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精准设问中渗透思想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17 13:39: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特征的必要体现。课堂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根据不同 文本特点,精准设计问题达到这一目的。设问的方法有六点:一是扣文章题眼设问,二是读重点段落设问,三是品中心句子设问, 四是析关键词语设问,五是抓神态变化设问,六是悟合理想象设问。灵活运用以上设问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有用之才。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精准设问   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一 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具有工具性特点, 有很强的思想性。《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2011 年版) 》指出:语文课 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 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健全的人格。

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育人功能 呢?我认为准确恰当地提出教学问 题, 是小学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思想教育的渗透,与小学语文课堂 问题的设置是息息相关的。怎样在语 文课堂的设问中给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扣文章题眼设问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 眼、灵魂,课文的三路包括文路、思 路和情路, 往往凝聚在文章的标题中。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抓住题眼,巧 妙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而进行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将相和》, 文章题目中,  “和”字是文眼。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和”字进行提问:  “和”是什么意思?将相为什么“不  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将相“和” 说明了什么?将相如果“不和”会有  什么后果?让学生带着疑问、悬念和  好奇去学习课文,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领悟到:廉颇和蔺相如是  为了赵国的大局而不计前嫌和好的,  从而受到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  义思想教育。

又如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 壮士》,  “壮士”一词是文章的题眼。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壮 士”和“战士”有什么区别?课题为 什么用“壮士”而不用“战士”?这 五个人为什么称为“壮士”?带着这 样的疑问, 学生迫不及待地品读课文, 急切地寻找答案,他们在自主学习和 探究中,很快就体会到用“壮士”的 原因,从而领悟到狼牙山五壮士不畏 强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 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二、读重点段落设问

理解课文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词、句、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 者在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和意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抓 住课文重点段落,有针对性地设计 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向学生渗透思 想教育。

例如, 六年级上册课文《桥》, 其中第二大段(第 7—23 自然段) 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段落,写的是德 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 家安全过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感,在课堂 教学时,我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这 几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几段讲了 几层意思,每层分别表达什么?找 出文章中描写老支书动作、神态、 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描写中 体会到了什么。这几段话表现了人 们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深刻理 解了老支书不但具有忠于党的政治 素养、忠于职守的职业素养,更具 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从而产生了对老支书深深的崇敬、 爱戴、怀念之情,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思想教育。

又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少年闰 土》,第二段开头句“这少年便是 闰土”,围绕这个重点句找到重点 段—— 第二大段,我设计了以下问 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闰土?从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来?闰土做了哪些事? 学生带着这些浅显的问题进行品读, 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是一个健 康活泼、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知 识丰富、见多识广的农村好少年”, 从而产生对闰土的钦佩、羡慕及对 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 的向往。此时,学生能感悟到文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就不必再 一一解释了。

三、品中心句子设问

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是全文的核 心,具有很强的聚焦作用。在课堂教 学时,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设计问题, 循因溯果,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 课文, 还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美丽的 小兴安岭》中,  “小兴安岭是一座 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大花园”是 全文的中心句。我围绕这一中心句, 设计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 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又是一座美 丽的大花园?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认真读书找 到答案。有的说:  “小兴安岭有酸 甜可口的山葡萄, 又香又脆的榛子, 有鲜嫩的蘑菇和木耳, 还有人参。” 有的说:  “这儿是一片林海,有数 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还有黑熊、 紫貂等珍贵动物。”最后教师总结: “小兴安岭蕴藏着丰富的动物和植 物资源,的确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同时,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都是 美丽的、诱人的,所以说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这时,我又提问:  “你们知道我 国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美丽、诱人的 吗? ”学生列举出海南岛、新疆吐 鲁番、四川阿坝自治州等地方。这时, 我趁机引导: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 丽,地大物博,我们应该通过努力 让她变得更美丽、更富饶。”这样, 通过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 爱家之情,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融 为一体。

再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只有一个 地球》的中心句是“我们要精心地 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围绕中心句,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我 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我们要怎么 保护地球?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 找资料,从而感悟到:  “我们的地 球太美,太可爱了,可又太容易破 碎了!因此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一 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还要呼吁全社 会都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地球贡 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学生 此时的感悟,足以达到教师要对他 们进行的思想教育。

四、析关键词语设问

文章的关键词是指对全篇课文的 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抓住关键 词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牵一 发而动全身, 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 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语 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 文章大都运用生动的词汇、语言塑 造了各种具体鲜明的形象,或是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反映高尚 的道德情操。

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 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品析关键词语,让活生生 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从而在思想情感上起到潜移默化的 教育效果。

