建多元化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开展综合性审视与理 性思考,注重学科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应用型、复合 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事实上,由于基 础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结构纷繁复杂,金融专业在经济 类专业中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金融业市场新理念和新 技术更新频率快,而相关课程教材与资料的更新速度则 往往较为缓慢;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使 安排学生进行跨专业、跨领域学习,也难以使学生建立 起有效的学科交叉知识体系。以上种种,均反映出当前 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实,这 也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上存在的较为普遍 的问题。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能够引 入的金融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较为单一。同时, 由于并不具有金融业从业经历,金融专业大多数教师 在教学时只能以课堂内的传统理论讲解为主,知识传 授仅局限于教材,且难以将所授知识与现实金融市场 中新出现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叫这往往使得课堂教 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且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未被有效激发。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也 体现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当前,金融专业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金融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后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但这样的 实操训练大多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单一的金融产品,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宏观金融市场的真实运行模式。另外, 虽然形式上釆用了实操训练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流的方式仍停留在“填鸭式”授课上,辅之以多 媒体手段进行实操练习,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且实践能力 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四)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通常把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最后一学年的专业实践 阶段称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时。'‘最后一公 里”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 与就业质量。受地域区位、产业集聚、实习机会等诸多因 素的限制,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重视程 度和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人才培养的"最后 -公里”原本应成为毕业生增强实践能力、充分熟悉市 场的大好机遇,实际上只是"出工不出力”,致使人才培养 的“最后一公里”严重背离了初衷。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 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与实际问 题的关联性不强。当前,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过于强调 对金融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使得大量论文 仍集中于对已有理论和现象的反复探讨,而忽视了对 于金融市场新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毕业实习的实 际效果较差。金融专业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实习多是采 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 学校监管模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真实表现与实习收 获无法被准确衡量孔同时,大多数学生在企业实习期 间难以参与实际的金融业务,这也使得学生最终的实 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确立适应区域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着重培养金融高端人才的目 标不同,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为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培养懂金融、善实践、能管理、会沟通的创新型、应 用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同时,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 金融业发展的特色,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例如,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较为活跃、 人均GDP水平较高,传统金融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等) 机构在该地区网点较多,则该地区地方高校在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应更倾向于传授传统金融业相关的 知识和技能;有些地区是主要农产品产区,则该地区地 方高校则应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金融风险防 范、农业金融与农村信贷等方面,充实该地区的涉农金 融综合人才库;有些地区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的地区,则该地区地方高校 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应是结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 化发展优势,培养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高素质创新型专 业人才凱 概言之,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方高 校只有立足于区域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应区 域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才能够 有效地支持地区金融业发展,而地区金融业在获得发展 的同时也会反哺地方高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增补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金融业向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地 方高校金融专业现有的传统课程显然已无法满足目前 的社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围绕培养区域创新型、 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目标,构建新的金融专 业课程体系叫一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 -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金融专业应增补大数 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的课程,着重向学 方高校金融专业是向地区输送金融专业人才的抓手,校 方输出的人才最终能否与用人单位相匹配,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才能有针对 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最终使学校、学生和企业收获“三 赢”的结果。二是地方高校要成立“金融实验室”,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地方高校一直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 题,因此其应该主动出击,强化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引进 相关技术和软件,成立“金融实验室”,为金融专业学生提 供股票交易、银行信贷等真实市场情景的模拟工作环境,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能力。三是地方高校要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按实际需求培养金融。
关注SCI论文创造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