例如,六年级下册课文《我的  战友邱少云》中,  “纹丝不动”一  词在全文中举足轻重。我紧扣这个  关键词提出了以下问题:“纹丝不动”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潜伏部队为什  么“纹丝不动”?邱少云烈火烧身  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纹丝不动”时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如果邱少云没有做到“纹丝不动” 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通过理解词意、 深思联想、感悟明理,在层层剖析中, 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严守纪律、 舍身就义、不畏牺牲的思想教育。
又如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我抓住第一段的关键词 “爱戴”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爱戴” 是什么意思?伯父受到哪些人的爱 戴?伯父做了哪些事情?伯父为什么 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从伯父的身 上你感受到一种什么精神?你想对伯 父说点什么?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和课上 的探究学习,很快知道了课文中写 了五件事—— 深切怀念、谈《水浒 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伯父是一 个“为他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的人,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受到那 么多人的爱戴。此时此刻,伯父的 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高大起来, 学生感慨万千,踊跃发言,迫不及 待地要把对伯父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表达出来,此时学生的心灵和思想 也受到了一次洗涤。

五、抓神态变化设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的前后变化去体 会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 五年级下册课文《丰碑》, 在讲解时, 抓住课文中将军两次“愣” 的神态描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文中将军的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将军的神态变化中你们体会到什么?此时你们最想对将军  说什么?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感悟,深刻地感受到了将军是被军需处长为他人着想而自己却活活地冻死在冰天雪地这样残酷的环境里的这一壮举而震撼,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在此基础上,  顺势引导学生要发扬军需处长舍己  为人的品质,做一个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人。

又如六年级下册课文《十六年前 的回忆》,我抓住“旧棉袍”“没戴 眼睛”“乱蓬蓬”“平静”“慈祥”“安 定”“沉着”等外貌和神态描写的词 语,设计了以下问题:从“旧棉袍”“没 戴眼睛”“乱蓬蓬”三个词语中能看 出什么?从“平静”“慈祥”“安定”“沉 着”这些描述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 通过阅读,并联系上下文能体会到李 大钊尽管受了酷刑仍沉着冷静,表现 了他为了革命事业坚贞不屈、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学生内心 生出对反动派的憎恶和对革命者的无 比崇敬之情。

再如六年级下册课文《董存瑞舍 身炸暗堡》,我抓住董存瑞神态的变 化“瞪”“迸射”“昂首挺胸”“挺 立”“坚毅”等词语,设计以下这些 问题:文章中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对 刻画董存瑞这个人物有什么帮助?从 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董存瑞是一个怎 样的战士?从董存瑞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默读、精读、品读 和讨论,知道了这些神态描写更加体 现了董存瑞是一个忠于人民、忠于党、 勇敢、坚强、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 崇高的革命理想的人,他的精神值得 每一个人学习,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烙 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

六、悟合理想象设问

科学家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 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 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 源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 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对促进 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 量的作用。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对人生、 社会的认识不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意启发学生想象,领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在想象中升华情感并且受到 思想教育。

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卖火柴  的小女孩》,当讲到小女孩在大年夜  悲惨地死去这一片段时,我设计了以  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小女孩  两腮通红,为什么嘴上却带着微笑  呢?你从她的笑中体会到什么?学生  充分阅读后,联系全文,展开想象,  他们有的说:  “小女孩活着的时候生  活悲惨,又冷又饿,在这大年夜,火  光引着她,到了慈祥的奶奶身边,她  感到了温暖、幸福, 所以带着微笑。” 有的说:  “她的微笑是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无声控诉,  ‘朱门酒肉臭’,而  穷人没吃没穿,被活活冻死。”

在讨论中发挥想象,学生不仅能 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穷人没有好日 子过,而且能感悟到:要珍惜今天来 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好科学文 化知识,将来为世界和平和进步做出 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如六年级下册课文《匆匆》, 结尾写道: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根 据这个问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 的日子到底藏在了哪里呢?你能把日 子找出来吗?围绕问题展开想象,学 生思路大开,各抒己见,最终得出: “时间没有被藏在哪里,而是过去了, 永远也回不来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 学习,不能虚度光阴”的结论。

最后顺势引导,对自己是否珍惜 时间做一个“表扬与自我表扬,批 评与自我批评”,学生大多认为自 己以前不珍惜时间,今后应充分利 用时间,勤奋学习,努力进取。通 过合理想象,学生受到了要惜时爱 学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位合格的小 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教育的本质不 是纯粹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 质,尤其是巧妙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 材,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凸显语文学 科特有的人文特性,使思想教育“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植入学 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 李玮 .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问题的设计 [D]. 太原 :山西师范大 学 ,2013.
[2] 张玉婷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 问题与对策研究 [D]. 徐州 :江苏师范 大学,2018.
[3] 张咏梅 , 徐颖 . 如何上好提问 策略课—— 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为例 [J]. 小学语文 ,2020(09):33-38.
[4] 蔡萍 .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 的问题及对 策 [J] . 基础教 育论坛, 2020(36):43+46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33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